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未來銀行存款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
繼上周大行率先開啟新一輪存款利率調整后,6月12日股份行也迅速跟進,11家股份行在當日上午更新了最新存款掛牌利率,其中活期和兩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有5~15個基點的下調,與大行調整幅度保持一致。
這是繼去年9月之后又一輪存款利率調整。綜合機構人士分析,此輪調整是在銀行息差壓力較大、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偏弱等背景下進行,有利于緩解銀行長端負債壓力、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不過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隨著去年4月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市場對存款利率線性調整的預期增強,未來銀行存款利率仍有進一步下行空間。
考慮到存款利率下行一定程度上可助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市場對降息預期的討論增加,分歧也有所加劇,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降息對當前的需求不足是否有效且必要;二是當前國際環境下降息是否會增加匯率壓力;三是會否帶來過高通脹。
6月13日,作為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的公開市場操作7天期逆回購利率時隔近10個月下調。同日,常備借貸便利利率也同步下調,隔夜期下調10個基點至2.75%,7天期下調10個基點至2.9%,1個月期下調10個基點至3.25%。6月15日、6月20日,新一期MLF(中期借貸便利)和LPR將陸續出爐,市場關注度較高。
存款利率再降背后
上周五,記者從部分股份行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本周一會跟隨大行進行存款利率下調。截至記者發稿,除興業銀行尚未官宣下調外,其余11家股份行如期更新了最新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幅度與大行一致,即活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5個基點;兩年期定存下調10個基點;三年期、五年期定存均下調15個基點。
這也是繼去年9月之后,銀行存款利率的又一次集體調降,其間中小銀行陸續跟進調整、補降,行業協定存款、通知存款等“類活期”存款自律上限也在今年5月迎來下調。此輪調整之后,國有大行定期存款掛牌利率降至2.8%,股份行也降至最高2.8%,活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0.2%。
在不少機構人士看來,此次存款利率調整存在幾個客觀背景:一是貸款利率下行疊加儲蓄攀升、存款定期化加劇,銀行本外幣息差壓力較大;二是存貸利率倒掛趨勢增加資金空轉風險,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愿偏低;三是經濟復蘇尤其房地產行業回暖仍需政策助力,存款利率下行往往對LPR下降有推動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本外幣資產總額(39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的情況下,累計實現凈利潤(6679億元)僅同比增長1.3%,較上年同期下降了6.1個百分點。另有各地銀保監局數據顯示,部分地區銀行業在一季度出現虧損。
在這背后,是持續收窄的凈息差乃至存貸款利率倒掛以及不斷走闊的存貸差。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銀行業凈息差水平為1.74%,較去年同期(1.94%)已累計下降0.2個百分點。反映在上市銀行財報中,多數銀行這一數據持續下滑。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4月在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披露,3月新發生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28%,與2022年4 月相比下降了0.16個百分點,其中,3年期、5年期的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在3.1%和3.5%左右。
而根據央行今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3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34%,同比下降0.31 個百分點。其中,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3.95%,同比下降 0.41 個百分點。光大證券(維權)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因為大型企業融資成本已顯著走低,甚至低至2%,與中長期存款利率上限倒掛可能造成資金空轉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虛增。
而除了人民幣存款,近期多家國有大行還下調了美元存款利率,大額優惠利率最高由4.7%、4.8%降至4.3%,此前最高一度超過5%。央行數據顯示,今年3月活期、3個月以內大額美元存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64%和4.23%,3 個月以內、3(含)~6 個月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5.25%和 5.33%,其中美元貸款利率較上年12月上升0.22個和0.34個百分點,存款利率則上升了0.44個和 0.57個百分點。
有分析指出,在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銀行美元負債端的滯后效應逐漸顯現,與資產端的期限和收益錯配加劇。
除了“價”上的懸殊,儲蓄攀升帶來的“量”上的存貸差和存款定期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息差壓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高占軍指出,自去年7月至今年4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同比增速持續超過人民幣貸款增速,打破了2016年以來長達7年半之久的貸款增速高于存款增速狀態。與此同時,今年4月末金融機構存貸差絕對額達到47.3萬億元歷史新高,相比2021年4月增加超過10萬億元,而且存貸差同比增速顯著提升。
另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截至今年4月末,定期存款占境內存款的比重為53.2%,較年初提升2.1個百分點,上市銀行1~5年存款占比持續走高。不過4月以來,人民幣存款增勢放緩,最新金融數據顯示,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6萬億元,環比明顯改善,但同比少增5418億元,低于市場預期。
銀行凈息差不僅關乎其自身盈利能力,還會使其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受限,也不利于中小銀行風險化解,內源性動力不足會加大資本補充壓力。有不愿透露的銀行對公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銀行業尤其中小銀行的息差壓力較大,抗風險能力有所下降,在業內看來,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要求下,存款利率調降是大勢所趨。
高占軍指出,下調存款利率水平,對緩解銀行凈息差的效果立竿見影,而且有助于引導居民減少儲蓄以及增加消費與投資,同時能夠有效降低各類經濟主體的債務成本。
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持續有效
自去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市場對存款利率調整預期已經有所強化。根據機制要求,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天風證券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認為,4月中小銀行的存款利率補降和6月大行、股份行整體調降,與利率自律機制引導下的存款利率報價調整邏輯基本一致,存款利率下調是在LPR下調或者債市利率下行之后,所以,本次調整是對前期市場的跟隨。不過前述銀行從業人士表示,從當前來看,市場化機制要真正發揮作用,離不開監管引導。
自4月中旬以來,我國債券市場明顯走牛,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走低,進入5月跌破2.75%,創下去年11月以來新低。另外,今年以來國債發行票面利率也進一步下降。多位銀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存款利率不會高于國債收益率,對此次存款利率下行已有預期,只是在等“通知”。
根據機制要求,對于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及時高效的銀行,央行會給予適當激勵。此前有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要求,利率自律機制每年會定期根據市場利率變化情況,對存款利率合意調整幅度做相應測算,已經成為執行線性趨勢的常規操作。
王一峰認為,此輪大行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自身經營狀況,對存款利率率先進行市場化調整,說明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持續有效發揮。
就在今年4月10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在相關指標中新增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情況,且為扣分項。其中明確,若銀行各關鍵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季度月均值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調整幅度低于合意調整幅度的,將在“定價行為”得分基礎上扣分。
綜合基本面需要和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特點,機構對于中小銀行進一步跟進調整的預期較強。
此前4月20日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鄒瀾曾表示,通過自律機制協調,由大型銀行根據市場條件變化率先調整存款利率,中小銀行根據自身情況跟進和補充調整,保持與大型銀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對穩定,有利于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障銀行負債穩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實現持續穩健經營,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可持續性。
還有進一步下行空間
對于此次存款利率下調效果,王一峰測算,國股行綜合負債成本將改善3.7bp,息差改善3.3bp。其中,國有行、股份行綜合負債成本分別改善4bp、2.6bp,息差分別提升3.6bp、2.4bp,國有行因核心負債占比高而相對更加受益。
在不少機構和業內人士看來,此輪存款利率調整以中長期產品為主,主要影響高于市場利率的長端存款利率,這一方面可以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另一方面為支持實體融資提供更大空間。不過對于能否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市場看法并不一致。
孫彬彬認為,相關作用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居民部門存款定期化和不斷加久期,本幣存款向外幣轉移的趨勢有可能會反向加強。“4 月居民存款減少 1.2萬億元。但是從高頻數據看,減少的居民存款并未明顯流向房地產與消費市場。”孫彬彬指出,從日本和歐洲來看,在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即便央行調降利率,居民消費或投資行為可能也不會很快有所起色。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副主任朱鶴與CF40成員張斌、鐘益近期也撰文指出,由于真實利率缺乏充分調整,不能幫助恢復儲蓄和投資缺口,總需求不足局面一直難以擺脫,利率還需要再降。“2015年經濟下行期間,中國采取了十次降息,政策利率累計降低幅度185個基點。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一共三次降低政策利率,累計降幅55個基點。”文章中指出,看真實利率,盡管疫情以來儲蓄意愿大幅上升,投資意愿大幅下降,但是真實利率并沒有比疫情之前更低。
王一峰表示,在利率自律機制約束下,當前大型銀行和其他銀行執行的定期存款報價上限分別為+40bp和+65bp。同時,在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背景下,當前一般性存款利率曲線在中長端(2Y及以上)考慮自律機制上限后,價格水平顯著高于對應期限的市場利率。
還有多少空間?海通國際銀行研究首席分析師林加力指出,當前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下降幅度在30~40bp左右,整體仍低于1年期LPR下調幅度。另外以三年期定存掛牌利率與大行普通金融債利率來看,二者依然存在30bp利差,還有下降空間。中金公司貨幣金融分析員林英奇測算,未來1~2年期存款平均利率仍有20bp的下調空間。
在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標準(2023年修訂版)》評分標準中,銀行凈息差的滿分評分標準是1.8%,在業內人士看來2%左右才是較為“安全”的水平,但即使是上市銀行,目前凈息差在2%及以上的也只有12家。樂觀預期下,假設此次存款利率下降能帶動息差整體改善3bp,也仍有修復空間。
不過孫彬彬認為,在市場化機制引導下,存款利率報價下調或者調降存款基準利率雖在邏輯上仍有可能,但實務操作空間較窄。
另外,在經濟弱復蘇背景下,存款利率再次調整也引起了關于降息的更激烈討論。
從傳導機制來看,王一峰指出,存款“再降息”將為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下調提供緩沖墊,考慮到現階段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通過降低政策利率釋放“穩增長”信號必要性增強,預估央行或將繼續通過“MLF -LPR”調整機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林英奇測算,考慮到LPR形成機制為“MLF+加點”,加點取決于資金成本、市場供求、風險溢價等,不排除銀行負債成本下調帶動LPR單邊下調5~10bp。
從降息必要性來看,市場也存在分歧。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周君芝指出,當前分歧主要緣自兩點觀點差異:第一,降息是否會加重人民幣貶值壓力;第二,有效需求不足情景之下,降息實際效果是否有限。另外也有觀點認為,降息還面臨防范通脹的壓力。降息等貨幣寬松政策的確不能解決需求不足的根本問題,但降息有助于維持債務償付比(債務付息支出/當期收入),通過延緩縮表節奏,為后續的需求擴張政策贏得時間緩沖。
對于降息的時間點,孫彬彬認為,央行降息通常發生在政治局會議后,前提是政策明確預期轉弱,且從2022年看,央行兩次降息均發生在票據利率大幅走低后,實際對應的是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明顯回落。
周君芝預測,假如降息,未來有望從緩解縮表壓力、提振預期、改善就業等角度出臺配合政策,具體可以期待四類方向:一是不止一次降息;二是地方債風險化解;三是穩定房地產為代表的風險資產價格;四是修復民營外資企業的生產和投融資信心。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