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難在哪里
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
近日,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發表了一篇文章,直陳當前網絡互助平臺的尷尬境地: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標準,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
其中提到,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文章引發了針對近年熱門的網絡互助平臺該如何監管的大討論。文中提到的相互寶,是國內最大的網絡互助社區,會員人數超1億;水滴互助的會員超過2000萬,曾獲得騰訊、美團、IDG資本等投資,估值近10億。
被“點名”后,這兩家公司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相互寶表示,期待在監管指導下,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水滴互助則呼吁相關部門盡快落實監管。
其實,這篇名為《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的文章,并不是為了指陳兩家大型平臺“非法經營”,而是強調,在互聯網時代非法保險活動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更難識別和管理,提示正視問題,梳理制度,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這篇文章探討的核心。
盡管民眾參與度很高,但網絡互助行業至今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這既是互助行業的尷尬,也是監管的尷尬。
過去,金融監管或者整頓常按“誰的孩子誰抱走”的原則進行,但是網絡互助這個生長于互聯網,與保險有幾分相似卻不是保險、涉嫌非法集資卻未必非法集資的互聯網物種,到底是誰的孩子?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認領。
不少人還記得,2018年,螞蟻保險和持牌機構信美相互保險社聯合推出了“相互?!保坏絻蓚€月,信美相互保險社被監管約談,告知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的名義銷售一款團體重疾險。隨后信美退出了相互保,“相互保”變身“相互寶”,以互助而非保險的身份繼續運營。
兩年過去了,以“相互寶”為代表的網絡互助計劃,依然面臨著像保險卻不能用保險名義經營的身份認定問題。但相比兩年前,監管對于網絡互助的認識有哪些變化?思考是否更成熟,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被推出?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監管部門已經認識到,要適時完善保險監管政策和監管技術。當前,正是因為缺少法規制度層面的依據,網絡互助平臺才處于無主管、無監管、無標準、無規范的“四無”狀態。
銀保監會打非局在上述文章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加大對借助互聯網手段開展的新型非法商業保險活動的打擊力度,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盡快研究準入標準,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打非局還提出,對涉及保險創新的新業態,要在準確定性的基礎上,實施監管沙盒試點,鼓勵支持創新發展,保持監管與創新同步,將創新始終置于監管之下,確保風險不失控,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這些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表明下一步監管思路已經清晰。對于大型網絡互助平臺,引入監管以明確身份,清晰業務標準,對于平臺穩定、未來發展都是極大的鼓舞,勢必受到歡迎。這一點上,雙方的目標一致。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互聯網保險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方面,已經展現了其優勢,擴展了傳統保險的想象空間。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非法商業保險活動的邊界更加清晰,更多“類互聯網保險”獲得納入監管的機會,成為正規軍。
責任編輯:張譯文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