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重慶三峽銀行董事長劉江橋:金融助力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金融》|重慶三峽銀行董事長劉江橋:金融助力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年12月23日 11:27 媒體滾動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編者按:2024年7月15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決定》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擘畫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謀劃了具有基礎性和牽引作用的重大改革舉措。本刊特別推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欄,全面反映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具體行動和實踐。

作者| 劉江橋「重慶三峽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24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金融對助推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出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金融支持”“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重慶市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在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等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后應進一步充分發揮綠色金融作用,為重慶市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金融力量。

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綠色金融重要牽引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綠色金融作為連接綠色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的橋梁,一方面可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綠色金融通過引導資本從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綠色經濟領域,將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更具可持續性和高收益發展的項目,進一步提高了資本使用效率,有力推動資金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最優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成為創新驅動要素,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支持新興產業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進而帶動新興產業快速成長。

●推動技術創新迭代

日益增長的綠色信貸體量和不斷創新的綠色金融工具能夠極大拓寬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為綠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進而助推綠色技術創新發展,加速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有力促進技術創新迭代。同時,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又成為吸引集聚更多人才的正向反饋,從而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助推生態環境改善

綠色金融從制度標準、體制機制、業務模式等多個維度著力,為企業參與綠色實踐、推行綠色低碳節能生產等活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引導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減少排放、保護環境、增強生態效益,從而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驅動經濟持續增長

綠色經濟是高技術、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和低環境影響的經濟形態。綠色金融通過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向綠色經濟領域轉移,為綠色技術發明和應用、綠色企業創業和擴張、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等提供支持,同時降低與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不斷推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而持續壯大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驅動經濟社會可持續增長。

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綠色金融服務產品應用還需進一步豐富

綠色金融產品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固定資產貸款、流動資金貸款產品,銀行業金融機構還開發了基于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創新型專項貸款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不僅為綠色項目提供更多融資渠道,還通過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來分散風險、增強市場流動性。然而,重慶大部分區域內這些創新性綠色金融產品的應用仍處于較低水平,綠色金融產品體系難以適應國家綠色發展的新戰略新思想新理念、行業主管部門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新政策新規定新要求、生態綠色金融發展市場對金融行業的新需求新期盼新服務。

●綠色金融支撐要素還需進一步完善

一是綠色需求對接需更緊密。一些實體企業、投資者以及個別政府部門對綠色金融政策的了解還不夠全面,對綠色產業概念和業務機會的理解還不夠充分,對項目的綠色識別或挖掘還不夠深入,存在錯失綠色金融支持的情形。二是綠色激勵措施需要加強。綠色金融要取得快速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引導機制。三是業務基礎條件需要完善。比如,生態資源碎片化、價值計量混沌化等共性問題仍長期存在,導致在獲取金融服務上“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情況比較常見。

●綠色金融發展均衡性還需進一步提升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均衡。當前,重慶市出臺了一系列綠色金融發展政策以及鼓勵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的政策舉措,但是綠色金融支持鄉村發展的政策較少。二是綠色金融產品供給不夠均衡。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和綠色保險構成了重慶綠色金融發展的市場主體,但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占比較小,產品體系未能全面覆蓋多樣化的綠色金融市場需求,進而導致了資金支持集中在少數領域。三是綠色金融區域覆蓋不夠均衡。從綠色信貸看,地區分布不均勻的特征明顯,全市“一區兩群”中,一區發放綠色貸款數量較多,渝東北群、渝東南群較少;城市地區應用多,鄉村地區落地少。四是綠色金融產業覆蓋不夠均衡。當前綠色金融主要服務于城市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如能源、交通、水泥等,已成功設立的重慶市“長江綠融通”綠色金融項目庫也主要針對大型項目。鄉村經營主體規模較小,且綠色認證難、經營風險高,難以被該項目庫接收,因此難以獲取充足的綠色金融支持,限制了綠色金融在鄉村地區的發展。

●綠色金融激勵機制還需進一步充實

一是激勵的覆蓋面較窄。現有的激勵手段主要集中在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等傳統工具上,覆蓋面較窄,難以滿足綠色項目多樣化的融資市場需求。激勵手段的單一性限制了多層次更廣泛的金融產品供給,是綠色金融市場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地區精準度不足。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行業產業結構和綠色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目前激勵政策往往是“一刀切”,無法有效應對地方具體情況,難以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三是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失衡。現有激勵措施多集中于短期利益刺激,如項目啟動期間的補貼和稅收優惠,忽視了綠色項目的長期環境效益,缺乏對長期回報的激勵功能,使得金融機構更傾向于關注短期回報,而非全局的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的風險管理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

一是風險識別不足。綠色金融項目的獨特性和復雜性使金融機構風險識別難度較大,許多金融機構缺乏專門的綠色項目風險評估工具,難以準確識別和量化項目中的潛在風險。二是問責機制缺乏長期視角。現行的問責機制更傾向于短期財務效益考核,忽視了綠色項目的長期經濟和環境效益,導致金融機構在投資決策時難以全面考慮綠色金融的整體價值。三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和透明度不足。綠色項目在資金流動、風險評估和效益追蹤方面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問責機制中的透明度不足,金融機構和公眾難以有效評估項目的長期價值和風險,使得風險管理和責任分擔缺乏透明度及規范性。四是現有風險容忍度不足。由于缺乏明確的盡職免責條款,金融機構在支持綠色金融項目時擔心風險過大,會承受更多問責壓力,導致不敢貸、不愿貸問題,很多高風險、創新性強的綠色項目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支持。

金融助力推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堅持同頻共振,當好綠色理念倡導者

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理念先行、思想轉型。銀行具有網點數量多、業務覆蓋面廣的優勢,需要切實提高站位、主動擔當作為,著力打造“綠色專業聯盟”,在全社會廣泛傳導綠色方針政策、大力引導倡導培育綠色發展理念。一是深化“銀行+政府”合作。認真研究對接綠色發展新政策、新制度、新工具,持續強化與政府部門的戰略合作,及時掌握綠色產業規劃、綠色項目等動態信息,主動反饋政策實施堵點及優化建議。密切與政府數據平臺的合作,準確獲取區域縣域內企業用能、碳效、納稅等各類信息,為做好綠色金融服務夯實基礎。二是深化“銀行+同業”協作。建立銀行間常態化交流機制,推動綠色項目互認、相關數據互通,努力提升企業授信效率,充分發揮銀團業務在促進同業合作、防范風險中的積極作用,共同保障企業資金鏈穩定安全。三是深化“銀行+企業”對接。強化環境風險識別,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完善行業負面清單動態管理機制,提升專業能力,向企業提供“融資+融智”金融服務,為企業綠色轉型、綠色融資、碳效管理等方面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建立常態化信息收集、分析、反饋機制,敏捷響應市場主體需求。四是深化“銀行+居民”服務。廣大居民是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金融服務需求的最終主體,他們的價值傾向和消費習慣對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所以,銀行要通過支持綠色住房消費和新能源汽車消費、推動綠色標識產品擴容、鼓勵綠色出行、建立居民個人碳賬戶等舉措,提升群眾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內生動力,以“居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綠色文明指數”提升,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成為全社會“風向標”。

●堅持項目導向,當好綠色產業推動者

一是要科學合理布局綠色產業項目。政府應積極發揮產業引導功能作用,加強綠色項目招商引資和規劃組織;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積極實施風電、光電、水電、新型儲能等清潔能源項目,節能環保、減排降碳等綠色工業項目,生態種養殖、農文旅開發等綠色農業項目,綠色公交、綠色產業園區、建筑物綠色改造等基礎設施綠色轉型升級項目;大力優化“高碳”產業,引導高碳企業圍繞環保排放、降低能耗積極實施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重大項目。二是要及時跟進配套綠色金融服務。銀行應從綠色項目準入、業務授信政策、信貸管理流程、金融科技應用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質效;“一企一策”深入分析綠色項目的產業屬性、行業特點、經營狀況、融資難點,積極創新“專屬產品”,打通精準服務渠道、優化對接路徑,為項目全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服務;政府部門可通過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等多種措施,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

●堅持協同增效,當好綠色金融產品提供者

一是豐富綠色金融業務“兵器庫”。目前,重慶市大部分區域的綠色金融業務仍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為主,而綠色基金、綠色保險、低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的推廣應用還不夠豐富。對此,金融機構應努力構建具有種類豐富、結構優化、內涵富有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為綠色產業提供適配的股、債、貸、投、保、租等多種金融服務產品。二是搭建綠色金融“生態圈”。全力打造跨銀行間市場、資本市場、碳金融要素市場的綠色金融“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積極探索綠色股權融資服務,聯動券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機構,通過綠色投融資顧問服務,為綠色企業引入資本市場低成本資金。三是壯大綠色產業供應鏈。大力支持供應鏈綠色轉型,運用綠色票據、信用證等金融工具或產品,持續提升供應鏈各環節金融業務運營效率。

●堅持數智賦能,當好綠色價值發掘者

建立健全綠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關鍵。因此,積極探索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創新轉化的多元路徑,當好綠色價值的發掘者,助力重慶市的生態價值優勢轉化為生產效能優勢。一是推動價值核算精準化。政府要將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納入數字重慶建設范疇,積極開發各類生態資源調查、收儲、交易等重要環節的數字應用場景,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綠色業務上的綜合運用,暢通“生態資源—資產—資本”數字技術路徑,力爭實現綠色生態資源價值計量的精準化、公允化、自動化。二是推動產業發展綠色化。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注重持續注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要素,切實提高業務“含綠量”。三是推動價值實現顯性化。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認真貫徹《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大膽探索和推廣以林權、排污權、用能權、林業碳匯、碳排放配額、鄉村生態資源經營權、生態產品收益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權益類資產為抵質押物的金融業務產品,通過金融產品加載來打通綠色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最后一公里”,積極構建以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生態價值實現閉環體系。

●堅持均衡發展,當好綠色金融服務拓展者

一是強化鄉村綠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要推動針對鄉村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定,完善鄉村綠色金融支持機制,確保鄉村項目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同等的政策支持;要通過政策引導,使鄉村綠色經濟能夠融入綠色金融體系,確保政策紅利惠及廣泛鄉村領域。二是強化綠色金融產品多元供給。要大力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加快發展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等多元化的金融工具;要降低綠色金融產品的準入門檻,簡化審批流程,使更多經濟主體可以獲取綠色金融支持服務,有力推動綠色金融產品與更多綠色產業項目有效對接,滿足不同規模和類型主體融資需求。三是擴大綠色金融區域產業覆蓋面。要建立適用于鄉村經營主體的綠色認證體系,降低綠色產業項目進入門檻,減少認證成本;大力推動綠色金融服務由城市向農村延伸,讓更多鄉村經營主體獲得綠色金融支持,積極參與綠色經濟建設發展。

●完善風險管理機制,當好綠色項目守護者

一是加強風險評估工具的開發與應用。政府和金融機構應推動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項目評估框架,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努力提升風險識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二是引入長期效益考核機制。將綠色項目的長期經濟、環境效益納入考核機制,綜合考慮短期財務績效與長期經濟、生態價值,促進金融機構擺脫對短期收益的過度關注,作出更具可持續性和前瞻性的投資決策,有效推動綠色經濟長期持續穩步發展。三是加強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完善綠色項目資金流向、風險評估和效益追蹤的披露機制,鼓勵引入第三方審計,增強公眾和金融機構對項目的信任感。同時,借助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構建透明的信息追蹤系統,實現項目資金流動與環境效益的實時監控,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確保風險管理與責任分擔機制更加規范透明。四是建立綠色金融盡職免責制度。明確金融機構在支持高風險綠色產業項目時的盡職免責條款,降低金融機構因潛在損失而承擔的過度性問責壓力,通過設立明確的免責標準與程序,激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具有前景但風險較高的綠色產業項目。

(實習編輯 韓明書)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12-30 鈞崴電子 301458 --
  • 12-30 賽分科技 688758 --
  • 12-24 星圖測控 920116 6.92
  • 12-23 黃山谷捷 301581 27.5
  • 12-20 天和磁材 603072 12.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