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幾個月前的“破凈”低谷后,近日,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出現大幅回升,部分產品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20%。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反彈,近一月年化收益率普遍超過4%,有多只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大幅上升,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高達兩位數。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飆升”?高收益趨勢將延續到何時?面對市場“回暖”,作為普通投資者,該不該入手銀行理財產品?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普益標準的杜宣瑋和雷文杰兩位研究員,對投資者關心的理財問題作出詳細解答。
提問 :
相關數據顯示,有多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今年5月開始出現大幅回升,甚至超過20%,您認為是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杜宣瑋:
一是與近期債券市場回暖有關。近期,流動性充裕,債券利率下行、價格上漲,底層資產以債券為主的固收類產品受影響較大,收益率隨之上升。
二是與近期A股市場觸底反彈有關。由于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配置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雖總體配置比例不高,但當權益類資產價格波動較大時,將對理財產品凈值造成一定影響。今年以來,由于股市震蕩等一系列因素導致大面積理財產品凈值階段性下跌甚至“破凈”,但4月底以來,A股市場的止跌回升帶動部分與權益類資產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幅反彈。
提問 :
進入6月以來,銀行理財市場的表現情況如何?在經歷了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的“大落大起”后,高收益的趨勢是否能夠延續?
杜宣瑋:
在新發產品方面,隨著5月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高,加之今年以來多家理財公司的相繼開業,理財產品市場的產品發行熱度不減,發行數量仍保持穩定增長。在收益率方面,截至目前,理財產品“破凈”比例延續5月的下降趨勢,“破凈”產品占比不到5%,而這一比例在今年3月曾達到8%左右。
2022年,理財產品進入全面凈值化轉型時代,產品收益率與底層資產聯系緊密,底層資產波動直接反應于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因此,理財產品走勢與市場波動息息相關。
目前國內疫情穩中有降,5月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走高是市場積極的表現。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金融市場回暖是大勢所趨。
提問 :
面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投資者如何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資選擇?
雷文杰:
隨著理財產品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在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各方面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需要投資者提升理財素養,做出理性投資選擇。
首先,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向投資者傳遞著“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因此,投資者應轉變舊有的保本保收益投資觀念,理性認識凈值型理財產品,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理財產品購買。
其次,風險與收益相匹配是金融投資基本規律,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投資者應綜合財富規模、風險偏好、年齡、投資期限等多方面因素,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切勿盲目追逐高收益,忽視風險。
最后,由于市場行情千變萬化,短期內可能出現大幅調整,底層資產的價格下跌會反映到產品的凈值走勢上,導致凈值出現深度回撤,甚至跌破凈值。投資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財產品凈值的短期波動,避免受情緒驅動,產生“羊群效應”。
總而言之,只有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投資者才能實現財富保值增值。
(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宋源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