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閃電”過會 科創板成半導體“歡樂場”?
本報記者/秦梟/北京報道
6月19日晚間,上交所披露科創板第47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結果,同意中芯國際首發上市。
從6月1日提交科創板首發申請,到6月19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同意中芯國際首發申請,中芯國際只用了19天就完成了注冊上市的流程,中芯國際在科創板的每一節點,都在書寫科創板的最快紀錄。與此同時,中芯國際計劃在科創板融資200億元,也成為科創板迄今為止的最大融資規模紀錄。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芯國際成功登陸科創板,屬于情理之中,有利于加速實現國產替代,解決“卡脖子”問題。但同時也要警惕行業盲目跟風,防止行業野蠻生長。
估值或超2000億元
中芯國際2000年4月在上海成立,由被稱為“中國半導體教父”的張汝京一手創辦,目前為止,是國內規模最大、工藝最領先的晶圓代工廠。
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顯示,中芯國際排名全球第五,占總市場份額的4.5%,僅次于臺積電、三星、格芯與聯電。
雖然中芯國際從首發申請到登陸科創板只用了19天的時間,但其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或困于資金,或困于權力內斗。
張汝京曾在美國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任職。1997年,一心想回中國建廠的張汝京回到中國,時值臺灣半導體行業廝殺激烈的時候。他利用自己在德州儀器的廣泛人脈,在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挑戰“臺積電”和“聯電”。 但“世大半導體”最終被臺積電收購,隨后張汝京便自籌資金成立了中芯國際,并決定在上海浦東建廠。
而后短短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英寸生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至此,大陸芯片制造業迎來高光時刻。并且中芯國際分別于2004年3月17日、18日在美國紐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上市。
不過,登陸紐交所15年后,中芯國際決定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對于退市的原因,中芯國際表示,與全球交易量相比,中芯國際ADS交易量相對有限,維持ADS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將帶來較重的行政負擔和較高的成本等,因此選擇由紐交所退市。
今年5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正式提交申請回歸A股上市。
此后其IPO進程以火速進行。6月1日,中芯國際提交上市申請并獲得上交所受理,6月4日進入問詢環節,6月7日公司回復首輪問詢。3天問詢、4天回復的速度也創造了最快紀錄。而此次上會審核通過,距離其提交上市申請僅過去19天。
中芯國際審核通過的消息一出,其H股6月22日股價應聲而漲,盤中一度漲超7%,股價創16年來新高,接近歷史股價最高點,截至6月23日收盤,其市值超過1440億港元。自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回A以來,已累計上漲約60%,市值增長近600億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分析,中芯國際在A股正式發行,其市值將會更高。就先前的經驗而說,港股回歸科創板一直有著不錯的溢價,其科創板市值接近港股的2倍。
按照市盈率來估算,也驗證了上述說法。中芯國際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大約為114倍左右。數據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錄得的凈利潤為17.94億元,參照上述數據大致可以估算到,中芯國際的估值約為2000億元左右。
“癡情”科創板
隨著中芯國際過會等利好消息不斷釋放,半導體股也迎來了一波上漲。
經統計,截至6月22日收盤,科創板14只半導體股合計總市值破5000億元,達5084億元;而在前一交易日,上述14股合計總市值為4766億元,僅一個交易日14股合計新增總市值達3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近日公開表示,科創板推出后,創新型企業到科創板上市非常踴躍,比如半導體行業,目前已經有14家半導體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接下來還會有一些重要的半導體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師王樹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支持中芯國際特事特辦,作為陸系中實力最強的芯片制造力量,回歸A股理所應當。
國泰君安證券成長企業部執行董事陳偉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一些被歐美卡脖子的科技項目,相關公司會快速過會,以便于科技創新,重點突破。
不過,科創板到底是半導體的“歡樂場”還是“填埋場”,業內看法不一。
芯謀研究研究總監徐可則表示,半導體產業是創新驅動高度市場化資本密集的產業,持續高強度的資本投入是產業成功的保障。資本投入的不足,是阻礙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苿摪逵谜叩牧α亢褪袌龌氖侄?,打通了從投入到退出的綠色通道,會吸引更多的資本、人才進入產業,會最大限度地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產業發展的投入不足問題,刺激中國半導體產業加速發展。
王樹一表示,科創板對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正面意義毋庸置疑,半導體行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在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正式推出以前,已經是很冷門的行業。國家政策傾斜,尤其是科創板的推出,給了資本快速退出的渠道,可以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從這個角度看,無疑是正面的。
但王樹一強調,科創板從設立以來,僅有和艦芯片一家半導體公司被拿下,其余全部過會。在審核制下,這一現象未必是好事。其中一些資質較差甚至業績注水的企業,除了讓投資人全身而退,股民買單之外,弊大于利。而且這部分資本好不容易退出,不見得就會再投入到半導體,這是負面。
行業躁動
天眼查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以工商登記的變更信息為準,2020年1月1日~6月21日,共有4645家企業經營范圍相關維度新增“芯片、集成電路、MCU(微控制單元)”,其中6月變更的企業就有616家。
一私募基金合伙人對記者表示,回顧太陽能、LED、風能等產業,中國每次新興產業的發展都是大躍進式的。按照過去經驗,泡沫肯定有,而且現在有一些已經在開爆了。
徐可認為,如果把國內的半導體產業當成一個封閉的系統,資本短期的大量進入,不可避免會帶來產業的浮躁,會帶來如企業估值虛高、企業間高薪挖角甚至出現一批只靠PPT講故事融資的企業。 只要這個產業保持開放,保持市場化,資本的力量會召喚企業家精神,會吸引全球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進入,優秀的企業一定會脫穎而出。
對此,王樹一表示,半導體企業數量的暴漲,大致從2014年就開始了。這就是看到類似科創板的財富效應吸引來了不少投機者,這種數量級別的企業增長,在其看來,對全行業來說存在一些弊端,因為資源極大分散對半導體行業本來就是大忌,這是一個需要資源集中的行業,市場根本容納不了2萬多家。
而隨著初創的半導體公司數量的驟增,有業內人士認為,以后或許會出現大量的并購和倒閉潮。
不過,徐可表示,目前國內芯片設計企業數量眾多,這和全球半導體產業不斷整合的趨勢相背離。 長期看,90%的企業都會面臨被收購、或是被淘汰的命運。 3~5年內,一批已經登陸科創板的芯片企業,也會面臨退市或者被收購、被整合的選擇。
責任編輯:楊亞龍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