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2021年金融風險劃重點:化解存量、防范增量
本報記者/張漫游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收官之年。經過集中治理,當前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范。
所謂“增量風險”,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主要是指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為防止外部環境影響,應該繼續重視金融風險的治理和防范,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以及新金融領域都要加強風險防范,防止風險交叉性感染,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運行。
基于此,中國人民銀行對未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進行了部署。央行方面表示,要鞏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成果,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壓實中小銀行風險處置責任;加快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規范發展,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存量風險攻堅之年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是三大攻堅戰之一。2020年11月,央行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認為,經過治理,中國金融體系重點領域的增量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風險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報告》總結了2020年以來我國金融風險防控的五方面成績。
在宏觀杠桿率方面,過快上升勢頭得到遏制。《報告》指出,2020年,宏觀上管好貨幣總閘門,結構性去杠桿持續推進;前期對宏觀杠桿率過快增長的有效控制,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贏得了操作空間。
普華永道中國北方區金融業主管合伙人朱宇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度宏觀杠桿率較2019年末上升了約24.7個百分點,達到270.1%。朱宇認為,盡管為應對突發疫情而采取了許多紓困和應急的財政金融措施,但總體上看,近年來中央政府對杠桿率過快上升保持了充分關注并精準把控了增長節奏。
在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方面,機構風險已經得到有序處置,即對包商銀行、恒豐銀行、錦州銀行等分類施策,有序化解了重大風險,強化市場紀律。
在企業債務違約風險方面,得到了妥善應對。《報告》顯示,近3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累計處置不良貸款5.8萬億元,超過之前8年處置額的總和;有序打破債券市場剛性兌付,不斷完善債券違約處置機制,推出到期違約債券轉讓機制,豐富債券違約處置工具,穩妥應對大型企業債券違約風險。
在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風險方面,得到全面治理。2020年11月中旬,5000家網貸平臺已經完全清零,且非法集資等活動受到嚴厲打擊,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穩妥有序推進。
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方面,持續有力推進。包括出臺資管新規相關配套細則并推動平穩實施,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中國銀保監會課題組的相關報告顯示,我國影子銀行規模相比歷史峰值已經壓降約16萬億元;初步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礎設施等統籌監管框架,扎實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新《證券法》開始實施等。
除此之外,朱宇補充道,2020年,我國房地產泡沫化勢頭也得到了遏制。“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有效控制了房地產貸款增速以及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避免了資金過度集中的風險,監管部門給房地產行業劃定的‘三條紅線’,亦有效地控制了企業、居民杠桿率的上升。”
“從存量來看,當前金融風險已經明顯下降,不過,我國整個金融體系規模龐大,存量風險的總體規模也還是比較大的,不能掉以輕心,還要繼續化解。”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如是說。
高杠桿的增量風險
在《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一文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3年攻堅戰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十四五”時期我國的金融安全形勢仍然十分復雜。
郭樹清分析道,從國外看,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加,金融運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人口未富先老、經濟杠桿率過高、科技創新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等重大挑戰,此外,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單位產出所需資金增多。郭樹清認為,受多重因素影響,金融業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很不適應。
在談及2021年金融系統的增量風險,董希淼認為,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貨幣政策相對更加靈活,信貸投放更多,因此一些潛在的風險會在后面一段時間爆發出來。
關于2021年我國潛在的金融風險,在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談到了高杠桿可能引發的違約風險。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疫情應對或進一步推高了全球的杠桿率,高杠桿風險問題也進一步凸顯。且打破剛兌持續推進,信用債違約帶來的風險亦相對較大。”
朱宇指出,2020年相對寬松的資金面使得企業、居民以及政府的債務增加,杠桿率上升,而利率下行的預期有可能加大杠桿交易以及市場投機,資金也有再次向高風險部門集中的可能。
“中國經濟正處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國內的疫情沖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緩解,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企穩向好,但部分企業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仍存在經營困難。”朱宇向記者提示道,由于時滯效應,當前的資產分類有可能無法反映真實的資產質量,且隨著紓困政策將于2021年3月后陸續到期,潛在風險可能集中暴露、違約風險上升。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夢宇也指出,在2021年,可能會出現企業破產導致的債券違約、不良貸款暴露等問題。“疫情影響下,企業經營情況受到沖擊,航空、住宿、餐飲、旅游等行業需求受到壓制。短期的流動性寬松為企業提供了短期支持。若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態勢得不到有效扭轉,那么企業破產潮將集中暴露,反映在企業的負債和債券持續惡化,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壓力增加,股票市場亦面臨一定波動風險。”
謹防風險傳導
“2020年疫情影響對金融行業相對有限,但未來將面臨著二階效應的巨大沖擊。”朱宇認為,國際經濟仍有重大不確定性,國內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隨著疫情及其后續影響在實體經濟中逐步顯現,信貸資產質量在2021年存在惡化劣變的趨勢。
擔心企業普遍存在的生存壓力傳導至金融機構,李夢宇提示道,部分中小銀行不良率攀升對金融機構的傳染效應。“2021年3月是還本付息高峰期,也可能是受疫情影響的信用風險集中暴露期,部分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較高、撥備不足的中小銀行可能受到較為嚴重的短期沖擊,影響部分區域金融系統穩定性。”
“在持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舉措下,金融行業整體具備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但在個體方面,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仍然面臨著較大挑戰,包括資本補充不足,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資產質量有待夯實等。”朱宇如是說。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也提示道,金融機構要做好全面風險的識別以及監控體系。“國內多數銀行在經營上仍偏向聚焦信用風險以及操作風險,較少關注其他的風險維度如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戰略風險等,并且必須確保風險透明度,確保各事業單位、條線對風險現狀與展望有充分且實時的信息。”
朱宇建議,銀行機構審慎識別借款人是“暫時性困難”還是“真風險”,杜絕“搭便車”,防范執行紓困政策時的操作風險以及道德風險;同時,充分摸排表內外資產質量,摸清底數,做實資產,并加強風險資產處置力度。
曲向軍也提醒道,金融機構要打造支持戰略發展的風險管理能力、風險團隊及相應的考核體系,并大力投入在風險基礎建設,包括風險管理系統、量化管理工具等;持續提升風險與業務的協同能力,做到目標一致、步伐一致、利益共享、權責分明;并以敏捷的精神促進團隊的協作與創新。
責任編輯:王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