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進口戰略的調整策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3:20 第一財經日報
曾經隱含的進口戰略 中國一直以來奉行什么樣的貿易戰略?學界對此爭論很多。其中的一個爭論是,中國的外貿是出口導向型,還是進口替代型?研究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貿易戰略的人提出,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外匯非常短缺,為了解決自力更生的問題,我們需要進口技術、進口設備,為了進口設備,我們需要鼓勵出口,獲得外匯,這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開放的邏輯。 在這個邏輯中,政策的著眼點是出口,因此很多人士認為中國那時是出口導向型外貿戰略,也獲得了出口導向的好處。這話說對了表面的一層意思。其實中國外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這個,而是希望通過出口創匯來進口設備,通過貿易促進中國產業的發展。所以,這種貿易政策并不是出口導向,更準確地說是一種進口的戰略。其關鍵之處在于,是通過進口而不是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 實際上,這種貿易戰略隱含了進口戰略:在這種方針指導下,進口主要是兩種東西,一是基礎設備、先進技術和工藝等,另外一種就是用來發展加工貿易以換取外匯的進口。 當下三個主要貿易問題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逐漸認識到對外貿易并不僅僅是通過技術引進來促進經濟增長,它的終極目標還是提高福利水平,促成財力增長。所以從1996年開始,貿易戰略有了調整,不過調整之后的戰略主要針對出口。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約束性的環境產生了變化,比如我國外匯約束減少甚至消失,出口能力大大擴張,對技術的需求不以設備為載體,市場越來越開放,規則約束增多等。另一方面,進口本身也產生了變化。過去我們出口資源類產品、換取設備和產品,現在是出口產品、進口資源類產品。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的進口貿易已經突破了“保護國內弱勢產業”的階段,一些資本密集型行業已經不是中國的弱勢產業了。此外,中國的勞動力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 目前我國面臨著三個主要的貿易問題:一是內需不足,儲蓄高于投資,貿易不平衡,產生大量順差。二是順差的結構也是不平衡的,加工貿易產生的順差并不意味著總體順差,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能源需求已經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三是由于受到國外高技術的出口管制,高技術的進口受阻。 實施“抓兩頭”的進口戰略 根據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安全發展”的進口戰略。安全不僅僅是能源安全,還包括宏觀經濟方面的安全,一個良好的進口體系可以緩解外部沖擊的影響。 同時我們提出實施“抓住兩頭,放開中間,促進平衡”的貿易戰略。所謂兩頭、中間,主要是指產業的發展順序,資源產品和高技術產業喻為兩頭,中間是指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 具體措施是六個方面。第一,分步驟、分階段降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關稅水平,削減非關稅措施約束,并在多邊和雙邊領域中,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自由化。第二,為實現初級產品的進口保障,對能源和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要加強國內的協調,實現進口多元化和強化集中管理。第三,建立能源和資源的戰略儲備體系。第四,在高技術行業的開放和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避免過度開放和過度保護造成技術創新激勵不足和限制高技術行業發展,積極運用WTO允許的貿易保障措施進行保護。第五,努力突破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技術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同時大力推動和鼓勵國內企業和產業的自主創新。第六,鼓勵企業“走出去”,在第三國建立我國企業分布集中的出口加工區,促進貿易平衡。 (作者為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本報記者陳曉晨根據作者演講整理。) 姚枝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