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14年沉浮:收益率一降再降 告別剛兌轉型凈值

銀行理財14年沉浮:收益率一降再降 告別剛兌轉型凈值
2018年10月02日 09:35 經濟觀察報

  銀行理財十四年沉浮:收益率一降再降 告別剛兌轉型凈值

  銀行理財業務經過14年的發展,有功有過,在整個金融行業正本清源的背景下,是該回歸到它的本源的時候了。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胡艷明

  9月20日下午,57歲的楊女士正在北京西城區浦發銀行一個網點咨詢銀行理財業務,看著當周收益表直搖頭,眼看著一直關注的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以每周1%-5%的速度在下降。她盤算著,若是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收益率繼續走低的話,是不是要改投其他可靠又高收益的產品。

  28歲的小吳,最近正拿著剛剛從余額寶里提現到賬的近九萬元,與當月工資一起湊齊了十萬元,來浙商銀行開了個理財賬戶,購買他人生中第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永樂1號人民幣182天型(新客戶專享)”,預期收益率5.16%。

  這是他近期比較了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后做出的選擇,上周這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還在5.18%左右,他有些后悔沒有早點行動。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正在下滑。”從理財經理到理財客戶,都得出這樣的結論。面對理財收益的下滑,有人想出去,也有人想進來,銀行理財,還是大眾理財的最優選擇嗎?

  2018年是銀行理財的關鍵之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和參照資管新規完成制定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相繼發布,銀行理財要進行“非保本”、“凈值化”、“破剛兌”的蛻變。

  盡管,這些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2018年,銀行理財要開始真正的變身。從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第一支人民幣理財產品以來,14年間,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經歷高速增長,產品資金余額從2007年末的0.53萬億元擴張到2017年末的29.54萬億元,再到如今資管新規后的規模調整和收益下滑。

  曾經,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對于推動國內金融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金融深化發展意義重大,但同時也積累了大量風險。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王衛東告訴記者,資管新規本身也是一種糾偏的需要,原來不符合業務本源的業務模式,需要找到符合業務客觀規律的新的解決方案,未來行業會努力去找到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業務模式。

  始自保本保收益

  從2016年退休之后,把退休金攢幾個月存到銀行是楊女士主要理財方式之一,這種習慣她已經堅持了將近十年。

  楊女士回憶,其最早開始買銀行理財是2008年左右。在2000年之前,周圍人基本沒有理財的概念,而且當時存款利率非常高,90年代儲蓄存款一年期利率大約在9%左右,甚至有幾年就能翻一番的說法,但是后來存款利率就很低了。

  2000年,央行實行貨幣政策調控,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驟降到2%左右。“雖然利率下降,但是也不知道其他渠道,偶爾買一些國債,又不會炒股,大部分存款還是選擇存在銀行,定期存款。”楊女士說。

  到了2008年左右,楊女士在某股份制銀行工作的朋友,給她推薦了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利率比定期存款高,利率大約在4%左右。而且,這位銀行工作的朋友還會不定時的贈送她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

  此時,銀行理財產品也才“出生”四年。2004年2月2日,光大銀行上海分行發行了內地第一只外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7月,又發行了第一只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那一年也被稱為銀行理財元年。

  光大銀行之后,許多股份制銀行紛紛效仿,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紛紛推出銀行理財業務。從此,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破冰,也意味著居民們除存款、國債、股票之外,又多了一個投資渠道。

  理財產品推出伊始,理財收益略高于儲蓄存款利率,各家銀行根據不同規模、不同期限的資金,設置不同的預期收益率。比如,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B計劃分三個層次,按1000元至3萬元、3萬至10萬元、10萬元以上不等的投資金額,分別設置出了三檔年化預期收益率,分別為2.38%、2.47%、2.55%。

  與貨幣基金不同的是,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是浮動的,而銀行理財產收益相對固定,叫做“預期收益率”。據悉,銀行理財產品在設計之處也曾考慮過引入與貨幣基金相似凈值法來顯示收益或者虧損,但種種原因,比如考慮到當時大多數老百姓對浮動收益接受度不高等原因,沒有采用。

  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的做法,給客戶一個確定的收益,而銀行則不是獲取相對固定的管理費,更像是賺利差。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認為,這種收費模式,更加接近銀行表內的利差業務,為后續的理財業務淪為影子銀行埋下了伏筆。

  各家銀行試行一段時間之后,銀監會在2005年9月出臺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理財業務做出了一系列規定。

  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的定義: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但是,銀行理財在發展資產管理業務過程中漸漸偏離了本質,在資金端表現為,基于銀行信譽和銀行攬儲考慮,形成了剛性兌付。

  國泰君安研報顯示,銀行發行約96%的理財產品為預期收益型產品,2007~2016年有收益資料的產品中,實際收益率等于預期收益率的也占絕大多數,剛性兌付已成為常態,預期收益率以外的收益或損失歸于銀行,理財產品自行約定收益分配,銀行理財可以采取“超額留存”的模式,即僅向投資者支付固定的“預期收益率”,剩余投資收益歸銀行管理人。

  從銀信到資金池

  購買銀行理財近十年,楊女士對收益的起起落落也有些習慣。

  與收益端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是,銀行理財資金的投向。14年間,銀行理財的成長擴張之路,也伴隨著監管對其的不斷規范。

  除了在收益端的剛性兌付,在資金端的投入,理財資金也從債券、票據等收益率穩定的資產向非標準化資產、資金池等方式轉變,成為類信貸的“影子銀行”。

  起初,理財資金都是投向銀行間的高等級債券和票據,風險較低,收益率穩定,有點類似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只是管理費收取方式不同。但是,這類資產收益率其實還是比較有限,銀行之間的競爭主要靠拼價格。

  后來,銀行開始把類似信貸的資產放到理財投資組合里,信貸的收益率更高,能夠提高理財資產的收益率,當然,能夠提供給客戶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更高。

  但信貸資產的流動性更差,期限更長。于是銀行利用期限錯配,用短產品去接續長資產。

  在類信貸資產投資,因此“非標”逐漸被銀行投資端采用。所謂非標準化債券資產(非標),本質就是一筆給企業的貸款,貸款條件由雙方議定,不是證券式的標準化合約,所以稱為非標。

  而理財產品沒有放貸業務資格,不能直接給企業放貸,所以作為規避,有銀行發明了“銀信合作”。先由信托公司設立一只信托計劃,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然后銀行理財資金去購買信托計劃。如此,只需要一個信托計劃作為通道,理財資金就實現了向借款人放款。同時也可以以信托計劃出面,投資其他領域,包括股票一級市場(打新)、二級市場、另類投資等。

  在此時的收益端,各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均較高,據楊女士回憶,在2008年前后的時間,理財產品收益率在5%以上的很多,有的甚至在9%-11%之間。

  此間監管連續發文監管,銀監會在2010年前后連發十個文件規范,世稱銀信合作“十道金文”。

  2010年8月,銀監會在下發《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嚴格按要求將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并按150%的撥備覆蓋率計提撥備,按大銀行11.5%、中小銀行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提資本。

  監管重錘將信貸類理財模式掐滅,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金池理財模式橫空出世。2010年下半年開始,資金池理財產品日漸為各家銀行所青睞,并迅速壯大成為中資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模式。“資金池”模式有些類似公募基金的運作特點,具有“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的特征。雖然與公募基金有很多相似性,但兩者卻有本質的不同,公募基金是凈值化的產品,不論市場漲跌都會在產品凈值上體現,投資人購買時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但“資金池”模式卻在投資人購買時承諾了一個固定的收益率,如果投資的標的所在行業發生大規模風險,產品無法正常兌付,將會引起很嚴重的后果。

  在此時,“8號文”出世,對理財產品投向進行規范。

  監管規范下的重塑

  2013年3月,銀監會頒布《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13]8號,簡稱《8號文》),要求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理財資金投資非標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為應對監管,多數銀行主要采取兩種做法:其一,做大理財資金分母,擴充投資非標額度;其二,以機構間“互買”、“過橋”等方式,將超額非標從理財賬戶向自營賬戶轉移。

  2016年下半年,監管層重提防風險。2016年7月,銀監會向各銀行下發了新一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2014年版本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更新,力圖全面糾正理財業務的影子銀行性質,回歸資管本源。

  在幾年間,理財產品平均逾期收益保持相對穩定,根據中債登披露的數據,2015年,銀行理財市場累計兌付客戶收益8651.0億元,比2014年增長1529.7億元,增幅21.48%。其中,封閉式非凈值型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68%,比2014年下降38個基點;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97%,比2014年下降10個基點。

  在2016年底,全行業理財規模創出了30萬億元的新高,一年半時間內增長10萬億元。而且,很多中小銀行也開始參與,它們的風險管理能力更弱,這隱藏著風險。

  此時,業內對于“資管統一監管”的呼聲越來越高,監管逐步將其提上日程。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非保本”、“凈值化”、“破剛兌”,對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資管產品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倒逼進行轉型。

  中國銀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王衛東在《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后曾對記者分析,從風險的角度,或者從資產管理本源的角度,非標模式存在一定偏離,例如通過理財的形式投資等。資管新規本身也是一種糾偏的需要。所以原來不符合業務本源的業務模式,需要找到符合業務客觀規律的新的解決方案,未來行業會努力去找到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業務模式。

  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在征求意見之后,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對資管行業尤其是銀行理財影響巨大,這一特征在上市銀行財報中體現尤為明顯。

  根據華寶證券統計分析,A+H股共43家上市銀行的半年報數據,其中準確披露表外理財規模的有35家,規模合計達16.6萬億,占全市場業務的比重達到了近80%。從變動情況來看,35家銀行表外理財規模較去年末下降約1.06萬億,降幅達6%。此前理財業務發展迅猛的股份制銀行如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理財產品余額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15.5%、22.7%和3.1%。

  “銀行理財業務經過14年的發展,有功有過,在整個金融行業正本清源的背景下,是該回歸到它的本源的時候了。”國信證券分析師王劍認為,任何良好的監管措施都是“短空長多”,短期內業務調整,大家會難受一下,但長遠看,我國銀行業只有擁有了真正意義的資產管理業務,才能為今后的戰略轉型保駕護航。在金融市場日益開放、客戶需求日益復雜、市場波動日益擴大的復雜形勢下,找到一條未來之路。而如果繼續死守影子銀行的做法,不盡早掌握真正的資管業務能力(包括客戶財富管理服務和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等),未來只能是窮途末路。

  來源:經濟觀察報

  原標題:銀行理財十四年沉浮:收益率一降再降 告別剛兌轉型凈值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銀行理財 收益率 理財產品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7 長城證券 002939 6.31
  • 10-11 昂利康 002940 --
  • 10-09 天風證券 601162 1.79
  • 09-27 蠡湖股份 300694 9.89
  • 09-27 邁瑞醫療 300760 48.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