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月核心CPI同比僅增0.5% 消費仍需“踩油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周瀟梟 編輯:包芳鳴)
餐飲、出行消費正逐漸走出低谷,但整體消費依然偏弱。
8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7月物價指數。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7%,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小幅走高。7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4%,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近三個月PPI在持續改善。
7月CPI、PPI雙雙改善,反映出消費活動、工業生產在穩步恢復。不過,仔細分析CPI上漲的原因,受疫情、洪水影響,豬肉短期供應緊張、鮮菜價格上升等影響食品漲價是主因。刨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還在走低,7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5%,創出近年新低——需求在改善,核心物價難上漲,反映出消費整體偏弱的態勢。
由于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較高,放眼未來幾個月,被豬肉價格主導的CPI,其漲幅有望回落。工業生產、消費需求的持續回升,有望推動PPI、核心CPI的改善。
CPI走高或為短期波動
CPI連續兩個月走高,食品是推動主因。
7月CPI環比上漲0.6%,上月環比下降0.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8%,漲幅比上月擴大2.6個百分點。具體而言,豬肉價格環比上漲10.3%,鮮菜價格環比上漲6.3%,蛋類價格環比上漲3.1%。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隨著餐飲服務等逐步恢復,豬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而多地洪澇災害對生豬調運產生了一定影響,供給仍然偏緊,豬肉價格環比漲幅比上月擴大6.7個百分點;受不利天氣影響,鮮菜價格環比漲幅比上月擴大3.5個百分點;由于蛋雞存欄減少,夏季產蛋率有所下降,雞蛋價格在連續9個月下降后轉漲,上漲4%。
3、4、5月份連續下降3個月的豬肉價格,在6、7月份持續回升,目前處于高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85.7%。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7月末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已經超過48元/公斤,相較5月末年內低點(38.5元/公斤)有明顯回升,略低于今年2月中旬的價格(50元/公斤)。不過,8月初以來,豬肉價格在高位有小幅回調的趨勢。
除了餐飲消費的回暖,電影院解封帶來票房的恢復,7月暑期消費活動也在走強。比如,7月份飛機票和賓館住宿價格,環比分別上漲2.9%和1.7%。
不過,食品助推7月CPI回升的背后,整體消費活動仍然弱于正常年份。7月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同比僅上漲0.5%,Wind數據顯示這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數據發現,2013-2019年期間,核心CPI漲幅穩定在1%以上,大體圍繞1.5%波動(低至1.2%,高至2.5%)。進入2020年,核心CPI漲幅整體在走低,從1月份的1.5%降至7月份的0.5%。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兩個月豬肉價格回升,屬于短期現象,南方降水等影響到生豬運輸。核心CPI漲幅的縮小,顯示出消費需求偏弱,像旅游、交通工具、家用電器價格同比均在下降。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7月核心CPI漲幅縮小,主要是我國零售、餐飲、旅游等行業仍未完全擺脫疫情拖累,也與去年同期基數較高有關。不過,7月核心CPI價格與上月持平,相較6月環比價格下降0.1%,反映出內需有所改善。7月CPI走高,主要原因有豬肉價格走高、天氣因素及需求回暖,下半年CPI溫和趨緩態勢未變。
擴內需政策仍將繼續
7月PPI同比下降2.4%,降幅持續三個月不斷收窄。7月PPI環比上漲0.4%,工業生產、市場需求回暖的態勢進一步明確。
分行業來看,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石油類價格領漲。7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環比上漲12.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環比上漲3.4%,這帶動石油類工業品價格在大幅修復,像7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同比下降27.8%,降幅較上月收窄11.3個百分點。
劉學智表示,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工業生產在持續改善,帶動PPI回升;穩增長力度加大,“兩新一重”項目的建設,也在推動PPI的改善;在年初國際大宗商品大幅降價的背景下,現在趨于回升,也在帶動PPI的回升。預計未來PPI降幅會逐漸收窄,不排除年末PPI恢復到正增長。
周茂華表示,PPI的持續改善,得益于國內需求逐步回暖,企業信心改善、工業生產持續加快,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整體走高。下半年,PPI同比有望逐步收窄。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回升,反映出世界經濟逐漸走出低谷,但全球經濟仍在疫情陰影之下,世界經濟恢復程度仍有變數。為應對疫情負面沖擊,國內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在持續釋放,尚未傳導至CPI數據上來。
7月CPI回升為食品推動的結構性上漲,7月核心CPI漲幅較低、PPI仍為負增長,反映出疫情下總需求依然相對疲弱。
周茂華表示,國內物價整體趨緩,其中,核心物價、工業生產者物價整體仍偏離正常水平;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并未完全擺脫疫情拖累,各行業復蘇不平衡,仍存部分閑置資源;全球疫情防控與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強,經濟整體仍需要偏積極政策支持。
“但過度寬松貨幣政策容易引發負面效應,下半年政策組合需要在穩內需、防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取得平衡,偏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更強調精準、效率”,周茂華指出。
中泰證券研究所宏觀首席分析師梁中華表示,我國近幾個月經濟數據不斷回升,更多是靠生產和投資帶動,需求恢復較慢。部分領域存在積壓需求集中釋放的情況,比如汽車、地產等,對短期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一旦集中釋放結束,后續需求端的壓力可能會更大,國內通脹會趨于回落。貨幣方面,央行也更強調穩增長和防風險均衡,未來將以結構寬松政策為主導。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擴內需為戰略基點,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最終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宏觀政策方面,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