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九部門開啟氣候投融資試點 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服務

央行等九部門開啟氣候投融資試點 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服務
2021年12月30日 00:09 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生態環境部、央行等九部門開啟氣候投融資試點 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服務

  本輪試點方案的幾大關注點分別是:強化地方主體責任、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強化碳核算與信息披露。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決定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并組織編制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編制試點方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有序發展碳金融,強化碳核算與信息披露,強化模式和工具創新,強化政策協同,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

  《方案》目標是通過3-5年的努力,在試點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平臺,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充分聚集。

  我國氣候投融資存在較大發展空間。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2020)測算,要實現2℃目標導向轉型路徑,我國2020~2050年間總投資需求將達到127.24萬億元人民幣,折算到2060年,年均約3.18萬億元。

  今年7月,在中歐氣候投融資暨ESG國際合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氣候投融資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動能,也是我國產業結構化轉型中協同增效的重要抓手,其落實發展有賴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方案》還有哪些亮點?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本輪試點方案的幾大關注點分別是:強化地方主體責任、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強化碳核算與信息披露。

  深圳、重慶已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

  “《方案》亮點之一就是強化地方主體責任。”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伙人、亞太區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主管李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根據《方案》,指導試點地方要強化政策協同,有效識別阻礙氣候投融資發展的關鍵問題和市場障礙,推動形成地方政策與實現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間的系統性響應。試點將在國家級新區和地級市開展試點,目的是為了鼓勵國家級新區與省會城市融合發展。

  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環氣候〔2020〕57號)。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氣候投融資已在深圳、重慶開始試點。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要完善氣候投融資機制。深圳首批試點業務合作于2021年11月底簽約,華夏銀行深圳分行分別與深圳市創維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深圳氣候投融資改革首批試點業務合作協議》。

  根據深圳氣候投融資改革的制度設計,深圳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重點項目庫主要涵蓋清潔低碳能源、低碳工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廢棄物管理和廢水低碳化處置、生態系統碳匯等 7 大行業。

  李菁認為,深圳氣候投融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解決了金融機構低碳投資標的缺乏、低碳屬性界定不清、碳減排量難統計等問題,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020年12月,重慶向國家申請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編制完成試點工作方案、實施方案,配套制定項目目錄(指南)、技術規范,形成“2+2”試點框架體系,并推薦兩江新區作為試點區域。

  近日,重慶銀行向重慶三五三三印染服裝總廠有限公司提供了45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該公司利用自身的10萬噸碳排放配額作為質押擔保,是重慶市碳排放權質押融資業務的有益嘗試。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饒淑玲認為,《方案》亮點之一是“鼓勵試點地方建立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為金融機構依據相關國家標準開展金融機構碳核算和氣候信息披露提供便利。”這將為人行正在推動的金融機構碳核算提供很大的便利。

  饒淑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的形式有多種,可以直接參與交易,但這在國內當前政策環境下是不被允許的,還可以為碳市場控排主體提供融資服務。如果金融機構能夠進行碳核算,將會使得這種融資服務變得更加容易。

  李菁表示,真實準確的碳排放數據是確保全國碳市場以及氣候投融資活動有效運行的關鍵。碳數據真實性和準確度一直是相關部門十分重視的工作內容。今年首例碳排放信息披露造假的違法案件被查處后,也暴露了一定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方面的問題。

  《方案》明確,相關部門還將繼續加大力度指導試點地方強化企業碳排放核算的監督與管理,探索開展企業碳會計制度,定期開展企業碳審計,嚴防企業碳數據造假。未來,如果不斷推進碳金融產品和服務規模化發展,或將對碳排放數據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企業也應積極開展碳盤查,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

  深圳氣候投融資試點為強化碳核算與信息披露邁出了先試先行的一步。

  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水生介紹,深圳氣候投融資試點改革創新包括了通過碳排放核查、環境統計、污染源普查、環境影響評價等基礎數據庫的運用拓寬氣候項目的征集渠道;通過減排效果、經濟效益、合規性、社會效益的定性、定量分析篩選合格氣候項目;通過定期披露減排數據強化入庫項目的管理,力爭解決金融機構難以找到低碳項目以及低碳項目管理手段欠缺的問題。

  鼓勵開展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等服務

  《方案》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李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一界定點明了綠色金融與氣候投融資的包含關系,在概念層面為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其支持范圍包括“減緩”和“適應”兩方面。

  在李菁看來,其中“減緩”部分包括了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范等內容。“適應”部分則主要包括提高農業、水資源、林業和生態系統、海洋等重點領域適應能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能力等。

  李菁介紹,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的協同。在政策方面,提出要加強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的政策協調配合;在標準制訂上,強調氣候投融資標準要與綠色金融標準協調一致;在試點建設上,明確要積極支持綠色金融區域試點工作;在產品創新上,支持和激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氣候友好型的綠色金融產品;在部門協同上,提出將氣候投融資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的綠色支行(部門)的重要內容。

  “通過多層次的協同,氣候投融資的發展將與綠色金融的發展相輔相成。”李菁表示,綠色金融可以為氣候投融資在多方面提供經驗借鑒,并逐步引導綠色金融相關產業的踐行者積極進入氣候投融資領域。氣候投融資將成為綠色金融新的突破口和發展點,著力支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為綠色金融與國際話語體系接軌提供途徑。

  2021年7月16日,電力行業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將陸續納入。

  《方案》進一步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試點地方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研究和推動碳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對接。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

  “從碳市場的性質來看,業內似乎還沒有真正把它看作是一個金融市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現在的所謂的碳金融,更多是圍繞著碳交易市場提供的一些很基礎的服務,比如說碳賬戶的管理、碳資產的抵質押等。

  曾剛認為,全國碳市場交易今年剛啟動,但是碳交易并不活躍。第一,目前市場預期碳價中長線是看漲的,所以交易主體更樂于持有,而不太愿意賣出,所以交易的活躍度不高。第二,目前參與主體仍以控排企業為主,交易主體參與者比較有限,且這個市場參與的主體目前還只有電力企業,交易的主體需求相似,交易欲望并不強烈。

  在曾剛看來,短期內,我國碳市場還不具有金融市場的屬性。往碳金融方面發展,還有賴于碳市場主體數量的增加,以及碳資產產品的豐富。從中長期看,真正的金融市場,機構投資者應該可以作為直接投資的對象購買這種資產,而且在這個資產之上可以進行資產證券化,包括遠期的交易、衍生品等金融產品的類型,基于碳資產的這種金融產品的類型也會進一步豐富。

  “碳市場金融化不是簡單地將金融市場的經驗套用到碳市場,而是要基于碳排放權的特殊性,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碳市場金融化路徑。”饒淑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盡管全國碳市場覆蓋的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盟2倍,但是其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只是歐盟碳市場的5%和1.3%。

  中國8個試點省市碳市場年配額總量約為12億噸。從2013年到2021年的8年時間里,中國試點地區碳市場累計配額交易量9.6億噸,交易額約228億元,年均配額交易量是配額總量的10%。

  據饒淑玲測算,據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約為40億噸,如果中國碳交易市場的交易量按配額總量的10%、碳價按每噸50元估算,那么全國碳市場年交易量約為4億噸,交易額約為200億元人民幣。

  “碳市場排放數據要對金融部門進行開放。”饒淑玲建議,碳市場主管部門要將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數據逐漸對金融機構開放,在現有的碳排放數據平臺上開設金融機構查詢的專屬通道,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信息作為提供融資服務的判斷依據。這樣同時可以形成金融機構對控排企業碳排放數據的有效監督,促使碳市場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

  饒淑玲還建議,引導能源企業將電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歸置到同一家公司或同一個交易部門。此外,做好金融監管政策準備,要注意避免過度金融化,平衡好碳市場發展和金融風險防范。

  金融機構如何發力碳金融

  李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金融機構要發揮資金的引導與支持作用,把參與氣候投融資當作建立綠色發展能力、防范綠色風險的機會,既要在轉型的過程中跳脫傳統金融模式,從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多維度考察企業和項目綠色發展的能力,也要敢于創新以形成相適應的金融產品體系。

  碳金融作為氣候投融資的方向,未來有哪些值得金融機構發力的地方?《方案》鼓勵試點地方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

  李菁認為,金融機構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創新碳金融產品和服務。

  第一,探索綠色債券的創新模式。除了傳統的投向環境保護等典型性項目的綠色債券,金融機構可以探索綠色債券的創新模式,如近些年來涌現出藍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碳中和”專項債券等新型債券品種。

  第二,充分利用央行碳減排支持工具。在綠色信貸方面,金融機構向重點領域發放碳減排貸款后,可向人民銀行申請資金支持。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第三,參與碳市場交易。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一方面將碳市場作為投資渠道,直接參與碳交易,活躍碳交易市場,另一方面向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務,推動碳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碳金融服務的發展。例如碳交易代理服務、氣候指數掛鉤理財產品、能源轉型基金等。

  第四,建立面向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立體式碳賬戶體系。碳賬戶以碳積分的形式,對企業及個人客戶的減碳行動進行倡導和鼓勵。企業碳賬戶的碳積分來源于企業在銀行綠色金融業務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個人碳賬戶將聚焦客戶的日常生活,建立與個人低碳行為掛鉤的信用體系。

  (作者:李德尚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方案 央行 碳排放 深圳市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04 翱捷科技 688220 --
  • 01-04 星輝環材 300834 --
  • 12-31 創耀科技 688259 66.6
  • 12-31 天岳先進 688234 82.79
  • 12-30 唯科科技 301196 64.0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