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尋找新增長點 消費電子產業鏈布局汽車電子
機構調研信息往往能看出行業風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7月以來,除了機器人板塊引發機構調研潮外,電子行業同樣引發大量機構關注。
Wind數據顯示,7月共有559家上市公司接受機構調研,其中電子、半導體及相關設備企業共有62家,機器視覺廠商凌云光(688400.SH)獲得了252家機構調研,電子行業熱度仍然不減。
更進一步來看,汽車電子業務是機構調研的主要方向。和而泰(002402.SZ)、朗特智能(300916.SZ)、奕東電子(301123.SZ)等均被問及汽車電子業務的進展。
結合近期多家公司公布的半年報,汽車電子業務表現相當亮眼,機構人士認為,在消費電子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汽車電子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電子企業引機構扎堆調研
在7月的調研中,凌云光吸引了3次、252家機構扎堆調研,領跑A股電子企業。
凌云光主營業務為機器視覺及光通信業務,目前聚焦機器視覺業務。公司是可配置視覺系統、智能視覺裝備與核心視覺器件的專業供應商,是我國較早進入機器視覺領域的企業之一。盡管算法軟件被視為機器視覺的靈魂,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凌云光開始往上游器件拓展。
最新的調研記錄顯示,凌云光當前階段自主器件基本未直接對外銷售,主要以原材料的形式服務自主可配置視覺系統及智能視覺裝備為主。目前,在顯示屏、3C 電子、智慧交通等領域,公司自主相機使用率均較高,其他領域還較低;在智慧交通領域,自主光源應用比例較高。
凌云光解釋稱,自主開發視覺器件基于兩大原因:一是外采標準器件無法滿足部分下游應用場景的特定需求,比如LCD面板檢測,公司自研相機可較好服務京東方等面板企業的手機液晶屏幕檢測。二是自主開發的視覺器件可以降低公司成本,打造公司產品的成本優勢。再次,可以減少上游供應的不確定性風險。
就下游應用來看,工業領域的3C電子、印刷包裝、顯示面板是凌云光主要下游領域,未來將重點拓展鋰電、光伏等新能源領域。
除了凌云光,在被調研機構數量的排名中,進入前列的電子企業還有拓邦股份(002139.SZ)與和而泰,分別受到202家、129家機構調研。
拓邦股份主要就上半年成績和機構進行了交流,其談到了疫情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客戶及上游半導體供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供應鏈也受到較大挑戰,引發了物料的恐慌性短缺及非理性漲價,這導致公司加大備貨,疫情之后仍有一定的庫存和成本壓力。
和而泰重點介紹了汽車電子板塊的發展,其稱“比預期更順利、更快速”。一方面,公司目前量產訂單及客戶端需求相較于中標時的預測更高,公司為此增加了產能。另一方面,與整車廠合作項目陸續中標,在座椅舒適系統、天幕、UWB 以及集成式熱管理控制方面,市場推進非常快速且中標項目需求數量不斷上漲。
加大汽車電子布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當下消費電子需求調整的情況在調研記錄中有諸多跡象可循。
奕東電子在調研中表示,消費類電子產品需求疲軟對公司消費類產品造成不小影響。環旭電子(601231.SH)坦言,從公司自身的業務結構來看,一部分產品是和消費性相關的,的確存在一些下修的跡象。
在此情形下,機構人士也在尋找新的市場增量,不少機構在調研中提及汽車電子業務布局的相關問題。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多家公司為了對沖消費電子下滑風險而加碼汽車業務。
朗特智能主營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產品,下游應用以智能家居及家電為主,近年來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不斷加大,來自汽車電子類的營收占比由2020年的3.34%增加到2021年的7.72%。
公司在調研中表示,“今年汽車電子業務增速較快,公司騰出了原廠生產空間用于汽車電子業務,可以支持幾個億的產值。”
此外,中石科技(300684.SZ)、聯合光電(300691.SZ)、藍黛科技(002765.SZ)、北京君正(300223.SZ)、聚飛光電(300303.SZ)、得潤電子(002055.SZ)、富信科技(688662.SH)、深南電路(002916.SZ)等多家傳統消費電子企業也說明了在汽車電子領域的進展。
聯合光電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聯合汽車早期已開始布局智能駕駛領域,目前的產品主要包含車載鏡頭和毫米波雷達。其中,車載鏡頭已通過一級供應商基本覆蓋全國主流整車廠商及部分一線國際品牌汽車廠商。
得潤電子主營電子連接器和精密組件的研發生產,其以蘋果產業鏈公司而聞名。但在最新的一次機構調研中,交流的主要內容是公司汽車整車線束業務的布局,其稱,已覆蓋了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以及高中低端市場,目前主要為一汽-大眾、奧迪、北京奔馳、沃爾 沃、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等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配套服務。
也有其他消費電子企業被投資者問及是否有汽車電子領域的產品。8月2日,凌云光相關人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后期我們會根據戰略進行規劃,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消息,沒有這個領域的應用落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在報道中指出,從當前的趨勢來看,消費電子企業大部分是在原有產品和技術上做拓展,其本身軟硬件積累扎實,轉向汽車電子是一種“降維打擊”,有望成為未來智能汽車軟硬件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萬聯證券電子分析師夏清瑩認為,現階段電子行業整體增長動能出現切換。“高性能計算機群、汽車、物聯網等貢獻在提升,智能手機等貢獻在下降。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在汽車等產業鏈方面的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能擴張持續,結合行業整體需求旺盛的狀況來看,投資價值突出。”
責任編輯:王蒙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