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姜建清: 輕資產、去機構是金融業未來趨勢
楊燕青
[未來的金融業,一定是輕資產,“去機構”,一定程度上,會以信息中介逐步替代過去的融資中介,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新的科技會在金融業有越來越多的運用。一句話來說,任何的金融機構要是不努力,都可能會被替代,但是金融的功能將會永存。]
“忘記了銀行業的歷史,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整理世界珍貴的金融文化遺產,發掘前人創造的金融文明成果,綜述金融的興衰成敗及經驗教訓,對于國內更好地推進現代銀行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姜建清這樣表示。
近日,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做客陸家嘴讀書會分享其新書《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演講中,姜建清以幣章為切入口,引經據典、微言大義,講述了世界金融史的百年記憶。
演講后姜建清就當下熱點問題和第一財經以及陸家嘴讀書會聽眾深入交流。在他看來,未來的金融業會逐步去機構化,輕資產是一個趨勢,金融機構將從過去的融資中介逐漸轉變為信息中介。同時,金融機構和國家的競爭都是長跑,在一段時間內,不僅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耐力。“任何金融機構要是不努力,都可能會被替代,但是金融的功能將會永存。”他表示。
長跑耐力最重要
第一財經:在中國金融史上,工行是一個傳奇,作為這樣一家“宇宙行”的締造者,作為銀行家和中國金融改革的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來撰寫世界金融史,視角非常獨特。《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這幾冊書,開頭用幣章作引,從幣章講每個金融故事,故事背后又是整個金融的興衰史,這是一個專業和藝術的結合。書中展示了金融變遷的滄海桑田的歷史,讓我們深刻地思考人類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進程。
1913年,只有三家美國銀行出現在全球前二十大銀行榜單上;二戰之后,美國從經濟上和金融上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銀行非常強大,日本當時把很多美國的金融資產、房地產資產都買下了,但最終泡沫破滅。今天,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中國的銀行目前也在全球銀行排名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我們的金融還不夠強,人民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貨幣。從歷史看興衰,從金融看歷史,總結美國取代歐洲,以及日本的經驗教訓,中國今天正在崛起,當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從歷史中能夠學習什么?
姜建清:在日本金融最強大的時候,在全世界的前十大銀行中,大約有八家是日本的銀行。但我們可以看到日本金融的發展,基礎并不是非常扎實。
我們有很多的指標去評價金融的發展,比如資產規模,但我覺得這并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評價指標。現在銀行家用得比較多的指標是資本,特別是一級核心資本,資本可以抵御風險,也可以說明銀行的實力,也有人用利潤、市值來衡量,但我覺得這些都不足以評價。
回過頭來看,日本的銀行業發展,與日本經濟的泡沫化是一致的,本來日本的經濟就不是特別強,其在工業、科技方面不是最強的國家,經濟是虛胖的,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上催生的銀行體系就不會非常強大。這不僅對中國,對全世界也是一個教訓。所以銀行追求的是什么?書里面講了百年的經驗,講的是長跑,在一段時間內,不僅你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你要有耐力,這對我們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啟示。
第一財經:在你講述的金融故事中,一大半是商業銀行,一小半是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系統,類似于實體經濟的血脈,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從歷史來看,和商業銀行管理風險一樣,中央銀行管理宏觀經濟,也需要遵循紀律和原則,例如管理好貨幣發行量。在今天的美國,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叫做現代貨幣理論(ModernMonetaryTheory),美國民主黨提出了不少新的計劃,但沒錢去推進,同時人們的貧富差距也很大,MMT的建議是可以央行直接印錢,直到通貨膨脹來臨;那么屆時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其藥方是政府加稅,一些經濟學家將其稱為“魔教經濟學”。從貨幣政策和中央銀行的角度,你覺得這個世界今天應該最擔憂什么?應該警惕什么?最應該避免什么樣的風險?
姜建清:這是一個很新的問題,《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第三本書講到從金匠到銀行家,我們最早的貨幣都是足值的,有金銀做擔保,盡管有人想把貨幣做得小一點,或者把含銀量降低等,但是基本來說很難脫離貨幣本身的價值。西方的情況就是從金匠開始,能夠簽發不足值的票據,后來規模逐漸變大,英格蘭銀行實際上是擴大了金匠的作用,現代商業銀行的來源就是這樣。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是與黃金掛鉤的,其實是不足值的現金保證,但是不管怎么說還是有保證的,這個保證(金本位制度)到1971年崩潰,之后就出了不少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危機,其實都和這個有關,所以后來也出現了很多約束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高通脹,所以有人認為在現在的中央銀行制度下,印發貨幣并不必然導致通脹,所以為了經濟的發展,可以多印貨幣,我覺得貨幣過度寬松會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贊賞貨幣主義的觀點。
第一財經:前一段時間,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把通脹叫做“一只不叫的狗”,狗本身是要叫的,雖然它現在總是不叫,但是長遠還是會叫的。關于貨幣超發的擔憂很自然地讓我們想到數字貨幣,為什么會有中本聰的比特幣?幣圈的說法是中央銀行沒管好貨幣,全世界貨幣亂發,所以我們需要用一個總量固定的數字貨幣,來保證貨幣體系和經濟體系的良好運轉。我們看到比特幣價格之前到兩萬美元,后來崩盤,但是今天又靜悄悄地回到7000美元(注:最近超過了10000美元),你怎么看待數字貨幣?怎么來看整個人類貨幣的未來?
姜建清:從人類幾千年來看,貨幣和主權緊密聯系,改朝換代就換貨幣。從最近幾十年的歷史看,基本上主要的一些經濟體對貨幣的管理總的來看還是不錯的。有人提出比特幣取代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比特幣不是貨幣,它有“挖掘”成本,目前在芝加哥交易所已經交易了,所以它可能是一種資產。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也不適合做貨幣,貨幣需要幣值穩定。從這一點來說,它是非常脆弱的。
信息中介會逐步替代融資中介
第一財經:早期的銀行有普惠金融的特征,今天在這個領域,大銀行面臨金融科技公司的競爭,架構、模式和流程正在經歷全面再造,其中有競爭壓力的推動,也有銀行自身的主動重構,這個過程非常快。在你看來,2030年的銀行會變成什么樣?你最期待的是什么?最擔憂的是什么?
姜建清:現在的銀行業面臨著三個周期的影響:首先是經濟周期,全世界面臨著經濟復蘇的變化;第二是行業周期,金融業有自身的行業周期;第三是科技周期,新的科技在最近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今天銀行面對的不只是銀行業自身的金融科技,也面臨著跨界的競爭,這種競爭給金融業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渠道或者是產品、業務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習慣的改變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銀行業務、渠道方面會有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現在還在進行時,正在演變和進展中。
從功能角度來看,銀行有四個功能,一是支付結算,在這個方面,從筆數來看,現在差不多四分之三是第三方機構在做,就是非銀行機構在做,四分之一是銀行。支付量比例大約是第三方機構94%、銀行6%,不過對公的業務還在銀行。
第二個功能是資產轉化,也就是貸款。這個領域的競爭剛剛開始,中國100多萬億元的信貸中間,絕大多數還在銀行體系,1%左右在銀行體系外,而且這些領域中間又主要集中在個人信貸領域和小微企業領域,其他的領域還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原因在于金融的第三個功能,也就是風險控制,同時也和第四個功能,即信息數據管理有關。后兩個功能決定了資產轉化功能,盡管有一些大型公司的數據平臺可以掌握到比較完整的數據,其余大量金融科技公司掌握到的數據數量和質量還比較有限,所以要以此來判斷風險有一定困難。
到目前為止,銀行機構在信貸領域還是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如果不想辦法創新和改進,特別是在風控領域,即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如果這個領域動搖的話,就會真正動搖到銀行的根。
未來的金融業,我覺得一定是輕資產,“去機構”,一定程度上,會以信息中介逐步替代過去的融資中介,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新的科技會在金融業有越來越多的運用。一句話來說,任何的金融機構要是不努力,都可能會被替代,但是金融的功能將會永存。
陸家嘴讀書會:2004年、2005年的時候,全球對于國內銀行非常悲觀,因為當時有巨大的不良資產,后來經過股改上市,中國的銀行業完全改變了,工行現在成為了宇宙銀行,成為了全球第一大行。但在2018年,銀行的股價普遍都在市凈率以下,四大銀行都是在0.6、0.7倍的情況,該怎么理解這樣的情況?
姜建清:股價的問題,我想這是資本市場或者是金融的美妙之處。如果每一個人都看得懂價值,那他就成為巴菲特了。我想投資的奇妙之處就在于你在別人沒有看清楚的時候,你看到了或者你有運氣碰到了。作為一個企業家,我覺得他應該努力把自己企業的價值做好,至于這個價格,應該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但不應該背離太多,如果背離得比較多,長期背離比較多,這就是市場的問題了。
陸家嘴讀書會:美國的銀行比較重視流程,中國的銀行更多關注業績,在目前中國的形勢下,中國銀行業如何在保持審慎的前提下更好地發展業務?
姜建清:中國的銀行不太重視流程或者不太重視合規的現象一度是比較普遍的,現在監管層正在努力,希望通過嚴肅的處罰來改變這種情況,銀行也在不斷改變,我認為一定會改變的。要是不重視業務流程,就會埋下很多事故和案件的隱患。
我在書中講到法國興業銀行的交易員案件,其實有幾十次業務出問題的提醒,但是他們的內控流程失靈了。現在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對流程問題的處罰非常嚴重,我們看到很多歐洲的銀行發生幾十億美元的罰金,就是在業務處理合規性方面的問題。中國的銀行需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陸家嘴讀書會:中國正在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空間會更大,如何看待外資銀行未來十年的發展?
姜建清:加入WTO以后,外資進入中國的速度加快,20世紀90年代已經有不少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首先,我們還是非常感謝外資銀行,一個國家的金融開放會提高整體金融的管理水平。你如果不改變自己,就會在競爭中間失利,因此你必須改變自己,推動整體的水平提升。中國金融業進展很大,無論在銀行的管理、內控、業務、產品、IT水平方面,都做了很多的改變。
未來中國金融開放進程還會繼續推進,銀行、證券、保險都會放開,會有新一輪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可能對市場會帶來更多競爭。加入WTO時,很多人說狼來了,當時比較緊張,經過了20年,今天這樣的聲音就比較少。但是,我認為還是要持續改變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你自己,能夠打敗你的只有你自己,沒有別人。如果不是持續改進,有一天就會有人在各方面都比你做得更好,你就有可能在競爭中失利。
陸家嘴讀書會:如何看待中國股權文化比較弱小的現象?
姜建清:我覺得這和一個國家的金融體制和金融歷史有一定的關系,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股本比較少,我們要經濟發展,就運用了銀行的手段,資本市場的發展比較緩慢,資本市場的短板比較厲害。
中國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失衡)是一個大問題,迄今為止都沒有得到好的解決。它既有金融市場發展階段原因,也有金融發展歷史的原因、背景,要努力地改變它,這是未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們希望能夠更快一點見到改變的結果。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