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強:中美貿易沖突不會直接影響國內玉米市場

程國強:中美貿易沖突不會直接影響國內玉米市場
2018年09月12日 11:32 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9月12日消息,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舉辦。本次大會以“衍生工具創新與農業風險管理”為主題,緊緊圍繞玉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農合組織、種糧大戶等的現實需求,詳細解讀風險管理實務操作,切實幫助實體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和風險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新浪財經參與全程直播。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出席大會并作主題演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程國強博士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程國強博士 

  程國強表示,貿易沖突帶來的主要是大豆的影響,對玉米本身不會有直接的影響。

  以下為文字實錄:

  程國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業內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今天參加第十一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命題作文,就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們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有多大?為了這個功課,我今年在美國訪學期間調研接近兩周,綜合我們20多年對美國農業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一些觀念。我們觀察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最后得出的結論,可能這次貿易沖突不僅僅是對中美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產生直接影響,可能會更深刻地帶來供應鏈結構的變化,甚至是體系的重構??赡芪覀儚默F在開始,客觀地、正確地認識中美兩國間貿易沖突和摩擦,可能對我們在座的各位下一步在產業的投資、發展,或者在供應鏈的構造上有新的考慮和準備。

  首先我樹立一下這個邏輯,中美出現這樣的經貿變局,或者出乎各位行業朋友的意料之外。本來這么多年以來,經濟貿易一直被認為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與推進器,但是現在中美貿易沖突呈日益惡化的趨勢。特別是特朗普會不斷地推出所謂的極限施壓的政策,來自美國多年參與全球博弈的豐富經驗,也來自特朗普團隊對完勝貿易沖突的錯覺和幻想。他曾經在推特上說,還要對2670億美元增稅。我們供應鏈應該怎么應對?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我覺得要理清或者梳理背后的一些邏輯,在這個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判斷和分析。

  從我個人認知的角度梳理一下貿易沖突背后的基本邏輯,我們現在所處的中美經貿關系或者是農產品貿易關系是一個所謂的以美元為貨幣的國際體系之中,這是二戰以后美國主導建立的三大機制,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構成了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地培育了美國的霸權。當時的美國的著名的政治學者寫了一本書叫《歷史的終結》,他認為美國的發展模式有可能是人類發展的一個終結,會出現衰退的模式。正好后來蘇聯解體,斗東歐劇變也應驗了這個觀點。所以美國的霸權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在1995年,成立了世貿組織,替代了二戰以后建立的關貿總協定。之前有一個美國著名的學者提出了文明的沖突,也就是說美國的整個發展的階段里,蘇聯解體了,美國直接的明顯的對手一個一個地倒下去了。什么是新的挑戰者?他認為是文明的沖突。

  昨天是9.11,美國有紀念,但是也印證了他的觀點,來自文明的沖突可能構成了新的威脅。他們也說,為什么我們這么推動世界的發展,這些人還仇視美國?后來美國又陷入了阿富汗等戰爭。

  到了現在,我們說是特朗普的崛起,美國是不是想獨立于英國的殖民統治之后,想回到他的孤立主義時代或者極端保護主義時代?我們現在所處的一個特朗普的時代。他上臺以來實施的政策,特朗普的時代可能不一定準確,從國際的角度看有三個大的特征,包括他反對全球化的自由貿易,特別是他要制訂貿易保護政策,他有種種的動作,把大家趕下車,重新買票上車。他反對非法移民,重塑美國的白人地位,包括他對移民法的修改等等。他認為再為戰略聯盟或意識形態而損害美國利益。

  這種所謂的特朗普的崛起,他是不是希望重塑美國的霸權?特別是他到處宣揚現在的國際體系對美國不利,而對其他國家都有利。所以他以美國優先為核心,要重新塑造一個更有利于美國的秩序,所以他想重塑美國的霸權。他現在提出“美國要再次偉大”,按照這種思想來分析,基于美元的國際體系,形成了從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全球貿易中的種種的挑戰。很多人分析美國霸權,為什么現在美國成為全球這么大的一個霸主?有各種各樣的講法,我都很認同。

  其中一個關鍵是美元的霸權,其次就是軍事霸權,再就是科技壟斷的霸權,第四個就是我們剛才提到二戰以后建立的以美元為國家貨幣的經濟體系,要求整個世界貿易以美元作為交易。如果你要在國際說做貿易,你就要用美元,否則無法參與世界貿易。

  著名的耶魯大學的教授曾經有一個難題,他分析了其中的機制,他說如果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就要保證幣值的穩定,沒有順差。作為國際貨幣,如果你作為交易的話,你一定要有流動性,你要有逆差。最開始為了增強各個國家對美元的信任,它和黃金掛鉤,美國必須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但是這點上美國實現不了,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沒有那么多的黃金儲備。所以在1971年的時候,尼克松宣布了一個新經濟政策,放棄了官方兌換比價,取消了美元和黃金掛鉤的機制,建立了和石油掛鉤的機制,建立了石油美元。

  按照這樣的一種邏輯價格,所謂的美元霸權實質上就是美元在全球的影響力超過了美國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現在美國占世界經濟中的份額是將近22%,按購買力計算約占15%,但是美元在貨品計價、儲備、結算、流動性和融資中占50%以上。1965年法國財政部長德斯坦說,美國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角色中,不斷地獲得特權的利益,這個特權的利益就是美元的霸權。最主要的是三點,有很多的經濟學家也在研究,我認同的是三點,一個是可以用美元向國外借款,就是發行國債,可以借款。如果你要借別人的錢,可能會破產,但是你借自己的美元的話就不怕了。

  第二是金融產業,銀行業為其他國家提供金融服務,獲得收入。第三個是美國的美元體系對全球經濟的監管,特別是所謂的制裁之內,對十幾個國家進行制裁。如果美國繼續這么進行,一旦有的國家脫離美元體系,美元會受到挑戰。

  美國為了維護他的特權和利益,需要建立一個幣值穩定的機制, 通過順差把錢收回來,但是無法順差,所以是通過債券等金融投資讓美元回流。美元的幣值穩定,美國通常的做法是改變規則,包括跟黃金脫鉤,還有80年代打貿易戰,包括這次的貿易戰,都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就其中的原因,我覺得大概是一種過度的特權的外部性,使美國的產業出現了空心化。美國的過度特權帶來巨大的利益的同時,也有負面影響,一個是會導致美國的產業空心化,所有的國家都要賺取美元,所以美國的產業面臨全球競爭,導致國內的企業沒有辦法跟國外競爭,導致他的中產階級的收入惡化。特朗普在近年來玩的一張牌。

  產業的空心化導致沒有辦法順差,美國怎么掙錢?就是要美元回流,通過發債,也就是向其他國家借美元,就是過度特權的最大好處,但是借的多的話會形成巨額的債。在這個過程中,美國自己認為,之所以無法掌握逆差就是因為有不公平的貿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等等一系列不公平的貿易,導致美國的逆差大幅度增長。

  美國現在認識到,當它在世界經濟的總量不到22%的時候,還有那么多的美元在外面,他感到了威脅和挑戰。所以特別是他感覺到所謂的新興國家的挑戰。

  如何重塑國際經濟體系?我的判斷,他現在正在推動三個方面的需求。第一個是要控制美元的流出,要控制貿易逆差,要提高關稅,阻止其他國家的商品進入美國。其次他上任以后減稅。第三是改變游戲規則,就是以所謂的美國優先為核心,包括重塑國際體系。包括廣場協議,美國退出WTO,建立新的一體化的機制等等。

  還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特朗普本身的政治動機,他要打一場政治的資本戰,為中期選舉獲取政治資本。還有極端的保護主義勢力的推波助瀾。所以出現這樣的走向也不奇怪。

  在這個基礎上判斷中美貿易沖突的性質與走向,受到所謂的逆差并不是貿易戰的根本目的,是一個目標,但是不是根本的目標。最根本的是美國的遏華戰略的全面啟動,2017年中國的GDP達到12萬億美元了,現在相當于美國的63%,不到十年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美國。所以特朗普已經毫不掩飾地對外發表他發動貿易戰的動機了。他曾經說,他上任的時候,他看到中國正朝著超過美國的總量的方向在走,他宣布已經成功地阻止了中國超越美國,他就是要遏止中國的崛起。

  美國發起了貿易沖突的性質,國內曾經有一段時間有投降主義的聲音很囂張,現在形成一個共識,美國對華的戰略已經發生了調整,這個調整的過程向遏制中國轉型,要遏制中國的經濟的增長,延緩美國相對實力和影響力的下降速度,獲得更長的戰略的準備期和主動權?,F在就我的了解,美國的兩黨達成了共識,很多人提到中國是修正主義者,在美國幫助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以后,中國沒有預期地接受美國的政治制度,他們認為非常的吃虧,特別是擔心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技術上快速超越美國,尤其是不能容忍10年以后,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現在美國國內形成的共識是中美貿易沖突是美國重塑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開端之戰,是在位霸權國家對新興國家的戰略遏制,是戰略博弈,更是制度的競爭。所以我們這個行業,到年底的時候,特別是大豆,關系好轉了,我們是不是又要從美國拿貨了?所以我們應該結合中美關系的復雜性,做充分的思想準備。

  下一步的走向,最開始的判斷,特朗普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贏得這場貿易戰。我們覺得可能特朗普下一步還會采取極限施壓的策略,可能在更寬的范圍,包括地緣政策經濟金融等領域,不斷退出多維度,系統的打擊遏制中國的政策。包括人才、技術、以及打群架的方式拉攏其他的國家,采取一些措施,特別是在地緣政治上可能會有一些動作,有可能考慮臺海、東海、南?;蚱渌膯栴}。

  到目前為止,中美貿易的沖突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我想是三個方面。一個是怎么影響的?第二個是多大的影響?第三個是有反制的措施有效嗎?

  怎么影響的?如果從一個問題的框架來看,有三個方面,一個是貿易,因為關稅是一個調整的工具,是一個變量,包括強度、廣度。直接產生的是貿易轉效。然后是國內的市場供求,影響上下游產業,特別是我們現在正處于國內的一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有的或者會增長我們的改革的復雜性和難度。

  第二個影響是影響投資,這里涉及到綜合性的政策,包括投資法案,利率匯率變化,以及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包括FDI的影響。使用各種策略希望擾亂你的市場,收回美國的統治等等。我們要看有沒有效果?取決于政策的實施的有效性,有的他不一定做。但是從農產品的角度講,一定是有影響的,包括對國內的工商環境的破壞。

  第三個是預期的影響,通過輿論戰、政策干預,地緣政治等其他因素,對商品市場的預期影響,有的形成了通脹的預期,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不斷地發布關于農產品的預期。最后形成糧食安全預期,曾經有一艘船飛奔到大連還記得嘛。

  總的來講,在目前這個階段,預期的影響可能是先于其他的影響,其次是貿易的影響,最后可能會傳導到投資。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分析,它的影響的強度,主要是大豆的影響,對玉米本身不會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先做一個初步的判斷,對玉米和大豆做一個分析。初步影響表現不嚴重,但是我們反制多了,對美的農產品加稅會有一些影響。我們反制它的農產品出口的效果正在初步地產生效應。大家知道我們的經濟結構,如果是我們反制它,增加關稅25%的話,對關稅配額管理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影響,受影響比較大的是非配額管理農產品。減少農產品替代品的進口,比如高粱,大麥等等。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助于我們的糧食供給側改革,比如說今年我們的玉米改革進展的比較順利,應該說對現在的貿易戰提供了支撐,在供給側結構的改革中,能不能趁此機會調整回來,這是我們所期待的。如果有這樣一種進口限制的貿易轉型的效應,為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供給側改變會形成一個新的態勢。

  對大豆的反制特別多,行業堅決反對,認為對他們的影響太大了,有的人說我們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確實我們對蛋白質飼料的進口達到了80%,有較強的依賴性。玉米除了深加工之外,更多的是飼料,跟它配套的是蛋白質,而我們的蛋白質主要是依靠進口的補貼。

  我們也用一個靜態的模型,但是我們發現模型之外有很多是統計不進去的。我們跟美國有一個合作,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954萬噸,50%的進口來自巴西,美國占1/3多。

  如果是限制它的大豆進口的話,我們看以前,我們找經驗,我們發現一個什么問題?就是在最近的四年,從2014-2017年期間,我們肉蛋的產量是非常穩定的,沒有怎么增長,肉少了一點,但是我認為總體應該是平衡的。但是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豆粕的消費大幅度增加,大家看紅線,是以豆粕為原料生產的產品,直接上去了。如果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那么美國大豆輸華的話會有多大的影響?我們要做進一步的分析。大家看到肉蛋的產量是穩定的,2014年是8707萬噸,2017年增長到了8431萬噸。禽蛋產品2014年是2894萬噸,2017年達到了3070萬噸,奶類產品2014年是3725萬噸,2017年達到了3545萬噸。在飼料的配方中,豆粕的消費量從17%增加了80%,怎么能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就可以接受我們現在模型模擬不出來的一種加了關稅以后美國大豆輸華的影響。 

  我們分析,這幾年豆粕的比例增加,原來用的可能是雜谷,但是豆粕的價格低、成本低,所以把其他的替代掉了。還有規?;脑鲩L,有一定的豆粕的使用,所以判斷今年的年底,到明年短期內,是不是用美豆?在2013年的時候,豆粕的平均價格是3900元,2014年是3680元,今年的邊際成本是3600元/噸。我認為如果是美豆進入我們國內的市場價格低于3600以下的話,我估計國內仍然會進口加了關稅以后的大豆,如果超過了這個成本就可能會用其他的替代,比如用雜粕等。

  飼料的替代與被替代,邊際成本3600噸,比如說養殖企業是不是用其他的蛋白質部分的替代豆粕?再就是調整配方,過去21%的豆粕的比例是不是高了一點?回歸到17%好不好?如果我們到12月份的時候,邊際成本是3600元以上的話,就意味著過去被豆粕所替代的市場會被替代回來,也就是整個的豆粕的使用量將會減少800-1000萬噸,每年的大豆的進口量會減少1000-1500萬噸,我們的前提是邊際成本。如果美國看到我們的限制,他降價了,可以抵消25%的關稅的影響的話,也許對它的影響會小一些。                                                                  

  如果我們減少了美豆的進口的話,我們有沒有替代品?這個表格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出口國最近20年的數據,大家看巴西在1996年的時候出口800萬噸,1996年的時候是6000多萬噸,這種增長的速度,我們一般很難理解。美國1996年的是2400萬噸。假如存在這種替代的話,南美還有一定的潛力, 黑海地區的出口能力,會從目前的600萬噸提高到1000-2000萬噸。它的物流體系,是有利于大豆運輸到我們中國市場,包括遠東地區,可以激活市場。   

  如果我們短期內保證我們的進口的穩定,市場的價格的變化或者邊際成本下,如果扣除被替代的進口資源缺口1000-1500萬噸,市場價格機制會給出一個解決的方案。通過區域的替代,南美潛力+黑海的新增,產品的替代,包括增加雜豆等供給。

  第三個對美國的反制措施是否有效?大家可能沒有信心,我們也做了一個重點的分析。大家知道,中國現在是目前美國農產品的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幾個國家里我們是老大。尤其是大豆、棉花、高粱、豬肉,如果不進入中國市場,會出現重要的結構性調整。他可能要種玉米,那么玉米賣給誰?也是一個問題,玉米、棉花都是這樣,不僅僅是一個大豆。

  中美大豆貿易的政治經濟學的意義,既是一個反制的關鍵的產品,也是促進合作的黏合劑。如果減少對華出口,美國大豆難以找到替代市場。美國的商務部曾經說過,你們放心,如果中國不進口,我們賣給歐盟和日本。我們看一下歐盟和日本的數據,在最近20年,歐盟的大豆進口略有減少,1300-1400萬噸,我們對他們的進口是3400萬噸。日本是從400多萬噸減少到300多萬噸。而我們需要3400萬噸的進口。所以美國離開了中國這個市場,它是沒有替代市場的。除非它不種大豆,不種大豆以后,那么種什么?像我們一樣調節玉米,種什么?

  美國針對我們對他們的農產品的反制有幾個措施,我梳理了一下。首先是輿論戰,其次是補貼,第三個是結構性政策。第四個是擴大出口。輿論戰對中國影響比較大,中國不進口美國的大豆,他們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替代。所以我們當時收到了很多的段子,有一個微信里是這么說,最后是美國人笑了,歐洲和日本現在進美國低價大豆的人笑了,哭了是我們自己。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這個來源很奇怪,說的很外行。后來我發現是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那個報紙定期釋放關于大豆的新聞,他們傳播對他們有利的觀點。這是打輿論戰,這也是按政府的要求。

  另外就是為農戶提供補貼,我這次訪學也專門問了這方面,短期補貼只在短期發揮作用。但是農民需要的是穩定持續的市場貿易,而不是政策的施舍。學者認為如果貿易戰的沖突時間更長,可能會對農業部門甚至整個的經濟有持久的傷害。 

  美國農戶種植結構調整。種什么?減少大豆的種植。還有就是擴大出口,向歐盟和日本出口。我們要分析它的進口的潛力有多少?我認為它基本上是沒有替代的國家,唯一的出路有兩個。一個是中美的經濟貿易恢復,第二是調整結構。

  對國內的產業影響可控,并且可通過貿易轉移效應拓展全球供應鏈。對美國大豆等農產品出口將逐步形成影響。這是我對未來趨勢的判斷。我認為如果中美貿易沖突常態化,惡化下去的話,對全球供應鏈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我覺得對全球供應鏈的結構變化和體系重構帶來機會。       

  70年代初期的時候,由于全球糧食市場受災難性氣侯的影響,價格暴漲,日本曾經出現了豆腐的騷動。而在這個同時,由于當時美國對蘇聯的糧食禁運,把周圍自國家也包含進去了,包括日本。當時日本95%的進口大豆來自美國。日本那個時候發現,盡管日本是美國的盟國,日本的經濟體制、安保體系都是美國設立的,但是還是要有自己的糧食安全體系。所以日本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海外農業結構的調整,過去他在美國投資的多,提升海外糧源掌控力。從70年代開始,日本通過對拉美等地區進行農業援助,發展同當地政府、農業組織、民眾的友好合作關系,為日本企業、農業組織進軍海外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第二個是企業走出去,在農業基礎比較發達的地區進行農業投資,盡可能多的掌握農業資源。

  日本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結構,不僅僅是美國,美國很重要,大家都愿意和美國做生意,質量很好,很誠實,誰都不愿意打貿易戰?,F在問題是,現在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靠不住了。日本的經驗應該更我們深刻的啟示。 

  我不展開了,這是日本全農的海外農業投資布局,包括北美、南美、亞洲、非洲等地區,還有日本的三井物產的全球農業布局。

  在這次貿易中,我們企業要深刻考慮這個問題,不能老是想著掙快錢,掙容易的錢,應該考慮推動全球供應鏈結構的重構,特別是美國給出了結構性調整的信號的話,我們覺得南美、黑海市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世界大豆進口,亞洲是最主要的消費市場,供應是南美、北美和洱海。從出口的視角看,進口視角主要是亞洲的國家。有兩個數據可以證明,短期的效益會導致全球種植結構和供應鏈結構的變化,比如說巴西,在90年代初的時候,巴西的大豆出口不多,短短的20幾年,現在的出口達到了2000多萬噸,有一定的彈性。由于中國的進口的增長,拉動了美國和巴西的大豆生產和貿易, 所以只要市場很穩定,給出一個信號的話,我相信市場會做出反應。

  我們做了一個模擬,除了南美和北美,黑海地方有比較大的潛力,成為我們下一步的重建供應鏈的一個很重要的基地。 

  我覺得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考慮到我們全球供應鏈的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鏈基礎的重構。這是我個人的建議或者是我研究的初步的成果,不一定正確,這是我向大家匯報的,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張瑤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9-18 天風證券 601162 --
  • 09-13 頂固集創 300749 12.22
  • 09-12 興瑞科技 002937 9.94
  • 09-12 長沙銀行 601577 7.99
  • 09-11 捷昌驅動 603583 29.1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