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元貶值成為熱議話題。周二(北京時間7月12),歐元對美元盤中最低觸及0.9999,創2002年以來新低,歐元兌美元跌破平價。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關于歐元的短期匯率走勢,主要是受到歐元區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支情況,以及預期因素所造成的金融資產配置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歐元的匯率走勢,主要取決于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會不會陷入衰退?其次就是歐元區的物價走勢,包括消費者的物價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跟美國和其他地區的物價對比關系,以及跟美元和歐元區的各自的利率變化和二者利差。
綜合來看,歐央行啟動加息,可以給總需求降降溫,但是對供給沖擊帶來的通脹因素無效,因而對整體通脹抑制有限,單靠小幅度的加息來扭轉歐元的貶值趨勢,恐怕也比較難。
三個影響因素:經濟增長率、物價和利率
未來影響歐元匯率三個因素:經濟增長率、物價和利率。
從經濟增長來看,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增長陷入衰退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這也是造成前面所說的那個短期預期惡化,導致金融機構拋售歐元來換取其他貨幣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歐洲國家的經濟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本來經濟增速就比較低,一旦面臨著像俄烏戰爭這樣的供給沖擊,疊加新冠疫情對供給的影響和對消費的抑制,其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就開始逐步加大。
這一輪供給沖擊,除了疫情的影響,主要是俄烏戰爭的影響,其對歐洲的影響,比全球任何地區的影響都要大,德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居然超過了30%,這是二戰以來的新高,這毫無疑問跟俄烏戰爭帶來的原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原材料的供給沖擊,不僅僅是影響價格,也影響生產,因為成本提高,廠商就會減少,產量減少,消費者會減少需求,所以總體來看,俄烏戰爭帶來的這個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給沖擊,既是造成歐洲通脹率比較高的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其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物價。目前來看,歐元區5月份的CPI價格上漲的幅度,跟美國差不多,都在8%以上,但是其PPI的上漲幅度卻遠遠大于美國,德國的PPI達到30%以上。
考慮到美國的經濟增速,尤其2021年比較高,因此,雖然也有通脹的風險,但人們普遍預計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顯著高于歐洲,同時它的物價回落的速度也會領先于歐洲。
第三,利率是影響匯率的重要因素,從資本項下來看,高利率就吸引資本流入,而歐洲相對低的利率下,對息差交易的方向指向是不一樣的。從這一輪通脹起來以后,美聯儲和歐央行采取的政策和判斷來看,以美聯儲為代表,其央行去年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美聯儲去年做出了“通脹是短期的”錯誤判斷,在2021年下半年的時候沒有及時采取應對通脹的措施,但是在2022年3月份以來,已經連續三次加息,一開始是加25個點,后來加50個點,最近一次加75個點,7月份可能又要一次這個大幅的加息,大概率也是50個點或者是75個點。所以這么大幅度的、高頻率加息,毫無疑問擴大了美元和歐元之間的利息差,吸引了美元的回流,人們更多配置美元而拋售歐元,這也是造成美元強、歐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體來看,展望未來,人們認為美國的經濟增長率會顯著高于歐洲,美國的利率已經先于歐元區的利率上漲,息差正在逐步擴大,同時大家認為美國的物價回落速度也會領先于歐洲,所以綜合幾個方面原因的作用,造成了歐元的持續下跌和美元指數的上漲。
歐央行啟動加息對整體通脹和歐元貶值作用有限
關于歐央行啟動加息對整體通脹抑制有限的判斷,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為了控制通脹,歐央行大概率也會適當加息,但要在經濟增長、就業和物價這三個目標之間謹慎平衡,相對于美聯儲,歐央行的加息空間要小很多。
此外,從通脹的復雜原因來看,單純靠加息是遠遠不夠的。
這一輪全球通脹,不論是美國的通脹還是歐洲的通脹,還是其他國家,其實都是受到了大概六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個,長期累積的貨幣超發的滯后影響。為什么說長期累積的貨幣超發?對美國而言,大量的量化寬松應該是從20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就開始了,疫情暴發后(2020年),又有無底線的量化寬松。相對于2008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了差不多八倍,所以它是一個長期累積的貨幣超發,而不是短期的,不光是疫情以后的量化寬松。
為什么說是滯后影響呢?因為其之前這些超發的貨幣,大部分都被資產市場吸收。具體來說是被他們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吸收了,結果之前大量超發的貨幣并沒有沖擊到實體經濟和物價,而如今他們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泡沫,再也不能吸納過剩的貨幣,所以,這個滯后影響才會沖擊到物價上,這是造成歐洲、美國通脹的第一個因素,是長期累積超發貨幣的滯后影響,歐元區和前面分析的美國的情況差不多。
根據十幾年來一直用的“單位產能”“貨幣供應量”指標來衡量的話,要回到正常水平,大致要到2024年的上半年。也因此,短期內歐央行即便加息,也很難把通脹很快壓下去。
但是加息是有用的,加息可以減少消費、減少投資,進而減少總需求。從總需求增速放緩的角度來講,對物價的控制是有用的,但是,長期超發的貨幣短期很難吸收。
第二個重要的沖擊是跟加息無關的,來自供給沖擊的影響,比如俄烏戰爭,或者是長期的雙碳排放目標的執行。其中即便俄烏戰爭的影響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之內緩和甚至結束,但碳減排的這種影響能源供給的長期因素還是不能消除,還會持續地沖擊物價和影響歐洲經濟增長。
第三個因素就是勞動力供給變化推動工資上漲。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勞動者的工作意愿下降,疊加上長期以來生育率的下降,歐洲人口老齡化等等,使工資的上漲成為一個持續因素,這對物價的推動,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第四個因素就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抬高了供應鏈的成本。
第五個因素就是糧食價格,糧食的供給影響了食品的價格。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所以俄烏沖突也對歐洲的食品價格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后就是這些年由于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無邊界、無地域、低成本擴張,很多領域和行業出現壟斷和頭部化趨勢,也是造成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合來看的話,歐央行的加息對于控制通脹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給總需求降溫,但對能源原材料供給沖擊,勞動力和工資成本的影響,糧食供給沖擊和食品價格的影響,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對供應鏈成本的影響,還有壟斷對供給成本的影響等因素都沒有用,所以,加息對于整體通脹的抑制作用有限,單靠小幅度的加息來扭轉歐元的貶值趨勢,恐怕也比較難。
歐元要扭轉貶值趨勢,核心還是要提升歐洲的經濟活力,進而提升經濟增長率。同時要從供給側降低通脹,從購買力平價上抑制歐元的貶值,同時該加息的話,也要在不傷害經濟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歐元的匯率才會逐步趨穩。
滯脹危機下的經濟通脹與衰退
談到滯脹,明年歐元區陷入類似于滯脹的經濟形態的風險很大。如果通脹沒有按照期望下降,同時經濟增速又開始快速下滑,這就變成了通脹與衰退的疊加。首先,物價的上漲和經濟衰退不是同時發生的,是先有“通脹”,后有“衰退”。通脹對目前的歐洲和美國而言,已經是一個現實的“灰犀牛風險”,而衰退是緊跟著通脹后面的“黑天鵝風險”,就是它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所以大概率來看,每一輪特別嚴重的通脹后面,都跟著政府為了控制通脹的大幅度加息和緊縮,從而造成金融市場的暴跌,造成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的縮表,進而有經濟衰退的可能,而這個情況,在2023年有可能在歐洲變成現實。
當前歐元的貶值以及歐洲經濟的潛在危機,跟美國的通脹與衰退風險類似,都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其影響全球經濟的傳導路徑最快的可能是金融,通過造成匯率的變化和短期資本流動,資金向美國、歐洲回流,有可能影響到新興市場經濟。中長期看,還會造成歐美需求的大幅萎縮,就會影響到新興市場經濟的出口。
從外貿和外交政策來看,歐元的貶值和歐洲的經濟衰退很有可能產生社會問題。
編輯:王曉偉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