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蔣松云「中國工商銀行資產托管部副總經理」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24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其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是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托管作為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大有可為。近年來,我國資產托管業務快速發展,托管機構隊伍逐漸擴大,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并借助金融科技逐漸融入全球資本市場。面對國內外資產托管業務發展的新業態,如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把握機遇,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成為擺在托管機構面前的新課題。
我國資產托管行業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征
資產托管是與投資管理相伴而生的金融服務,在國際上已有近兩百年發展歷史。1998年,我國在公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首次引入托管機制,實現了投資資產的所有權、管理權和保管監督權分離,托管發揮第三方監督和制衡作用,有效防范管理人道德風險,保障委托人合法權益,事實上已成為監管部門在資本市場和資管行業的“看門人”,推動了國內金融市場規范健康發展。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蓬勃發展、居民財富水平日益提高,托管業務深度嵌入至社會經濟活動各個領域。
目前,我國托管行業呈現以下三個特征。一是規模化。國內托管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24年6月末,我國29家商業銀行已成為中國銀行業協會托管專業委員會成員單位,托管各類資管產品174.5萬億元、資金監管規模56.1萬億元,合計230.6萬億元,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專業化。托管業務已覆蓋金融市場全品類的資管產品和實體經濟各類專項資金交易,從國內金融市場逐步拓展到全球金融市場。三是多元化。截至2024年6月末,國內托管機構已增至66家,初步形成以商業銀行為主體、證券公司為補充的多元化發展競爭格局,各類托管機構在競爭與合作中體現出明顯的業務特色和差異。
托管行業呈現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化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金融市場專業化、機構化步伐加快,大型托管機構規模達到一定量級,與國家金融基礎設施、投資機構、資產管理機構、金融中介等高度融合。與此同時,國內金融市場的交易制度改革、強監管政策以及金融市場開放等重要舉措的落地,都要依賴大型托管機構來傳導和實現。從功能上看,托管行業呈現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化的發展趨勢。
托管是保障金融市場穩健交易運行的基礎設施。近20年來,國內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市場主體由個人投資者轉向機構投資者,交易類型由散戶交易轉為資管產品交易,清算結算主體由經紀券商轉為托管銀行。隨著我國托管行業規模由千億元級增長到百萬億元級,大型托管機構已成為整個金融市場清算、結算、交收、登記等功能的主要提供者,金融基礎設施的特征日益明顯。
托管助力實現對金融市場的穿透式監管。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實施分業經營,不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投資機構,都不直接掌握金融市場完整的產品流、資金流、信息流,很難實現穿透式監管。而在投資產品全托管情況下,監管機構可以借助托管業務保管各類投資產品的特性,從最初的資金來源持續穿透至最底層投資資產,掌握整個資管市場的產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托管業務是監管部門實現金融市場穿透式監管最有力的幫手。
托管為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駕護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慎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核心要義就是要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中,保障跨境投融資的資金安全、信息安全、交易安全,最終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例如,主要跨境投融資都是由國內大型托管銀行托管,一方面,通過提供資產保管、跨境結算、外匯管理和稅務合規等服務,最大程度保障跨境投資的資金安全、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全程監測跨境投資資金的投資主體、流入來源、投資動向、流轉過程,幫助監管部門緊盯跨境資本“大進大出”,協助維護資本市場和匯率穩定,保障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發展。
托管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我國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托管行業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從市場空間來看,2023年國內資管市場規模達到142.8萬億元,近年來每年的增量約為10萬億元。從國內外的對比來看,2023年我國資管規模為GDP的107%,同期美國資管行業規模50萬億美元,為其GDP的210%,由此測算,我國資管行業以及與之對應的托管行業增長空間超百萬億元。從客戶需求看,政府、法人、個人客戶對財產安全性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對托管服務的需求同步提升,金融同業客戶高度認可托管服務在產品創新、高效營運、構建共贏生態方面的價值,托管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與此同時,當前我國托管行業存在明顯的不足和短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上位法”缺失,托管行業的規范和治理需要加強。在分業經營環境下,一方面,托管行業缺少上位法,對“全托管”沒有硬性要求,存在監督的空白區甚至“不托管”的情況;另一方面,托管業務規范不統一,服務內容不一致,邊界不清,標準化程度低,造成部分托管機構鉆制度漏洞,風險管理松懈,監督職責履行不力,“強托管”變成“弱托管”甚至“無托管”。
競爭失序,托管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存在不足。截至2024年6月末,在29家托管銀行中,尾部的7家托管銀行合計規模為2.6萬億元,行業占比僅為1.6%;30家證券公司開辦托管業務,整體規模較小且業務品種集中在私募基金領域。小型托管機構因規模有限,差異化服務不明顯,為確保生存,可能依靠低價爭奪市場資源。托管行業面臨機構數量泛化、行業競爭同質化、“劣幣驅逐良幣”的發展困境。這加大了托管行業乃至金融市場的風險敞口,與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相距甚遠。此外,當前國內各家托管銀行均主要提供賬戶開立、估值核算、清算交收、投資監督等基礎性服務,業務模式同質化程度高,競爭較為激烈。伴隨資管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客戶需求逐步多樣化,如何契合市場與客戶的需求、拓寬服務外延、開展差異化競爭是各家托管銀行面臨的重要問題。
科技投入不足,托管行業安全性和技術可控性水平亟待提高。為應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金融市場風險,防范如SWIFT中斷、黑客大規模攻擊、微軟藍屏事件等重大技術沖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托管業務體系愈加重要。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托管行業的安全規范和技術標準,大型托管機構依托自身技術實力,自建或外購托管系統與災備體系,安全標準不一、互補性較低;中小型托管機構在科技領域投入不足,信息系統安全性整體不高,風險識別和預警能力較弱,災備應急響應慢。此外,國內托管系統科技創新起步較晚,行業普遍面臨系統老舊、科技投入不足等問題,導致托管運營工作對人工依賴程度依然較高,交易量的提高促使托管銀行對人力的需求逐年升高,營運成本及人工操作風險也隨之上升,且客戶需求響應滯后。
推動資產托管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滿足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金融市場穩健安全發展的需要,應緊緊圍繞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從完善頂層設計、加強機構分層分類管理、強化大型核心托管機構建設三方面著力,推動資產托管行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其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功能。
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統一行業規范。一是加強準入管理。提高金融機構申辦托管業務資格的資本金門檻,確保進入市場的托管人具備足夠的財務實力和管理水平,保障金融資源調度的可控性、戰略統一性和系統安全性。二是統一業務規范。制定托管行業統一的風險與監督辦法,明確“全托管”“強托管”的內涵與要求,建立托管業務風險準備金和風險撥備計提等制度安排,確立托管業務監督標準和邊界,引導托管及資管行業向規范高效、風險可控的方向健康發展。三是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聚焦數字化經營轉型,實現托管機構與監管機構、國家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市場等外部機構數據聯通與共享,提升信息透明度,支持穿透式金融監管的有效實施。四是建立健全退出機制。強化對托管機構的監管,對履職不當造成客戶重大損失、存在重大違法違規等情況的托管機構,建立退出機制,以維護行業秩序和金融市場穩定。
加強分層管理,提升國內托管行業競爭力。一是完善托管機構定位。根據資本金、業務規模和監管評級水平等指標,將現有托管機構劃分為核心托管機構和一般托管機構,在資本金、風險管理、業務范圍等方面實施分類管理。二是做大做強核心托管機構。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的要求,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金融資產,如全國社保基金、基本養老基金、外匯儲備基金、跨境投資的主權基金、國家級重點產業投資基金等,原則上由核心托管機構托管,支持核心托管機構提升全球競爭力。
強化監管要求,提升核心托管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功能。一是核心托管機構要在人員、系統、場地與商業銀行“三獨立”基礎上,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確保托管業務的風險識別、評價、測量、撥備、處置透明、全覆蓋。二是核心托管機構要按照國家金融業開放整體戰略,加快全球托管網絡建設,為跨境投融資提供安全保障。三是核心托管機構要著眼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全面加強托管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四是核心托管機構要按照自主可控、高效安全的標準,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多平臺、全功能、無間斷、自動化的一流托管業務系統,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加強數字技術應用,以增強對不斷擴展的各類托管產品、交易模式、監管及客戶要求的動態支撐能力。■
(責任編輯 賈瑛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