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吃敬酒”就“吃耳光”,這是典型的職場霸凌
□子兮(媒體人)
此時此刻,有一個熱搜話題是“酒桌文化有多討厭”——這是一位年輕人用自己親身經歷的屈辱喚起的一場大討論。
據新京報報道,某銀行新員工楊某在“2020年校園招聘新員工”群里發長帖稱,自己因為不能喝酒事先就跟領導請示了,結果到了飯桌上,某領導堅持讓其把酒杯里的飲料換成酒,楊某委婉地拒絕了,這時有領導突然走到楊某面前,狠狠扇其耳光并厲聲質問和辱罵。而楊某在挨打挨罵后,還不停地說“對不起”,向領導陪不是。
這還沒完:之后,還有一群喝高了的同事向其叫囂,在楊某決定先行撤離后,甚至有同事追罵至電梯處。
在發言中,楊某還曝光了聚餐中的其他驚人場面,比如,滿地是血;新同事喝癱在桌面吐了一地;摔酒杯砸桌子;喝高了對女同事動手動手等。
關注一個年輕人的遭遇,更關心一個社會的風氣
這位剛出校園乍入職場的小年輕,被社會結結實實上了終身難忘的一課。楊某反映的情況已經得到了證實,其所在的銀行也對相關領導做出了警告處分、扣罰季度績效工資等處罰。
該銀行在回應中說“堅決維護員工合法權益”,按理說“堅決”二字透出來的似乎是滿滿的誠意,但看到這個處罰,許多網友為楊某憂心了起來。
不信你看:雖然領導因為你的緣故挨了罰,但位子仍然安穩,這單位還怎么待得下去?況且,楊某曝光的不僅有領導,還有其他與領導“同氣相求”的同事,日后會不會因此被邊緣化?
所以,我認為,如果真要“堅決維護員工合法權益”,就應該對作為曝光者的楊某加以傾斜性保護,避免其受到可能的打擊報復。
我們不希望這樣一個初涉世事的年輕人,只因為不愿意屈服于這種畸形企業文化,就被堵住職業生涯的前進之路。
當然,我們關注一個年輕人的遭遇,更關心一個社會的風氣。
楊某的經歷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很多人苦不良企業文化久矣。
企業文化的糟粕不能繼續被“發揚光大”下去了
在網上,很多人都將矛頭對準了“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是個很廣義的詞,本身不一定是貶義詞。客觀來講,酒桌是中國社會最常見的社交形式。所謂酒桌文化,更多的不是一種文化,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共享同一種酒桌文化的人會知道,一個酒桌上大概要如何入座,如何敬酒,如何說話等。
但我覺得,在這事上,沒必要拉酒桌文化“背鍋”。這件事情本質上是“職場霸凌”——事實上,飯桌上也沒多少人因為別人不喝酒就出手打人的。
酒桌規矩搭上了企業文化的架子,本質上問題還在企業文化。只要有上下級關系存在的地方,酒場就是權力場的外化。
楊某的經歷,就扒光了某些所謂企業文化的“底褲”。
無論是哪種性質的機構,每個公司的企業文化都帶有自身的氣質。
然而,無論是宣揚哪種企業文化,都不能成為“糟粕”展示之所。像感恩教育、打探員工隱私美其名曰“聊開之后工作上合作更能暢通”……這些打著企業文化之名、行操縱控制之實的做法,都是這類問題企業文化的外現。
切換到喝酒問題上,不喝到爛醉如泥、失去理智就叫“沒喝到位”;喜歡逼迫女性喝酒,以及酒后在身體和言語上占女性便宜;利用權力優勢強迫生理上不適宜喝酒的人喝酒……這些都是你我常見的企業文化糟粕。現實中,很多職場老人變油膩,就是從逼新員工喝酒開始的。
在職場上,甚至有“不會喝酒,前途沒有;一喝九兩,重點培養;只喝飲料,領導不要;能喝不輸,領導秘書;長喝嫌少,人才難找”之類的段子。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企業文化”,也是在辱沒“文化”二字了。
像不吃敬酒就要吃耳光這種惡劣的事情,更是反文化之道而行之——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酒后行兇傷人,我更傾向于認為這屬于治安管理和勞動者保護的范疇。
到頭來,楊某的領導因何敢如此囂張,其他人又為何助紂為虐,需要從銀行內部管理的角度查找原因。
有報道指出,涉事銀行剛剛領到16張罰單,15人被處以0.7萬至18萬不等的罰款。概而言之,一些人手中的權力一旦越界,往往就不會只在一個地方尋釁滋事。
回到此事,企業文化中有一些糟粕是必須要被摒棄的,畢竟恰恰是這些糟粕不加辨別地被接受、被“傳承”,才會讓一些人的權力感無限膨脹,進而淹沒法律和良知的底線。
當楊某這樣不平則鳴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勇敢,那些借著酒氣耀武揚威的領導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逼仄,那些讓人不能容忍的惡劣的企業文化也就不能繼續“發揚光大”下去了。
責任編輯:王進和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