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馬智濤「微眾銀行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6期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將“數據”納為生產要素之一,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2021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再次強調要加快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由此可見,數據要素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最核心的新型生產要素,如何解放數據生產力、充分發揮數據對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使數據成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等成為了社會各界廣泛關切的議題。
數據要素的特殊屬性和治理挑戰
在不同的經濟形態下,生產要素有著不同的構成和作用機理。農業時代,決定性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力;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資本和技術則相繼成為新的主要生產要素;而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后,數據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成為不可或缺的新生產要素。
觀察這些生產要素的共性可以發現,這些要素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先進生產力并在社會大生產范圍內發揮價值,理應先滿足四個前提條件:產權可界定、價值可儲存、價值可評估、價值可流通。以資本要素中的證券為例,在證券市場用于進行交易的資產標的都有清晰的產權歸屬,其價值可以通過公司的業績等指標來進行評估,并且可以在資本市場上進行流通。雖然證券的價值會因為各方面因素產生波動,其價值始終可以被存續。
與其他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要素還具有易復制性、非競爭和非排他性、分散性、價值聚合性和價值認知多樣性等特殊屬性,這給數據的治理如權屬確認、隱私保護、互聯互通、存儲與處理等環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以上生產要素的通用要求和數據要素的特殊挑戰,確立了數據要素的三大核心訴求:安全存儲、可信傳輸、協同生產。其中,安全存儲是指滿足數據的安全計算和可靠存儲要求,這是數據要素釋放生產力的基礎;可信傳輸是指數據在不同所有者和控制方傳遞過程中,能追蹤數據全流程,保護好產權,并保證數據的可信任、可檢驗;協同生產是指打通多方之間的可信數據,互聯互通,讓更廣范圍內的更多數據聯合發揮更大價值,并在此過程中滿足隱私保護和合規要求。
數據新基建應時而生,直面數據要素的三大核心訴求
過去,傳統的生產要素也依賴于當時的基礎設施升級,方得以最大程度地釋放生產力。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和勞動要素相結合,產出糧食作物等農產品,不僅在本地消化,還需要運送到外地,才能讓土地和勞動的價值最大化,這就需要更好的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持;在工業時代,隨著鐵路和海運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凝結著資本要素價值的產品實現了全球化的流通;在信息時代,網絡、存儲、計算等基礎設施則進一步激活了信息經濟的活力。
類似地,數據要素也需要合適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持。與傳統生產要素不同,由于數據的抽象、虛擬和數字特性,它的基礎設施應該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數據新基建”。一般來看,數據新基建依托于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等前沿技術(可統稱為“ABCD”),主要面向數據要素的三大核心訴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是安全存儲。在實體世界中,生產要素的存儲已有許多成熟的方法。以資本要素為例,銀行會通過保險箱或金庫的方式來對資本進行物理隔離,再通過密碼以及監控等手段來確保要素的安全性。同樣的,在數字世界中,也需要通過類似的基礎設施來保護數據要素。例如,使用云計算和分布式架構等技術,能重塑數據計算和存儲的基礎設施,以其廣泛接入、資源共享、彈性伸縮、按需使用的特點,實現高彈性、高可用、低成本和低風險的服務;或是提供像數據托管及數據保險箱這樣的服務可以讓用戶自主去選擇安保策略,通過數據隔離、脫敏、加密等手段來實現對數據的安全存儲。
二是可信傳輸。在實體世界中,以技術專利文檔為例,可以通過印章、證書、防偽標簽等方法來確定文檔的真實性、可驗證性和難篡改性。在數字世界中,對于數據要素的可信傳輸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可在傳輸過程中實現數據授權、加密傳輸和數據驗真,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可信、可追溯和可審計。
三是協同生產。在實體世界中,像智能手機、汽車都是通過全球化的零件加工、采購、集成等協作方式產出成果。在數字世界中,數據要素發揮聚合的價值也至關重要。以用戶的行為數據為例,行為數據往往都散落在很多不同的平臺上面,因此需要通過聯合建模、隱私計算、融合分析等數據新基建,在遵循合法合規以及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來實現用戶行為數據聚合的最大價值。
事實上,2020年5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已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其中新基建作為對沖經濟下行、重塑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將承擔起中國經濟新引擎的重要地位。而數據新基建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分支和方向之一,其價值也正在不斷發酵之中。
微眾銀行探索數據新基建的初步成果
微眾銀行一直重視探索金融科技的技術和應用,并且基于這些探索提供了一系列的開源框架、底層技術套件或整體解決方案,包括數據托管、數據存證、數據傳輸、數據溯源、數據驗證、數據授權、聯合建模、隱私計算等服務,構建起“數據新基建”的完整版圖。
安全存儲成果:WeDataSphere大數據平臺套件
當金融與互聯網相結合之后,銀行IT架構要承受數字時代的大數據洪峰,數據的安全存儲和高效計算非常關鍵。可靠的數據存儲和管理方案須滿足多個需求,如應能兼容不同來源和結構的數據、能審核管理異質源的數據質量、能支持便捷分析數據甚至支持機器學習、能做好數據生命周期管理和資源成本管控、能支持數據隱私安全保護等。
為滿足這些需求,微眾銀行開發了一套金融級、一站式、開源開放的大數據平臺套件——WeDataSphere。該套件涵蓋了數據管理開發的全流程,包括基礎平臺和功能平臺兩大部分。其中,基礎平臺基于Hadoop、Spark、Hbase等各種開源組件,構建起可靠的計算、存儲、數據交換和數據分發能力;功能平臺則由平臺工具、數據工具、應用工具三大層次組成。兩大部分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大數據底層技術套件,可為數據安全存儲相關的商業解決方案提供有力的基礎設施支撐。
可信傳輸成果:澳門證書互認與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
在建設智慧政務應用的過程中,由于政務數據信息化程度不一,互聯互通程度較低,以及政務數據對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高、可信授權機制較為缺乏、數據傳輸的安全問題較多、數據協作相關操作的不可追溯等挑戰,都給政府跨機構間的個人數據傳輸帶來了考驗。針對上述難題,微眾銀行推出了面向智慧政務的一系列數據要素解決方案,助力政務數據的可信傳輸。
以證書互認為例,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基于微眾銀行自主研發的WeIdentity開源方案推出了證書電子化項目,實現了安全高效的跨機構身份標識和數據共享。首先,通過分布式多中心的身份可信協議,為每個用戶生成唯一的身份標識;其次,結合可驗證數字憑證技術和加密技術,把線下的證明類文件轉換成真實可驗證的電子化數據憑證credential,證書發行方對credential的信息摘要進行加密、簽名后上鏈存儲,證書接收方在鏈上驗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確信在傳輸過程未被篡改;最后,讓用戶參與到數據交換的過程中,由用戶定向授權并自主發起數據傳輸,發送方、接收方都需要在表明身份并得到明確授權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相關操作,授權及操作記錄亦可在區塊鏈上存證。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人員跨地跨境流動的不便,于是澳門與廣東的政府部門聯合多家技術提供商,基于FISCO BCOS開源聯盟鏈底層平臺和WeIdentity開源方案,快速落地實現了粵澳健康碼的跨境互認產品。大體的流程是:經用戶同意授權,開始啟動健康數據轉碼;數據轉碼之后,數據核實經過區塊鏈機制來進行,其中只需傳遞文件的哈希值和用戶的數字簽名,而數據的原文信息依然保存在健康碼發行機構的本地數據庫中;不需要在多個平臺重復填寫信息,系統在獲得授權后將自動為用戶轉碼。自2020年5月始,“粵康碼”與“澳門健康碼”互認系統正式啟用并實現快速轉碼、亮碼通關,截至2020年11月末,持健康碼通關憑證通關人員累計已超3000萬人次。
協同生產成果:激勵碳減排的綠色出行普惠平臺
近年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培養公民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如何連接、協同和激勵參與各方,如何通過市場化激勵手段鼓勵大眾綠色出行,仍是社會文明治理中需要關注的痛點。
在此情況下,微眾銀行提出社會治理框架“善度”,將參與方分為發行者、分發者、贊助者、兌換平臺、清結算服務提供者、監管者和終端用戶共七大角色,角色間有效分工、高效協作。2020年6月,微眾銀行攜手北京環交所和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公司,基于善度框架推出了激勵碳減排的綠色出行普惠平臺,借助5G、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基建對善行進行全面的度量、激勵、跟蹤和監督,在兼顧綠色創新和風險防控平衡的前提下通過開放合作,實現綠色生態閉環。具體步驟上,該平臺采用了WeIdentity開源方案管理注冊用戶的鏈上身份,利用車聯網設備對用戶車輛停駛減排行為進行精準度量,并將碳減排量轉化為碳積分后,分發至用戶的鏈上賬戶中,可供用戶兌換商品、服務和公益活動,實現正向反饋,價值共贏,且全流程公開透明,相關記錄可隨時追溯查證。
擁抱產業數字化和分布式商業
當前,非接觸式服務已經愈加普及,數字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速,幾乎每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全面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進一步分析各個行業領域的數字化程度不難發現,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費領域和金融服務領域的數字化程度已經成熟,而包括第一、第二產業與公共部門在內的產業領域的數字化進程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因此,產業互聯網與產業數字化已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從本質上看,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是要完成從產業世界和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映射,構建起基于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因此,如何促進“數據”這個新生產要素更合理地流動和配置成為了破題的關鍵。
未來,國內國際雙循環、金融嚴監管、反壟斷力度加強等經濟新局勢下,集中式發展的商業模式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而通過創新科技手段實現多方對等協作的分布式商業模式,可以提升企業韌性和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同時還能有效舒緩集中度過高的風險,確保企業自身的商業可持續和促進市場整體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分布式商業將有望成為新商業路徑的最優選擇。而通過一系列的數據新基建解決方案,我們將有望讓數據在產業實體之間進行便捷、可信的價值傳輸和分布式協作,實現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信任傳遞,真正實現數字經濟生產力的全面解放,推進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更進一步地,隨著數據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分布式協作實踐逐漸普及,以多方參與、松散耦合、自下而上、共享資源、智能協同、激勵相容、模式透明、跨越國界為典型特征的分布式商業模式便具備了現實基礎。■
(責任編輯? 植鳳寅)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