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抗幣”占有輝煌的一頁。“抗幣”,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發行的貨幣。位于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的浙東抗日根據地,在1945年就發行過“抗幣”,雖然只流通了半年時間,卻成為當時最受歡迎和信賴的貨幣。
這期《紅色金融路》,記者來到了浙江,沿著當時的足跡,探訪這套貨幣從印到發行,背后那鮮為人知的故事。
從寧波驅車大約一個小時,記者來到了姚江之南四明山北路的余姚市梁弄鎮。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因為富饒的物產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梁弄鎮成為了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被稱為“浙東小延安”,而那時逐漸走入窮途末路的日偽政權開始超發貨幣、搶占物資,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和金融,帶來了艱巨的挑戰。
浙東抗日根據地1941年開始建立,到了1945年初,已擁有4個行政區、14個縣、372個鄉,面積達11506平方公里。在梁弄鎮橫坎頭村,記者找到了一片白墻黛瓦的建筑群,浙東銀行的舊址就在其中。
據浙江寧波余姚市社科聯秘書長謝建龍介紹,這里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除了浙東報、銀行,還有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等。銀行應該從1941年算起,1941年5月份,浙東抗日根據地剛剛創建,當時抗日根據地的金融被日偽所控制,到了1944年,偽幣迅速貶值,給根據地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發行抗幣勢在必行,到了1945年1月份的時候,決定成立浙東銀行。
浙東銀行成立后,共發行抗幣兩百萬元。1元抗幣的價值始終保持在一市斤大米的價值。在當時的條件里,以食米作本位幣基礎,要比金銀作本位幣基礎,更有意義和實際。所以抗幣一經發行,就得到了群眾的歡迎。
浙江寧波余姚市社科聯秘書長謝建龍:糧食、棉花,甚至理發、買柴火,都可以用這個貨幣,使用范圍廣泛。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富裕的地方,用了抗幣,經濟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上,我們還有很多的財政來支援中央。
謝建龍告訴記者,在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還保存有部分當年的抗幣,于是記者來到了文保所。
而文保所當年只征集到了壹元和伍元,并沒能征集到10元面額的抗幣,這張當年的大鈔,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多方聯絡下,記者找到了余姚當地的一位名叫褚納的民間收藏者。
浙江寧波余姚市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褚納表示,他不僅收集齊全了全套的浙東抗幣,而且經過多年的研究,還意外發現了其中的一個小秘密。
在褚納的反復提示下,記者終于找到了隱藏在一元幣中的“暗記”——浙東二字。據介紹,這就是當時的防偽記號,只有浙東銀行內部人員才知道,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日偽造假。
除了隱藏的防偽暗記,為了確保抗幣的安全發行,印鈔點位置的選擇也要做到足夠隱蔽。李金海是原上虞市檔案館館長,曾多探訪過浙東抗幣印廠舊址,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紹興市上虞區夏家岙村,印廠舊址就在這大山深處。
記者走了差不多快半個小時,一直都是特別陡的山路,很隱秘。李金海表示,過去不容易找到,一般的人是不會上來到這個地方,1945年3月份前后,浙東四軍領導到這邊來選址,專門派人來偵查的。
徒步大約40分鐘后,李金海告訴記者已經到達印廠舊址,因為提前約好,記者有幸見到了原印廠舊址房東的后代王紀壽。
王紀壽回憶當年他的父母,為了配合四軍的工作,單獨騰了三間主屋中最大的一間,作為印車間。大概5年前,印廠舊址被拆,現在只留下部分老屋的墻基和一張拍攝于1990年的老照片。
據了解,浙東抗幣分3套印,先是石板印,再套印顏色,最后,加印防偽標識和印章。王紀壽家的舊址,正是第二道工序的印廠。
直到1945年9月,浙東銀行隨四軍大部隊北撤,為保證抗幣信譽,維護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政府撥糧食、白布、食鹽等實物,甚至黃金、銀元兌換抗幣。在中國成立后,又分按當時大米牌價,由人民銀行進行收兌,并基本全部兌換完畢。
浙東抗幣雖然只正式發行了半年多的時間,但它與全國各抗日革命根據地發行的抗日貨幣一起,既為四軍解決了源源不斷的軍費給養,又發展了根據地經濟,穩定了市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了重大貢獻。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相關專題:
時代有溫度專題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