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曉求:北交所首要任務是壯大規模,中國資本市場需要更多成長性資產

專訪吳曉求:北交所首要任務是壯大規模,中國資本市場需要更多成長性資產
2022年11月14日 15:40 第一財經

雙十一別人剁手你賺錢,飛天茅臺等你拿!更有七大投資工具限時低價優惠,不容錯過,[點擊進入活動頁面]

  “北交所面對成千上萬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業。”

  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之后,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三足鼎立”格局。滬深北三大交易所錯位發展,資本市場結構更加完善。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迎來開市一周年。一年來,北交所制度基礎不斷夯實,投資者規模持續擴大,吸引了超過120家企業上市,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成效逐步顯現。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邁向全面注冊制,全方位的基礎制度改革和配套規則完善持續推進。在北交所開市一周年之際,第一財經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針對北交所一年來的發展、服務中小企業的成效、下一步擴容方向等進行深入交流,并圍繞中國資本市場如何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進行了展望。

  吳曉求認為,近一年來北交所在制度建設,擴大市場規模和投資者隊伍以及風險管控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在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也需要看到,北交所目前規模還相對較小,在保證企業質量的前提下,持續擴容,壯大規模,是北交所的首要任務。北交所面對成千上萬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業,應逐步發展成未來中國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

  當前,科創板定位“硬科技”,創業板定位“三創四新”,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核心都是鼓勵創新。

  “資本市場的邏輯起點是金融脫媒,而真正的成長來源于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迭代升級。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都和科技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吳曉求認為,這也是為何注冊制改革要讓那些有成長性的資產進入市場,同時進行合理定價。

  在他看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過程中,既需要承擔起推動創新、產業升級的任務,又要促進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投資和財富管理需求,兩個方面共同組成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兩層含義。而這都要求,中國資本市場要有更多成長性資產。

  “壯大規模,是首要任務”

  第一財經:你如何評價北交所開市一年的整體表現?

  吳曉求:可以看到,一年來,北交所非常努力地在做制度建設,擴大市場規模和投資者隊伍,管控風險,在促進和增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北交所的成立有重要意義。北交所設立后,中國資本市場格局以及交易所結構都有了新變化。并且,北交所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確,服務于相對來說偏中小型的企業,同時也是科技型企業,這個定位符合我們國家未來一個時期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迭代升級目標,所以定位也是恰當的。

  因此,我認為應該肯定北交所在一年來的探索。但也需要看到,它還處在一個艱難探索的階段。一年的發展時間對一家交易所來說還是很短的。在中國資本市場結構中,北交所畢竟是剛剛發展起來的,規模還相對小,還處在探索階段。

  在制度和規則設計方面,需要更加與“專精特新”企業性質相匹配,需要符合資本市場的一般要求,又不能照搬滬深交易所的發展路徑。

  北交所還需要去挖掘和培育有潛質的企業。如果未來有三到五家企業,成長速度非常快,起到一種很好的示范作用,對北交所未來的發展能起到很重要的帶動作用。

  第一財經:北交所目前合格投資者數量超過518萬戶,社保、保險、QFII均已入市,公募基金加速布局,開市以來已有9家公募基金參與18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戰略投資。你如何評價目前北交所的投資者規模和結構?

  吳曉求:500多萬的投資者數量還是挺多的。因為新三板和北交所有較高的投資人門檻限制,這個門檻把很多零星的投資者就擋在外面了。這500多萬戶都是在滿足“門檻”的基礎上開戶的,所以也不少。

  但目前北交所的整體規模還相對較小,所以大規模的機構資金進入的比例相對低一點。相比而言,機構會更多地考慮流動性問題。不過,另一個角度來看,北交所目前的相對小型化也是一個優點,因為未來的成長性會非常好。

  第一財經:高質量擴容”是北交所現階段的重點工作。你認為,哪類企業是主要的被擴容對象?北交所應逐漸形成怎樣的體量?

  吳曉求:北交所目前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太小了,幾千億的市值,100多家上市公司面對中國現在80多萬億的市值來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上市企業數量也相對偏少。

  對北交所來說,擴容這樣的一個任務遠比滬深交易所的任務要重得多。滬深交易所繼續擴大規模當然也很重要,但現階段同等重要的是它們的優化和淘汰機制,比如退市機制。

  所以,擴容、壯大規模是北交所的首要任務。但是,擴容也要在保證企業質量、符合上市標準的前提下推進。擴容對象上,北交所不僅要在“專精特新”企業范圍內去找,新三板本身也是一個重要來源。

  哪類企業應該成為高質量擴容吸納的企業?我認為,首先是技術創新類的企業,技術創新要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因為它解決的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痛點難點。這類企業可能目前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對整個經濟發展、供應鏈完整卻可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創新應該更多地放在科技創新這個角度去理解。

  其次,營銷模式的創新、制度的創新也是一種創新,但相對來說對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可能還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創新,我認為就很難構成它作為上市企業的新內涵了。

  三足鼎立格局中,發揮后發優勢

  第一財經: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交所的一個特點是依托新三扳,層次聯動更加密切。在你看來,這個特點有何特殊效果?如何進一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

  吳曉求:一方面,新三板會提供一些潛在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過度依賴新三板的一些資源。就是說,北交所不能變成新三板的一個“控股子公司”。

  北交所的發展不能拘泥于新三板,北交所面對的是成千上萬家有待成熟的中小企業,面對的是更廣闊的市場。

  北交所設立之后,對新三板的流動性有一定的幫助提升,對未來也會有一些潛在的影響。因為大家會覺得新三板里面一些排在其頭部的企業,未來可能會成為上市公司,客觀上起到活躍新三板的作用。但這不是北交所的目標。北交所應該是未來中國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

  第一財經:北交所在設立之初就強調與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承上啟下的功能。如何理解這種錯位發展?

  吳曉求:在北交所之前,滬深交易所率先進行了注冊制改革,這使得北交所也面臨了競爭。退一步講,如果滬深交易所還是核準制,北交所是注冊制,那北交所的空間就更大了。在三個板塊都是注冊制的情況下,北交所尋找優質上市資源,就是一項很重的任務。

  規模上,滬深交易所規模已經很大,面對這么兩個龐大的市場,如何壯大發展起來?北交所面臨著很大壓力。

  對上市企業的分寸把握是一大難題。企業規模太小,要成為上市公司不現實。公司如果還處在一個高風險階段,我們比喻為“嬰兒階段”,讓它上市是不可能也不負責任的。如果企業規模很大也很成熟了,成為一家中大型的高科技企業,可能又去另外兩個交易所上市了。

  所以,對于北交所市場,這一年來把制度規則都建起來,再慢慢地成熟起來,逐步穩定發展。同時,北交所可以借鑒滬深交易所的經驗,避免走很多彎路,這是它的后發優勢。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引入更多成長性資產

  第一財經:自2019年科創板設立并試點注冊制,至今已三年多時間。目前,注冊制正在推向全市場。在你看來,我們目前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

  吳曉求:我覺得沒什么問題了。上交所科創板已經三年多了,創業板注冊制也兩年了,北交所一年。全面注冊制就是在主板以及存量市場展開,包括增發這些都要過渡,這個不會引起多大的混亂。

  主板的企業偏傳統,體量大,要符合相應的定價原則,可能定價就更低。不能說一個傳統產業和一個芯片產業的定價是一樣的,它們對未來的風險定價是不一樣的。

  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注冊制改革是一個全方位改革,除了在發行環節,也包括發行之后的交易、并購重組、信息披露、退市,甚至監管,都面臨全方位改革。

  有時候我們理解注冊制只理解了發行定價和審批環節,這是它的標志。實際上,把好入口關是起步,后面不改革的話,這個路是要被堵死的。

  注冊制改革是全方位的市場化改革。例如要重視重組對上市公司發展的作用。我們過去一個時期以來對并購重組是有防范心理的,覺得它存在炒作,可能存在內幕交易,對并購重組的約束也是非常嚴格的,這可能和注冊制是不相匹配的。另外,注冊制還要加大退市、信息披露的力度。

  第一財經:目前科創板定位硬科技,創業板定位三創四新,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核心都是鼓勵創新。在你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創新的支持能力如何?

  吳曉求:資金,從它的基因來說,就和創新、高科技有內在的耦合關系,它們之間是高度匹配的。

  資金基本上不對過于傳統的產業提供支持。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資產一定要有成長性。未來或許有很大不確定性,如果太確定了可能也就沒成長性,比如高科技創新型企業。舉個例子,為什么商業銀行定價這么低?因為它創新的空間非常有限。

  我們的研究表明,資本市場的邏輯起點是金融的脫媒,而真正的成長來源于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迭代升級。這也是為什么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都和科技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

  第一財經: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之下,資本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你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在支持經濟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方面,成效如何?

  吳曉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兩層含義,我們很多人只理解了第一層,就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與它的風險、成長周期相適應的融資需求,無論是債務融資還是資本權益性融資。

  而另外一層含義是,金融要滿足投資者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和財富管理需求。中國社會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高收入社會群體在增加,他們在消費支出之外的剩余部分收入需要轉化成資本,需要實現保值增值,而不是把錢都放在銀行變為儲蓄存款。存款本質上不是投資,是防范未來的不確定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金融市場要提供收益和風險相匹配的、不同層次的、多元化的資產組合類型,這是它的重要任務。其中,資本市場要發揮重要作用。資本市場一頭要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革命,另一頭就是滿足居民多樣化的財富管理需求。否則的話,就會容易形成畸形的資產結構。

  具體來說,首先市場上的資產是要有成長性的,成長性所帶來的收益是要超過無風險收益的,這在成熟市場是非常明確的。這也是為什么注冊制改革要讓那些有成長性的資產進來,同時要做一個合適的定價。

  當然,我們現在還在探索期,定價機制是不是符合收益和風險的匹配性,要在市場的均衡中才能實現。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墨軒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21 東星醫療 301290 --
  • 11-16 賽恩斯 688480 --
  • 11-15 力佳科技 835237 18.18
  • 11-14 新威凌 871634 9.6
  • 11-14 方盛股份 832662 6.5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