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張坤、馮明遠、丘棟榮、林英睿等知名基金經理旗下產品宣布限購后,8月29日,嘉實量化精選股票、中加科豐價值精選混合、海富通國策導向混合等多只基金也紛紛宣布,從近日起調整或暫停大額申購、定期定額投資業務。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后發現,8月份以來,至少有42只權益基金發布關于暫停或限制大額申購業務的信息。業內人士表示,近幾年基金限購現象愈加明顯,限購數量顯著增多。
公募基金為何會選擇“閉門謝客”?近日,多位公募基金行業權益基金經理、FOF基金經理接受《證券日報》記者的采訪,對當前基金暫停或調整辦理大額申購業務的現象予以解析。
基金限購有四大誘因
8月份以來,已有多只公募基金發布暫停或調整大額申購的公告,其中包括馮明遠管理的信澳先進智造股票基金,丘棟榮管理的中庚小盤價值股票基金,林英睿管理的廣發價值領先、廣發多策略混合等基金,劉暢暢管理的華安產業精選基金等。
今年以來,受市場廣泛關注的“小而美”公募基金也紛紛發布“限購令”,如繆瑋彬管理的金元順安元啟靈活配置混合基金、韓創管理的大成產業趨勢混合等。
上述公募基金發布的暫停或限制大額申購的相關公告普遍提到,基金公司“限購”原因是為了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保證基金業績和規模良性成長。
一位私募FOF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有市場人士認為,基金限購與市場行情存在關系。但隨著公募基金持續發展,基金暫停或恢復大額申購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會適時對基金規模進行主動限制。短期來看,限購是基金經理對自身能力的把控,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從長期來看,這是在保護基民利益,也是基金業績和規模在良性成長過程中實現‘雙豐收’的保障。”
近年來,基金公司宣布旗下基金產品暫停或調整大額申購業務的現象,在公募市場時有發生。除上述原因外,基金選擇暫停或調整申購業務的原因還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基金產品在轉型期間,為辦理份額結轉而暫停申購,以實現基金平穩轉型;二是以定期開放方式運作的基金,會在開放期最后一日的下一個工作日起暫停辦理申購、贖回及轉換業務,直至下一個開放期;三是QDII基金會根據境外主要投資場所的節假日休市安排而暫停申購。這三類暫停辦理大額申購業務的情況持續時間較為短暫,最短時長僅為一日。
《證券日報》記者對基金公告梳理后發現,今年8月份以來,至少已有42只權益類基金發布關于暫停或限制大額申購業務的公告。此外,至少還有40只債券型基金、6只貨幣基金宣布限購,另有部分QDII基金因境外市場休市而暫停申購。
公募基金限購數量劇增
方正證券金融工程團隊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8年期間,主動權益基金月度限購均值基本在100只以下。自2019年以后,限購基金數量快速增加。2021年,月均限購基金數量達到302只;2022年,月均限購基金數量達429只,限購數量占全部主動權益基金總數的13.37%。
“近幾年基金限購現象愈發明顯。一部分績優基金出于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或基金經理投資策略容量的擔憂,通常會發布限購公告。限購后,看好該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很難買到充足的數量。”方正證券分析師曹春曉表示。
“百億元量級是資金管理的一道分水嶺。我們跟蹤了不少‘小而美’基金,通常會在基金規模快速擴張后,進行階段性的規模限制。”一位FOF基金經理對記者稱。
一位管理資金規模超百億元的權益基金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在兩年內迅速達到百億元級后,便開始選擇限購。“當產品業績逐漸被市場關注到、基金規模迅速超過100億元后,我們就開始逐步控制其規模了,主要限制的是機構大額申購。”
“對普通投資者進行限購的情況并不多,我們還是希望為個人投資者的申購和贖回保持足夠的靈活性。”上述接受記者采訪的權益基金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