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峰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更好發揮專項債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積極作用,建議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適當放寬專項債的發行與使用條件,擴大投資范圍,提高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等;在專項債限額分配中提高中西部地區比重;優化專項債在交易所市場的發行機制,吸引個人、中小機構投資者投資。
他說,當前要保持信貸適度增長,這是對穩定經濟大盤最直接最重要的金融支持。同時,也要注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建議適度加杠桿的方向要精準,適度加杠桿的機構要適配,適度加杠桿的風控要創新,需要廣義金融政策協同發力。
● 本報記者 焦源源
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精準發力
中國證券報: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背景下,財政政策在解決需求不足問題方面,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更為有效?
何海峰:受疫情反復、地緣沖突、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加大等因素影響,目前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三重壓力”中,需求收縮首當其沖。
一般而言,我們看總需求要從消費端和投資端兩方面來看。當前消費需求存在不足。內需方面,疫情沖擊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疊加消費預期減弱抑制了消費支出增長。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1%,其中,汽車和餐飲業消費分別同比下降31.6%和22.7%。房地產是主要拖累項,1-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分別同比下降20.9%和29.5%。外需方面,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落地,歐美經濟拐點已現,其消費回落也會帶動我國出口逐步下降。但從投資需求看,還是存在亮點的。1-4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均保持正增長,分別同比增長5.8%、12.6%和4.3%。第二產業中,工業和制造業投資均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2.2%,充分說明我國穩增長穩投資政策持續發力,工業、制造業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加速推進。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5.9%,資源要素不斷向高技術制造業集聚,為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作為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應從以下六個方面靠前發力、精準發力:一是進一步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擴大覆蓋范圍,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適當增加退稅金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二是加強財政支出力度,強化民生、科技、農林水、教育、社保與就業等重點領域支出保障,確保重點項目建設和基層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的資金支持。三是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速度,做好項目儲備工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并適當擴大使用范圍。除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等九大重點領域外,增加新型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類項目投入。四是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從稅收、擔保、貼息、減免租金等方面,加大對個體工商戶和餐飲、零售、旅游、交通運輸等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行業的幫扶力度。五是提高穩崗穩就業支持力度,確保各項社會保險按時足額支付,拓寬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受益范圍,擴大階段性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用緩繳政策覆蓋面。六是強化地方政府財政保障,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采取多種方式充分盤活存量資產,可采取突破預算赤字、提高債務限額或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增加財政收支彈性,補充資金缺口。
專項債發行提速 聚焦領域擴大
中國證券報: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今年專項債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圍擴大到新型基礎設施等,這釋放出哪些信號?
何海峰:專項債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關鍵工具,是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補短板增后勁的重要保障。目前,各地方政府已累計發行新增專項債約2萬億元,提前批已經全部發行完畢,剩余待發額度約1.6萬億元,發行節奏較去年明顯提速。
此次國常會,我認為釋放了三個明顯信號。一是財政政策前置力度進一步加大,發行和使用節奏顯著加快。由于債券發行和資金劃撥之間存在一定的時滯,因此為了保障專項債資金在期限內撥付到項目單位,實際發行時間還會前移,大概率在6-7月專項債發行將迎來新一輪高峰。此外,還將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努力確保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
二是聚焦領域有所擴大,重點指向新基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專項債不但要繼續用于9大領域,還要合理擴大使用范圍。這個擴大的范圍就是新基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涉及新一代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諸多產業鏈。新基建既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又能對高質量增長提供支持,成為當下宏觀調節的新抓手。
三是短期有效擴大內需穩增長、長期打造經濟新引擎穩就業。一方面宏觀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正在積極發揮,新基建作為傳統基建項目的補充,具備調結構、促創新、補短板的特殊功能,應擴大投資,為經濟托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仍然貫穿于宏觀調控全過程。新基建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能夠帶動傳統產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創造大量對人才學歷要求高的就業崗位,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同時輻射整個社會,帶動廣大農民工人群在城市就業,如外賣騎手、物流配送等。自2018年至今,新基建中僅數字經濟領域每年招聘崗位占全社會總招聘人數比重達四分之一,是新增就業崗位的重點領域。
建議優化專項債發行機制
中國證券報:專項債在當前發揮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有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積極作用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何海峰:就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看,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型不斷加快,貸款在基建投資中的作用逐漸弱化,以專項債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比重快速上升。
專項債是以公益性項目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專項收入作為還本付息資金來源的政府債券。其優點比較多,主要有四個。一是不計入財政赤字,償債來源是項目建成后的收益,有效緩解地方政府資金壓力;二是成本低,平均發行利率僅比同期國債利率高25BP,較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更具成本優勢;三是靈活性高,可根據項目周期合理設置債券期限,還可根據項目特點選擇還款方式;四是撬動性大,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可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增加有效投資。
但目前專項債仍存在一些需完善的地方。一是專項債的發行與使用約束較強。202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完善專項債券管理機制,專項債券必須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建立健全專項債券項目全生命周期收支平衡機制,實現融資規模與項目收益相平衡”。目前的環境下能夠產生足夠收益的項目有限,專項債項目存在供給不足。
二是限額分配制度可能會加大地區不平衡。我國專項債券的限額分配堅持正向激勵原則,從有效控制風險的角度,會更多分配給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2021年東部地區新增專項債限額占比超40%,而中西部地區基建項目投資需求較大,市場化融資手段相比于東部地區更為缺乏,需要得到專項債的傾斜。
三是發行與流通的市場化程度不足。專項債交易和流通集中在銀行間市場,市場投資主體單一,主要是銀行,投資主體的單一與同質導致市場缺乏流動性,資金供給有限也限制了專項債作用的進一步發揮。
為更好發揮專項債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積極作用,一是建議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適當放寬專項債的發行與使用條件,擴大投資范圍,提高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等;二是建議在專項債限額分配中提高中西部地區的比重,重點支持基建、能源、綠色經濟、鄉村振興等領域項目建設;三是建議優化專項債在交易所市場的發行機制,增大發行規模,并適當降低個人投資者在交易所市場進行債券投資的門檻,逐漸打通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繼續推動商業銀行柜臺市場發行專項債試點范圍擴大,吸引個人、中小機構投資者投資。
長短結合用好貨幣政策工具
中國證券報:貨幣政策如何更好地從擴增量、穩存量兩方面發力,以適度的信貸增長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何海峰:盡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已經或即將轉向,但中國人民銀行堅持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主基調不會改變。
貨幣政策如何更好地從擴增量、穩存量兩方面發力,我認為可以從長短結合兩個方面來考慮。
從短期穩定經濟看,要積極紓困,穩住存量,幫扶重點行業和困難人群,進一步支持小微信貸投放。一是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加快已授信貸款的放款進度,有效緩解其經營壓力。二是對貨車司機貸款、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等實施延期還本付息,鼓勵地方商業銀行通過自主更改調息的模式有效降低困難群體因短期內收入顯著下降產生的還款壓力。
從長期高質量發展看,要通過結構性貨幣工具擴容,擴大增量,將信貸資源和政策工具向重點區域適當傾斜。
一是貨幣政策與地方政府協同發力。支持性貨幣金融政策要加大力度發力,包括使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增量工具實現對核心行業和領域的精準支持,繼續引導MLF利率、LPR下行,為實體經濟降低融資成本、注入流動性。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大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結構性調控功能,嚴把信貸資金向基礎設施領域集中流動的質量關,不盲目上項目,要從長期發展考量,實現社會福利價值最大化。
二是提高各類銀行主體針對性。面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各類銀行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向實體部門提供更多流動性支持。如政策性銀行應更多充分發揮補短板、跨周期調節的作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投放上主動發力、提高貢獻率;股份制銀行進一步挖掘自身和客戶群體潛力;大型城商行發揮區位優勢,共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對中小銀行加大資本金補充支持,提高對其不良率的容忍度。又如,近期針對房地產需求端改善的政策已逐步推出,但房地產供給端面臨的困境依然對需求和投資形成束縛。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進一步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滿足剛性和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適度加杠桿的方向要精準
中國證券報:在平衡好信貸適度增長和防范金融風險之間的關系方面,如何更好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何海峰:當前要明確的是要保持信貸適度增長,同時也要注意防范金融風險,注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適度加杠桿的方向要精準。信貸適度增長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準支持,找到合適的加杠桿主體。目前,我國宏觀杠桿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屬于中等水平。從債務結構來看,政府和居民的債務率依舊較低,但非金融企業部門相對偏高,其中有較大一部分是融資平臺企業的債務,實際債務率要低于該數值。因此,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適度加杠桿需要考慮不同部門的實際情況,可以優化債務在政府、居民和企業之間的配置。具體來說,政府可適度加杠桿,尤其是中央政府要加杠桿,目前中央政府的杠桿率低于地方政府6個百分點,這樣也可防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擴張。居民杠桿在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且主要是向中高收入家庭,鼓勵其增加消費。企業部門要優化信貸資源的配置方向,更多支持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能源保供等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
其次,適度加杠桿的機構要適配。信貸適度增長,不是要求所有銀行機構都去爭搶客戶,而是構建多層次銀行機構體系,各類銀行各司其職、差異化發展、協同發力,避免信貸無序擴張造成的風險。這也是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在近日召開的主要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上對各類銀行的要求。不同類型的銀行要找準自己的能力圈,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優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再次,適度加杠桿的風控要創新。信貸適度增長不是置風控于不顧的盲目投放,而是要優化風控策略,創新風控工具,在增長與風控之間找到平衡。金融機構一方面需要根據其資產和客戶群體的結構特點,以自身業務在疫情沖擊下的表現,審慎評估現有風控體系的有效性、按需快速調整風控手段。比如創新抵質押模式,推動知識產權質押、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股權質押等新型融資模式,服務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另一方面,重點加快數字化風控能力建設,優化管理流程、產品與渠道,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效能,從而在信貸增長的同時也管控好風險。
最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需要廣義金融政策協同發力。金融支持單靠銀行信貸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財政、央企、保險、資本市場等共同發力。一是需要財政靠前積極發力,發揮中央企業引領帶動作用。財政一方面要直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落實減稅、退稅、降費、貼息等助企紓困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間接帶動中小企業生產訂單。中央企業要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勢,暢通上下游資金循環,著力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通過打通內循環實現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二是強化保險、擔保、信貸政策協同。創新“保險+信貸”產品,實現信貸風險的轉移;進一步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的作用,更加積極支持困難群體、小微企業、“三農”等主體融資增信,提升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加快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建設,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三是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和聯結作用,為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便利。一方面,可以穩定宏觀杠桿率、避免信貸風險的積累;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保障和支持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