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還是存款?個人結構性存款13個月激增1.4萬億

理財還是存款?個人結構性存款13個月激增1.4萬億
2018年03月19日 01:04 投資者報

【金融曝光臺315特別活動正式啟動】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 【在線投訴】

  理財還是存款?個人結構性存款13個月激增1.4萬億

  以破剛兌、凈值轉型為核心的資管新規即將落地,表外理財難以為繼,利率市場化情況下,銀行攬儲難度加大,結構性存款這類替代性產品“憑風好借力”,直上云霄

  《投資者報》記者 閆軍

  “要買就抓緊,這產品很搶手,未來監管會更嚴,這樣的產品只會越來越少。”某城商行位于深圳支行網點工作人員向前來咨詢“結構性存款”的投資者表示。

  結構性存款,單聽名字讓人一頭霧水,但如果你去銀行咨詢存款或者理財,都很有可能會被介紹這類產品。上述銀行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款存款產品,但收益要遠遠高于同期大額存單利率,購買前還需要做風險測評,但又不能說它是理財產品。她表示,在去年監管新規發布之后,銀行已經不能用“保本理財”“剛性兌付”等字眼來宣傳,但“我們這款產品會把保本保收益的條款寫進合同的,完全可以放心購買。”

  到底是理財還是存款?在儲戶存款被各種“寶”分流數年后,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結構性存款”扛起了銀行攬儲大旗。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份,全國大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達到3.4萬億元,一年多時間增加了1.4萬億元。

  攬儲利器

  根據預期收益的類型,結構性存款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一部分是普通存款,一部分與衍生品投資掛鉤。“這種收益結構一般是通過嵌入期權等衍生品構造出來的,然而由于衍生品不屬于商業銀行允許的經營范圍,且銀行缺乏必需的投研團隊,因此在結構性存款中,銀行要與非銀機構合作,以結構性存款的名義吸收儲戶的存款,同時向他們代銷非銀的期權產品。”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在研報中詳細解釋稱。

  比如外匯結構性存款,就是指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較高收益的產品。

  李奇霖表示,這是將傳統的存款業務與利率、匯率等產品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一般是將資金分成兩個部分,分別運用于“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組合,并根據兩個部分的占比可分為三類:最低收益保證型、本金保證型和部分本金保證型。

  業內更為通俗地將這種模式解讀為“存款+期權”。小小金融CEO劉小峰向《投資者報》記者介紹,受資管新規影響,保本型理財產品日漸式微。為應對表內理財規模逐步縮小所帶來的沖擊,銀行主動發力結構性存款產品。相比非保本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相比保本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更可期。

  去年11月,“一行三會”聯合發布資管新規,在“打破剛兌”的要求下,理財市場告別“保本”承諾。同時,銀行拉存款越來越難,結構性存款就開始成為攬儲利器。

  《投資者報》記者走訪深圳多家銀行了解到,目前各家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叫法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承諾“保本保收益”,比如承諾保本并保證一定的浮動收益,多數產品認購金額下限為5萬元或10萬元,最高收益率則因期限長短不同在4%~4.4%之間浮動。

  “最好現在就買,這幾款產品賣得相當好,很多有儲蓄習慣的客戶還是覺得 ‘保本’的產品比較靠譜,這又是存款性質的,基本上一有新產品就會被一搶而空。”深圳一家股份制銀行營業網點的工作人員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現在大額存單定存三年,利率才3.6%,結構性存款3個月收益率就能超過這一水平。

  規模激增

  過去一年,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增速驚人。根據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數據,截至今年2月份,商業銀行整體結構性存款達到3.4萬億元,較2017年1月的1.9萬億元,增加1.4萬億元,增幅超過74%。

  其中,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國開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飆升了74%,由2017年1月末的9694億元增加到今年2月末的1.68萬億元;而中資中小型銀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由2017年1月末的9825億元飆漲到今年2月末的1.7萬億元,環比增長77%。

  和此前中小銀行更喜歡發行創新產品來吸收存款的印象不同,這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的增幅要領先于其他銀行,四大行個人結構性存款由2017年1月末的5688億元飆漲到今年2月末的1.1萬億元,增幅超過9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個人結構性存款近一年以來增長明顯,但是其在個人存款整體規模中占比仍然不高。截至今年2月末,中小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占個人總存款比重最高,為7.2%,大型銀行則僅為4.2%。

  絕不等同于存款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今年2月,商業銀行共計發行106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整體風險等級均為1~2級。總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本金風險不太大,大部分產品都是保本的,但收益風險依然存在。

  但是,結構性存款與普通存款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引入了其他衍生品,有一小部分流向了高風險領域。然而,大部分投資者并沒有意識到其產品的風險所在,依然認為此類產品等同于普通存款。劉小峰表示,投資者不可盲目相信銀行的承諾,雖然這類產品可以做到保本,但是收益不固定,預期的收益率未必能拿到。消費者在購買結構性存款時,要關注嵌套衍生品的結構以及相關產品過往的業績表現,以便判斷產品收益是否符合自己期望。

  融360方面人士建議,投資者可以繼續觀望,不必著急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畢竟結構性存款有保本的也有不保本的,雖然本金的風險不大,但是從過往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來看,確實有少部分未達到預期收益率,依然存在一定的收益風險,可以在資管新規過渡期之后再考慮如何配置。 ■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