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網絡小貸新規看聯合貸款
證券時報記者 段久惠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起草的《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披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該版征求意見稿中,最受關注的要點之一是,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于30%。
所謂聯合貸款,也稱聯營信貸、信貸聯營。目前業內并沒有標準定義、一個普遍的認知是,金融機構如銀行、信托等持牌機構,與第三方平臺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基于共同的貸款條款、按約定的出資比例,聯合向符合條件的借款人通過線上發放貸款。
在數字金融大潮下,聯合貸款模式作為新興產物,一度獲得部分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平臺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追捧。在開放合作的外衣下,部分傳統渠道端相對劣勢的銀行、信托公司等加入其中,通過合作第三方平臺及其金融科技技術,彌補了在區域、渠道、規模上的局限性。
2019年10月《財新》報道數據顯示,彼時聯營信貸的市場規模達2萬億元左右、涉及數百家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這個市場上,除了金融機構方,另一方最大玩家是螞蟻集團、微眾銀行和平安普惠,三家合計占到市場近90%份額。
而到了當前,聯營信貸市場規模早已更快膨脹。以螞蟻集團為例,截至今年6月30日,螞蟻平臺促成的消費信貸余額為17320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余額為4217億元。螞蟻集團雖然不是市場上唯一的玩家,但聯營信貸的故事或許肇始于螞蟻。
2017年底,監管部門下發 《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明確并規范了小貸公司在從事網絡小貸業務的杠桿率約束。比如,要求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并計算,合并后的融資總額與資本凈額的比例暫按當地現行比例規定執行。這些要求也和這次征求意見稿中的相關標準一致。
正是在2017年末規范整頓背景下,當年的12月,螞蟻宣布對旗下兩家小貸公司增資82億元、將其注冊資本大幅提升至合計120億元。
2018年3月,螞蟻對外稱將探索開放花唄、借唄業務,嘗試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
今年10月,螞蟻方面高管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與螞蟻合作開展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拓展至約100家,而去年同期是30多家,涵蓋了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股份行等多元金融機構——微貸平臺上98%的資金來自它們。
按照業內的推算,如果按該征求意見稿,螞蟻要撬動1.8萬億元聯合貸款,將面臨巨大的資本金補充壓力,那么最終杠桿率會控制在10倍~12倍,在信用風險杠桿上面臨“小貸監管銀行化”。
螞蟻集團從螞蟻走向大象,在中國金融系統里的份量已經足夠重,必然要在遵守制度秩序下“穩妥創新、擁抱監管”。但對聯營信貸的模式及業務追因溯源就不難發現,平臺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不完全等同于銀行,從業務屬性定義看,聯合貸款和銀行信貸業務線上化也不一樣。
一些聯合信貸合作案例中,金融科技公司與銀行會有基于多方安全計算技術開發模型的投入,并得到比單純依賴一方數據開發模型在性能上有10%~15%的提升。
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有用戶量規模、渠道優勢的大平臺,在與金融機構進行聯合放貸時,有更大話語權的原因。
責任編輯:張文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