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安盛人壽吳茜再談銀保進化論: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構銀保發展引擎

工銀安盛人壽吳茜再談銀保進化論: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構銀保發展引擎
2021年12月14日 11:39 金融一線

  12月14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第14屆金麒麟金融峰會”于12月13日-17日隆重舉行,主題論壇“2021金麒麟保險高峰論壇”今日召開。工銀安盛人壽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總裁吳茜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銀保進化論——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重構銀保發展引擎》的主題發言。

  吳茜表示,時代的浪潮一再提醒我們,市場變化永遠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快。如果我們不改變銀保背后的底層商業邏輯,不找到業績增長背后真正的核心驅動力,新一輪產品同質化、費用白熱化競爭一定會到來,銀保的春天很有可能如同過去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吳茜進一步分析指出,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銀保渠道發展的核心命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圍繞客戶需求這一真正的中心,發揮銀行與保險各自比較優勢,1+1>2地實現客戶的底層需求。

  “在新的時代,最大的危險往往不是變化本身,而是繼續按照過去的邏輯做事”,吳茜強調,正如今天論壇的主題,未來保險之路,唯有破局,方得新生。我也相信,不管是銀保還是個險市場,只要我們真正從“以客戶為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出發,深入思考我們與客戶、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就一定能夠構造新的商業模式,找到新的發展引擎,通過為客戶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自身創造新的價值增長空間,而這,也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夠再一次參加金麒麟保險高峰論壇。這次論壇采用了線上直播的方式,這也是近幾年來保險行業的縮影:時代的變化迫使我們走出舒適區,去探索新模式、適應新路徑,也正是在這樣的焦慮與探索中,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機遇、找到新方向。

  在今年5月的第四屆金麒麟論壇上,我曾經就“銀保的春天”談過自己的觀點,那就是:當下銀保的春天,主要來自于躉交到期交的產品升級,并沒有真正改變渠道發展的底層邏輯,如果不加快轉型,春天也許會很快過去。當時,我認為留給轉型的時間至少還有兩到三年,但現在看來,銀保渠道發展的速度——無論是業績增長的速度,還是競爭加劇的速度,亦或政策變化的速度——都遠遠快于我們的預期,實現從迭代向進化的升維,在2022年到來之際,已經迫在眉睫。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銀保進化論》,希望在銀保春天的基礎上,進一步分享對重構銀保商業模式、重塑銀保發展引擎的思考。

  首先,我想我們需要站在現在看未來,看一看銀保增長背后的邏輯與隱憂。

  從2020年到現在,銀保渠道一直走在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上,并且和過去以躉交、簡單期交拉動的業務增長不同,越來越有高質量發展的雛形:不僅產品結構從“規模導向”轉向了“量價齊升”,參與主體上,不僅銀行系保險公司、中小型保險公司持續投入,頭部公司也開始重新發力。

  從行業整體數據看,今年前三季度,銀保渠道躉交新單保費同比下降了近10%,期交保費則同比增長了10%,和個險新單期交的負增長相比,顯得尤為引人注目。從參與主體看,銀行系保險公司依托前期積累,近4年期交保費年化增長率超過25%,今年復雜期交增長率更達到了90%。而曾經主動收縮銀保業務的頭部壽險公司,2020年開始也重新發力,兩年來,除中國人壽、人保壽險增速有所下降以外,其他5家公司均實現了大幅正增長。

  但我一直認為,比業績增長更重要的,是增長的結構,而比結構還要重要的,則是增長背后的核心驅動力。增長結構決定了增長質量,而核心驅動力,則決定了業績增長是曇花一現,還是長期可持續,決定了價值提升是根植于過去的積累,還是領先于未來的布局。

  深入審視這兩年銀保的春天,我們會看到,業績增長、結構優化的背后,核心驅動力仍然是產品和費用,而這一驅動力帶來的結果,作為一家銀行系保險公司,我們的感受可能尤為深刻。這兩年來,銀保渠道的主流產品,從中短存續期的理財型產品,全面轉向增額終身壽,產品同質化效應明顯,費用競爭更是日趨激烈,某種程度上部分抵銷了結構調整帶來的價值提升。而最新的監管政策,無論是已經出臺的互聯網新規,明確銀保線上業務也需要遵循1+3原則,還是行業正在熱議的銀保駐點銷售模式,無疑更提升了銀行的議價能力,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渠道的競爭博弈。時代的浪潮一再提醒我們,市場變化永遠比我們想象的來得更快。如果我們不改變銀保背后的底層商業邏輯,不找到業績增長背后真正的核心驅動力,新一輪產品同質化、費用白熱化競爭一定會到來,銀保的春天很有可能如同過去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因此,在第二部分,我想有必要重新回到商業模式的原點,運用第一性原理,再看銀保渠道的核心競爭力

  在思考銀保商業邏輯的過程中,我個人很認同馬斯克的一個觀點:我們應當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以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產品與費用的競爭恰恰是一種比較思維,它讓我們陷入到與同業比產品、比投入、比隊伍的競爭之中,這樣發展的結果往往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而第一性原理,則要求我們回溯事物的本質,從核心處開始推理,進而層層上行。

  長期以來,由于銀行在個人零售中的主導地位,我們過于看重銀行與保險公司的關系,卻忽視了客戶才是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的服務對象,我們習慣于在銀行與保險之間進行客戶引流、費用博弈,卻忽視了真正的商業邏輯從來不只落腳于合作雙方,而是來自于供需兩端。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銀行以網點為基礎的分銷模式已經不再奏效,業務選擇權正加快從銀行向客戶轉移,銀保渠道的第一性原理,事實上也是整個保險行業真正的第一性原理,必然也必須變更為“以客戶為中心”:滿足客戶對養老金融的底層需求,從財富與健康兩個層面為客戶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才是現代保險行業的第一性原理。

  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銀保渠道發展的核心命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圍繞客戶需求這一真正的中心,發揮銀行與保險各自比較優勢,1+1>2地實現客戶的底層需求。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研究與解決的,也變成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時代變化下,怎樣才能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第二,銀保渠道內,保險的比較優勢究竟在哪里?

  第一個問題相對更容易回答。在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養老金融正成為全社會的最大關切。而一個富足、健康、體面、優雅的老年生活,必然需要回答“錢從哪里來”、“錢要怎么花”這兩個核心問題。在全面小康社會,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僅需要足夠的財富來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更需要從物質到精神、從健康到護理的一整套康養體系來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對新時代的客戶而言,從養老財富儲備到養老生活消費是一張完整的生態版圖,誰能夠在這個生態版圖上搶先占領更多的制高點,誰就能在未來搶占先機。

  第二個問題則需要進一步加以辨析。當前,中國的保險業在滿足客戶需求上,已經發展出了產品和服務兩種屬性,但在銀保渠道,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重心仍然局限在產品端。我認為,恰恰是保險的服務屬性,才是保險公司的比較優勢,也是未來銀行與保險深度合作、甚至反向賦能的基石所在。

  從產品屬性來看,在當前的政策背景和行業發展下,保險產品雖然具備天然的養老屬性,但競爭優勢并不突出。一方面,在銀行渠道,客戶收益率才是最大的敏感點,壽險本質上還是一種財務風險管理和增值的手段,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客戶收益率的優勢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在宏觀利率震蕩下行期,銀保渠道當下最主流的增額終身壽,高客戶收益率一定會帶來高資本損耗和長期利率下行的經營風險,低客戶收益率又會降低產品競爭力,這已經成為銀保渠道必須面對的長期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政策層面大力推動的第三支柱養老領域,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可能并不突出。今年9月獲批的國民養老公司,其股東絕大多數都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也會成為商業養老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如果沒有國家稅延政策的進一步支持,壽險公司的養老保險產品僅靠長期、安全、穩健的特性,恐怕很難真正獲得競爭優勢。

  而從服務屬性來看問題,未來則可能豁然開朗。這幾年來,壽險公司在健康養老消費產業鏈上進行了諸多探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只是這些探索更多的附著在產品層面,仍然屬于產品附加增值服務的范疇。但如果我們真正從客戶需求這一第一性的原理出發,我們或許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那就是壽險行業的服務,將越來越超越“增值服務”的范圍,成為與產品同樣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銀保渠道,客戶所需求的服務其實又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在資產配置上,規劃、分配、傳承自身積累的財富的需求,未來將從高凈值客戶擴展到小康以上家庭;二是在消費上,如何獲取優質的健康養老服務,更將成為大養老時代的普遍需求。無論從哪個層面,壽險公司在“錢要怎么花”這一問題上長時期的行業積累和產業建設,不僅能夠補上養老金融生態的重要拼圖,更可能形成自身不易復制、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厘清了銀保發展的第一性原理,站在未來看現在,銀保的商業邏輯必然是生態共建與價值共生。

  未來的銀保渠道,應當是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圈。在生態圈中,銀行和保險公司通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為客戶創造單一行業所不能創造的更大價值,進而實現生態共建、價值共生。

  而要實現這樣的未來,就需要壽險公司主動跳出費用博弈,更多地從服務屬性出發,深化三個方面的能力建設,構建未來的銀保發展新引擎。

  第一,是從單一產品供給到金融資產配置的銷售能力。在現行政策環境下,銀行保險產品的同質化競爭不可避免,銀行正越來越熟悉保險產品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也越來越具備銷售單一保險產品的能力。但是壽險保單的復雜性、功能設計的靈活性,以及與其他金融產品在資產配置上的協同性,則會為保險公司建立銷售能力上的核心競爭力預留了空間。壽險公司如果能跳出單一產品的供應商角色,培養出對保險原理深度理解、對綜合金融全面把握的銷售隊伍,協助銀行解決客戶養老儲備、資產傳承、稅務規劃等相對復雜的財務問題,實現分層分類客戶的差異化產品配置,將成為未來保險公司在銀保銷售端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是從產品增值服務到養老健康服務的康養能力。實體健康養老服務能力是銀行最為缺乏、保險公司最有競爭力的一種能力,也是未來構建共贏生態圈的發力點。當下,建設養老社區已成為壽險公司的共識,打造“保單銷售——權益獲取——保單兌付——健康養老”的閉環,也成為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但這一模式主要針對的仍然是“90-7-3”當中3%的高端客戶群體,面對銀行存量客戶的藍海市場,保險公司更需要依托自身康養經驗,打造面向大眾客戶的康養服務能力。無論是從健康端入手還是從養老端發力,誰能夠率先厘清此類服務的核心需求和可行范圍,明確客戶歸屬和協作模式,誰就將在這一領域取得領先的優勢。

  第三個能力是從多元利益博弈到生態共建共贏的合作能力。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放長遠一些,當銀行和保險公司雙方在深度的銷售合作與服務中,解決了長期信任和利益摩擦等問題,雙方的協同合作還可以從客戶端、負債端進入到資產端、產業端的更大范疇。具體而言,在養老產業金融領域,無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其實都仍在產業探索的實施階段,不管是經營模式、資金運作還是政策監管、風險隔離,都存在著深度挖掘和探索的空間。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否在新生態中,將銀行客戶、資金、投融資的優勢與保險銷售、服務、產業經驗的優勢相結合,實現養老金融業務、養老健康服務乃至養老產業投融資項目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養老生態圈,促進養老財務儲備與財富消費的融合發展,同樣充滿想象空間。

  在新的時代,最大的危險往往不是變化本身,而是繼續按照過去的邏輯做事。正如今天論壇的主題,未來保險之路,唯有破局,方得新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為銀保渠道的破局新生,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我也相信,不管是銀保還是個險市場,只要我們真正從“以客戶為中心”的第一性原理出發,深入思考我們與客戶、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就一定能夠構造新的商業模式,找到新的發展引擎,通過為客戶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為自身創造新的價值增長空間,而這,也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

  謝謝大家。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于勝男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15 內蒙新華 603230 11.15
  • 12-15 善水科技 301190 27.85
  • 12-15 長江材料 001296 25.56
  • 12-15 炬光科技 688167 78.69
  • 12-14 凱旺科技 301182 27.1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