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戶近200萬巨款不翼而飛 人臉識別漏洞成騙子作案工具

儲戶近200萬巨款不翼而飛 人臉識別漏洞成騙子作案工具
2022年07月06日 21:01 鳳凰網科技

  原標題:儲戶近200萬巨款不翼而飛 人臉識別漏洞成騙子作案工具|新視界獨家

  核心提示:

  1.《新視界》獨家獲悉,目前已有6位交通銀行用戶被盜刷數百萬元,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被犯罪分子誘騙,將錢存入了交通銀行,犯罪分子使用假人臉通過了銀行“人臉識別”這一關。交通銀行不承認存在過失,拒絕承擔任何責任,被馬躍等受害者告上法庭。 

  2.630日,馬躍的起訴被法院駁回。法院判定,交通銀行未見存在明顯的過錯和過失。馬躍認為,法院回避了交通銀行人臉識別漏洞問題,表示會堅持上訴。

  3.交通銀行目前暫未回應。其技術提供方眼神科技回復《新視界》稱,作為交通銀行的人臉識別算法和技術服務提供商之一,未收到交通銀行相關反饋。

  4這些案例幾乎都被定性為電信詐騙,但藏于電信詐騙的外殼下的人臉識別風險,值得重視。

  自人臉識別商業化以來,學界一直在呼吁重視其安全風險。

  早在2021年,清華大學法學教授勞東燕就預測,包括人臉數據在內的利用個人信息進行精準詐騙等犯罪的浪潮才剛到來。“犯罪的高潮還在后面,尤其是這種多中心的信息收集模式,一定會到處暴雷。”

  她認為,推廣人臉識別宣稱的安全、便利兩大主要理由都不成立。她指出,“所謂的便利,不是對一般大眾來講,而是主要給企業、產業界、相關部門帶來商業或管理方面的便利。”如勞東燕所料,目前,制作模擬人臉模型以破解人臉識別驗證的黑產已相當“成熟”,許多軟件代碼已經開源,用身份證照片就可以從技術上模擬張嘴、眨眼等動作,可以騙過許多人臉識別平臺。

  去年2月,清華大學Real AI研究團隊利用對抗樣本干擾技術,15分鐘內破解19款安卓手機人臉識別系統。央視3.15也曾曝光過主持人現場直接“換臉”,騙過APP,完成了活體檢測認證。

  銀行類App也會用到人臉識別,是否存在被對抗算法攻破的隱患?Real AI團隊測試中利用同樣的方法成功“騙”過了部分金融App的人臉識別,“眨眨眼、張張嘴等活體經過我們驗證基本是無效的,相比之下支付類App使用的人臉識別技術更加謹慎。”

  該團隊當時就指出,銀行類App目前風險較高。

  人臉識別風險問題與學界的提醒幾乎同時發生了。

  《新視界》獨家獲悉,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間,五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交通銀行,發生了多起疑似與人臉識別漏洞有關的盜刷案。交通銀行的人臉識別系統多次被犯罪分子通過活體驗證,目前已被多名用戶起訴。

  這些案例幾乎都被定性為電信詐騙,但事實上,藏于電信詐騙的外殼下的人臉識別風險,也值得重視。

  犯罪分子異地通過交通銀行人臉識別

  馬躍是起訴交通銀行的用戶之一,他在金融系統工作多年,一年前的6月的某個下午,他的妻子剛把50萬元存進剛開的交通銀行卡中,不久,賬戶中的資金就不翼而飛了。報警、聯系銀行,馬躍很快得知,存款被盜刷了。

  警方向銀行調取的內容顯示,犯罪分子的IP地址為中國臺灣,轉賬使用了短信+人臉識別的方式。馬躍提供的法院判決書顯示,交通銀行承認,用戶本人當天并未離開北京,但遠在臺灣的犯罪分子,卻7次通過了交通銀行的人臉識別,6次通過活檢。

  “6次人臉識別,交行一次都沒識別出來犯罪分子使用的是假人臉。”馬躍說。

  受害者在北京,犯罪者在臺灣,IP地址、登錄手機型號都能證明,交行通過的人臉識別對象非受害者本人。但一個“假人臉”如何6次通過交通銀行人臉驗證的?人臉識別還有多少安全風險不為人知?

  直覺告訴馬躍,這可能不是個案。馬躍一邊收集資料走訴訟流程,一邊留意是否有類似的“受害者”,一年不到,5位和他妻子一樣疑因“交通銀行人臉識別漏洞”被盜刷的用戶找到了他。

  馬躍家銀行卡被盜刷半個月后,7月,同在北京的安女士也遭了“黑手”。她和馬躍的經歷巧到,盜刷者除了都是臺灣IP地址,連使用的手機型號都是一樣的摩托羅拉XT1686。

  還是2021年7月,夏女士被盜刷;9月,海女士被盜刷;10月,柳女士被盜刷;最早的一位受害者是趙女士,2020年10月被盜刷。趙女士表示,“交通銀行存在支付安全漏洞,沒有辦法識別出是否是真的人臉。”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被犯罪分子誘騙,將錢存入了交通銀行。6位受害人都是女性,有金融體系從業者、有國內top10研究生、律師,他們幾乎都是高收入、高學歷群體,都在一、二線城市生活。盜刷時間幾乎都集中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

  馬躍說,“當時犯罪分子說出了我老婆的姓名、身份證號、工作單位,還有我老婆的照片,說我們信息泄露了,賬戶風險很大,最好去開一張交通銀行卡,國有大行安全措施比較好。”

  但沒想到,犯罪分子看中的就是交通銀行的“安全措施”。

  馬躍認為,犯罪分子一定要讓受害者辦一張交通銀行的卡,而不是其他銀行,是因為犯罪分子發現了交通銀行存在人臉識別漏洞,并利用了這一漏洞。

  安女士告訴《新視界》,“以前可能都是一些普通人遭遇這些事情,無法找到這么多問題,而他們正好背景是搞技術、搞法律的內行,所以才有可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如果交行能改進,會大大減少普通百姓受騙受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科大訊飛副總裁、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劉鵬此前接受《中國消費者報》采訪時表示,他反對用人臉識別作為用戶的密碼去訪問一些重要服務。

  劉鵬認為,除了識別技術本身良莠不齊外,計算機的人臉生成技術如今已經相當成熟,因此,人臉信息作為密碼本身就有風險。“目前還沒有一個兜底的方案,來保證它的安全性。”

  當風險已經來臨的時候,仰賴于“魔”與“道”的斗法,看誰更技高一籌。只是“神魔打架”,總是凡人遭殃。人臉識別技術提供方每一次技不如人,都可能造成數位用戶的財產損失。

  為交行提供人臉識別服務的公司,叫做眼神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6月的生物識別企業。

  其前身為1997成立的天誠盛業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軍畢業于山東大學,高級副總裁王丙光與周軍同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校友,曾就職于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務院國資委和寶鋼、寶武集團等。CTO 沈昕陽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是前Google數據科學家。首席安全專家顧問王小云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這家公司技術水平如何?36kr研究院分析師李曉曉曾出過一篇眼神科技的分析報告,她告訴《新視界》,這家公司比AI四小龍商湯、曠視、云從、依圖開始的還要早,她認為,這家公司自身實力比較殷實,不是融資驅動型,相對低調。

  眼神科技相關負責人向《新視界》介紹,公司服務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銀行和多家股份制銀行在內的一百多家銀行十余年,專注于生物識別技術研發、應用和服務,在行業內深耕二十余年,擁有人臉、指紋、虹膜、指靜脈等多種自主知識產權算法。

  該負責人透露,公司人臉識別技術和產品通過了公安部、銀行卡檢測中心、信通院等權威機構檢測認證;使用過程符合監管機構管理要求;通過銀行客戶技術測試和公開招標入圍,合法合規。

  眼神科技曾將加入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發起的“可信人臉識別守護計劃”(簡稱“護臉計劃”)視為“權威認可”,但《新視界》了解到,“護臉計劃”并無門檻要求。

  其創始人周軍曾強調,將研究“生物密碼”,即“用戶到哪里密碼就跟隨到哪里”、”只有本人可用”希望結合密碼技術來改善網絡安全防御體系。

  眼神科技CSO王姝琦也提到過,眼神科技服務金融行業18年安全穩定無事故。但“生物密碼只有本人可用”、“穩定無事故”的說法已被現實打臉。

  2020年9月,眼神科技官方宣布,中標交通銀行人臉識別項目。眼神科技向交通銀行全行提供人臉識別產品,在現金管理、支付結算及賬戶管理等業務場景中實現人臉活檢及身份識別功能,

  但一個月后,趙女士的資金被犯罪分子通過交通人臉識別盜刷。而趙女士,是我們了解到的最早一個交通銀行人臉識別被盜刷的案例。

  其余幾位受害人的被盜刷時間,都集中在2021年6月到9月。那個時間,馬躍、夏女士、海女士、趙女士剛好在集中與交通銀行交涉人臉識別安全漏洞問題。

  交通銀行“恰好”在2021年9月停用過人臉識別。

  不久,馬躍就發現交通銀行系統改版了,手機銀行已經登不上了,必須升級,馬躍認為,銀行可能已經修復了漏洞。

  但10月份,交通銀行又出現了一起人臉識別盜刷案,柳女士交通銀行賬戶資金被犯罪分子用人臉識別+短信攔截。而這僅是馬躍知道的6位。馬躍猜測,可能還有更多的受害者。

  在這6位受害者的時間線里,交通銀行與人臉識別技術服務商眼神科技,在活體檢測技術上,已經輸的一塌糊涂。

  起訴交通銀行被駁回

  判決書未定性“人臉識別漏洞”

  根據交行的規定,登錄手機銀行需要手機驗證碼+人臉識別雙重驗證,根據交通銀行客服的說法,“馬躍”使用了人臉識別重置了密碼。

  簡單概括就是,犯罪分子攔截了短信驗證碼,通過短信+假人臉識別完成了密碼重置、限額調整、大額轉賬。

  境外新設備登錄、修改密碼、頻繁大額轉賬,如此異常的位置、設備及交易行為,交通銀行的風控如何應對的?人臉識別如何通過的?轉賬限額如何被更改的?

  馬躍認為,“開卡協議里頭約定的是限額5萬,超過限額的到柜面辦理,協議寫的很清楚。《新視界》查看了手機銀行的單筆轉賬規定,通過短信密碼工具,轉賬限額不超過5萬,通過人臉識別,可將上限上調至不超過20萬。

  “如果你確實識別了我真實的人臉,是經過我同意了,但是你識別的不是真人的臉,說不過去。”

  自被盜刷以來,馬躍等多次上訴至法庭,但對其提出的“誰通過了人臉識別”這一問題,沒有具體定性。

  7月5日,馬躍告訴《新視界》,6月30日他的申請已被法院駁回,法院判定,交通銀行未見存在明顯的過錯和過失。

  但他認為,法院回避了交通銀行人臉識別漏洞問題,表示會堅持上訴。

  拒絕受害者有罪論

  如果僅以信息泄漏簡單概括這6位受害者的經歷,將所有的電信詐騙都歸于用戶不夠謹慎,而不對背后的根源深究,可能會有更多的人繼續遭受損失。

  奇安信集團行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此前接受《中國消費者報》采訪時說過,智能換臉的技術門檻比絕大多數人的想象要低得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一張普通的靜態照片(正面、側面均可),轉化生成一張表情生動的人臉,以2017年左右的技術水平,已經完全有能力騙過絕大多數人臉識別系統。

  裴智勇舉過一個用大數據安全驗證模型保障用戶賬戶安全的例子,如果用戶刷臉支付時,裝有支付APP的手機原先一直在北京活動,某一天刷臉行為突然發生在廣西,支付系統就應阻止驗證被通過。

  馬躍也在想,如果交行的人臉識別系統安全,應該能識別出當時那張臉非用戶本人,及時阻止驗證被通過,那犯罪分子根本無法登錄賬戶,后續的密碼重置、限額調整、大額轉賬也就無從下手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銀行系統不能識別真實的臉和假的面孔,那就屬于系統漏洞,剩余責任肯定是在銀行,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客戶。用戶如果存在信息泄露的話有一定過錯,但銀行肯定不是無責的。

  “第一,人臉識別不該通過,但是通過了,第二,安全體系設計本身有漏洞,異地登錄、假人臉識別都通過了。在短信出現差錯的時候,要看整個安全體系有沒有糾正過來。”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郭銳告訴《新視界》,在法律上,即便是由于技術本身無法實現百分之一百的精確,對于造成的損失,銀行也應該承擔責任,不能以用戶信息泄漏的說法逃避責任,除非能夠證明用戶和犯罪分子進行了互相配合,導致了損失。

  “犯罪分子通過假的人臉識別騙過銀行的身份認證系統,本質上和犯罪分子偽造文件單據騙過銀行的身份認證系統沒有不同。從侵權法的立法政策上看,銀行有能力改進技術減少損失,而用戶完全無能為力。所以把責任分配給銀行,從經濟角度看,能夠減少損失。”

  郭銳認為,銀行有責任采納成熟的技術,減少識別錯誤。

  7月5日,交通銀行手機銀行用戶協議中,人臉識別技術提供方仍是眼神科技。

  鳳凰網《新視界》聯系到了交通銀行及眼神科技,對于以上用戶提出的交通銀行人臉識別漏洞是否存在?為何真假人臉無法識別?

  眼神科技沒有正面回復。其相關負責人對鳳凰網新視界表示,作為交通銀行的人臉識別算法和技術服務提供商之一,目前為止尚未收到客戶有關此案件的相關反饋。并非當事雙方人,不便做過多評論。

  截至發稿,交通銀行對此事暫無回應。

  (應受訪者需求,馬躍、安女士、夏女士、海女士、柳女士、趙女士為化名,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個人信息做了模糊處理)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余坤航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7-14 益方生物 688382 --
  • 07-13 立新能源 001258 --
  • 07-13 楚環科技 001336 --
  • 07-11 隆達股份 688231 --
  • 07-11 國博電子 688375 --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