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1月新增信貸或創新高 貸款供不應求亦非錯覺
本報記者 侯瀟怡 實習記者 朱英子 北京、廣州報道
導讀
一位宏觀分析師表示,今年不同銀行、不同區域的信貸投放情況,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個貸方面,尤其是住房貸款收縮是大概率事件;貸款增量或主要來自企業端,且大行信貸投放占比可能進一步提高。
盡管有銀行人士、實體企業反映貸款越來越難辦,但市場預測1月份的新增信貸數據可能再創新高,達到天量的2.8萬億左右。而去年、前年同期規模分別為2.03萬億和2.51萬億。
隨著資金利率節節上行,市場上呼吁額度緊張不絕于耳,此前對1月新增信貸規模預測相對保守,約在2萬億以上。而近日,幾大券商在研報中預測的1月新增貸款規模均超2.5萬億,其中中金預測超過2.7萬億,華泰宏觀預測超過2.8萬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中發現,市場目前對1月新增信貸2.7-2.8萬億規模的預測較為認同。而如此大規模的新增信貸為何卻仍供不應求?
額度依然緊張
某大行信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今年業務開展的情況看,比去年的新增量會多一些,但不會太多。不過,雖然市場整體的額度在增加,但目前的新增規模,距離市場實際需要的資金規模,仍相差甚遠。
究其原因,該人士認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發債的增量在減少,如北京市去年有四五千億的貸款,是公司債和銀行間債券轉到表內;二是全國很多地區新增的疏解類、改造類項目需求非常大;三是對資管新規的預期,對于資金是否存續有一定影響。但該人士認為,資管新規對于表內貸款額度的影響并不明顯,額度緊張主要由前兩個原因造成。
華南某農商行信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就其個人看法,1月新增信貸規模2.7萬億較為可信。他指出,嚴監管政策就是要驅使銀行資金“脫虛向實”,嚴監管導致理財、通道類業務減少,導致銀行內的資金沒有去處,就會投向信貸。
某券商宏觀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與各大行的交流和調研情況看,1月新增信貸量肯定是不少的,但能否達到預期的2.8萬億暫難判斷。市場普遍反映的額度偏緊并不一定是銀行整體放貸規模收縮了,而有可能是央行窗口指導的結果。比如如果銀行實際放貸速度較快,受到窗口指導約束,所以額度偏緊。
住房貸款大概率收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中小銀行和大行不同區域的分支行所反映的“額度偏緊”,并非只是相對于需求的感受,而是實際反映到數據上的縮量。
華南某股份行二級分行個貸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初分配的額度較往年大幅減少。2017年1月該行個貸業務新增規模在1.2億,而今年1月只新增2000萬左右,顯著縮量。
某大行南部某省分行信貸業務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全行層面的貸款規模穩步增加,但從部分區域分行層面看,較去年是收縮的。
對此,前述宏觀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不同銀行、不同區域的信貸投放情況,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個貸方面,尤其是住房貸款收縮是大概率事件,房地產市場景氣程度和去年不能相比。今年貸款增量或主要來自企業端,且大行信貸投放占比可能會進一步提高,中小行普遍比較缺錢。
中金研報預計,新增對公貸款占比超過60%,尤其是中長期對公貸款投放較為強勁。
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目前額度的緊缺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銀行負債端(主要是存款)的收縮和資產端(主要是貸款需求)的增加所帶來的矛盾加劇。
但部分銀行業務人士和研究人士持不同觀點。某券商宏觀分析師指出,目前數據看表內存款沒有出現負增長,只是增速放緩,而且對于整個銀行業來說,不存在存款流失,只不過是從一家銀行流向另一家銀行,或者是零售存款變成同業存款。雖然面臨資管新規和對同業負債的限制,銀行的負債端增速承壓,但這一影響可以通過資產端的結構配置消減甚至消除。在信貸供需兩旺的情況下,宏觀調控對于控制增速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前述大行信貸人士也指出,負債端的壓力目前看并不顯著。以北京為例,因為存款非常集中,北京地區銀行業整體的存貸比較低。目前的額度緊張主要來自于債券價格與貸款價格差異太大,之前發短期債券融資的企業都轉向貸款,導致供不應求的局面。
對于未來貸款利率的走勢,上述信貸人士指出,目前銀行內FTP價格走勢上行,行內的趨勢也是貸款價格逐步提升。現在銀行貸款利率上行較為緩慢也較為謹慎,主要是出于幾方面的考量:一是長期客戶合作關系的維護,許多企業客戶較為強勢;二是銀行目前的成本上漲沒有特別大,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沒有變,所以目前主要還是進行差異化的定價策略。投向房地產等業務的價格肯定會越來越高,符合政策支持的項目,利率可能相對優惠。(編輯:馬春園,郵箱:macy@21jingji.com)
責任編輯:馬龍 SF061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