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記者從1月9日至11日召開的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2022年度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聚焦大豆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在全國大豆產區41個科技自強示范縣開展技術研發、試驗示范等工作,全面開展“大豆科技自強伙伴行動”和“個十百千萬高產創建”,為全國大豆播種面積突破1.5億畝、總產量越過2000萬噸提供了科技支撐。
近年來,隨著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我國大豆產能問題受到格外關注。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加快優質高產大豆品種選育,加強種質資源基礎創新,推動大豆種業發展。2022年體系崗站專家團隊共收集評價大豆種質資源12729份(次),創制育種新材料16712份。選育出通過國家及各省(市、區)審定的高產、優質、抗病省審品種143個,其中,國審大豆新品種32個。據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統計,在2021年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10個大豆品種中,8個由體系崗站專家選育。特別是,針對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全國大范圍試驗示范急需耐蔭品種的問題,開展了耐蔭大豆品種鑒定篩選工作,篩選出一批適宜不同區域種植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品種,為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提供品種支撐。
為促進大豆產量提升,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研發集成一批精準綠色栽培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模式。構建前茬作物秸稈還田種植大豆生產技術模式,創建了糧豆均衡持續高產典型;開展前茬玉米秸稈粉碎還田以及帶狀深松栽培技術研發,提出蓄水保墑技術措施;基于平作的大豆前茬玉米、小麥、水稻、油菜等作物秸稈還田方式,提出糧豆、經豆輪作優化方案;大豆苗期病蟲害種衣劑拌種防控技術進一步得到推廣應用;依托校地合作平臺,在安徽宿州開展了高產優質新品種與“一拌一封一噴”病蟲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與示范。
為提高大豆生產效率,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研發優化大豆全程機械化裝備,突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播種植保收獲裝備,形成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同時開展試驗示范,推進技術落地,在大豆主產區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據不完全統計,全年累計線上線下培訓基層技術人員、種田大戶和農民2.8萬人次。《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入選國家2022年糧油生產主推技術,指導全國大豆生產。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韓天富研究員介紹說,2022年大豆“個十百千萬”高產創建工程捷報頻傳,通過體系良種選育,配以精播免耕密植、化控防倒、科學除草、水肥平衡、綠色綜合防控等核心技術,多個示范縣創造了高產典型。在東北區域,黑龍江省肇源縣合農71示范田,平均畝產341.6公斤,創造了寒地旱作條件下東北地區大豆單產新紀錄;吉林省公主嶺市吉育303示范田,平均畝產321.4公斤,刷新了吉林省雨養條件下大豆高產新記錄。在黃淮海地區,在江蘇省響水縣鄭1307示范田,畝產368.26公斤,創造了黃淮海地區大豆高產新紀錄;在江蘇省東臺市,徐豆18在鹽堿地實收畝產287.2公斤,為江蘇濱海鹽堿土地區大豆生產的發展打造了良好樣板。在河南省新鄉市中黃301畝產達到303.6公斤,連續7年實現示范田畝產超過300公斤。在南方區域,湖北省洪湖市中豆41示范田平均畝產336.05公斤,創造了高溫干旱條件下南方地區大豆實收高產新紀錄。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業農村部近期公布的2022年全國大豆高產競賽結果中,絕大多數高產典型由體系崗站直接或參與創造;在評選出的30位“奮豆者”(科研人員)中,21位為體系崗站專家或團隊成員,有2位綜合試驗站站長入選“豆明星”(農技人員)。
大豆科技自強“伙伴行動”的實施,全面提升了示范縣大豆科技水平。在黑龍江黑河和安徽宿州開展的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取得顯著效果,成為體系服務主產區、解決大問題、服務全產業的成功范例。同時,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多部門、多學科、多層次技術隊伍,形成“產業體系+龍頭企業+地方團隊+示范基地”一體化的科技創新聯合體,整合項目資源,對接新型經營主體,面向主產區開展技術集成和服務,構建全產業鏈技術服務模式,積極探索農業科研與示范推廣有機結合的新機制,不斷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大力推動大豆產業發展。
(文章來源:經濟網)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