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銀行怎么變成果蔬超市了?”2月14日,李女士站在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南路一國有大行原網點前感慨道。
她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自己去年來過一次,當時在裝修以為是網點升級,沒想到徹底關停了,“這個網點開了至少10年,都沒注意什么時候換成了超市。不過附近網點很多,感覺影響不大。”
近期,多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隨著數字化發展,銀行客戶線上化趨勢明顯,部分網點客流量迅速下降,使網點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尤其一些大城市里的網點,每天業務量非常有限,甚至達不到盈虧平衡點。
“開著就等于賠錢。與其維持,不如優化。”曾剛表示,在這種背景下,適度減少已有的物理網點可以壓縮成本,同時增強線上渠道服務能力,這也是銀行渠道優化的過程。
消失的銀行網點
今年以來,包括國有大行在內的不少銀行營業網點已獲批終止營業。
2月9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信息顯示,上海銀保監局同意平安銀行上海碧云新天地社區支行及興業銀行陸家浜路社區支行終止營業。
此前,工行上海大統支行、工行上海莘莊商務區支行、建行上海膠州路支行、建行上海長海支行四家支行在1月31日獲批終止營業。
農行銀川解放東街支行、工行天津尖山支行、貴州銀行貴陽西路支行等也于1月末獲批終止營業。
在此期間,一些用戶也向《華夏時報》記者反映,自家附近的銀行網點被裁撤了。
2月15日,劉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自家小區附近一家股份制銀行網點也關停了,現在是一家汽車銷售展廳。
“很突然,根本沒想到。里面能展覽汽車,你想想這銀行網點得有多大。”劉先生介紹,這家銀行網點規模大且裝修精美,自己今天想過來打印ETC賬單才發現已經關門了。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銀保監會官網機構退出列表統計發現,2022年有2754家機構退出,截至2月14日,僅今年以來已有311家商業銀行相關機構終止營業,其中包括支行、分理處、金融服務點等。
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在銀行業務全面數字化的背景下,就很多業務而言,物理網點不再是必要環節,其作為客戶服務一線堡壘的價值逐步下降。
薛洪言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物理網點需要在數字化轉型大環境中重新尋找定位,并基于這個定位進行針對性轉型。
早在去年4月,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辦公廳主任王朝弟就曾提到,這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體網點出現了收縮,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水平高度發展的環境下,這是一個正常現象。銀行出現網點人流量下降、客戶消費習慣改變的現象,客觀上要求銀行機構重塑組織架構,創新體制機制,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利的電子化、自動化服務。
此時,他也提到,監管部門將引領商業銀行在一些地區新設一些網點,網點數量和員工隊伍總體上來看保持基本穩定的態勢。
《華夏時報》記者從銀保監會官網查到,從發證日期來看,2023年以來,全國共有288家商業銀行網點設立。據銀保監會披露,2月1日,工行沈陽市三家支行獲批開業,分別是沈陽匯文支行、全運路支行、鳳凰城支行。
“銀行為了加強對人口聚集地區的服務,會進一步調整網點。”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提到,銀行網點的裁撤和新設,其實背后體現的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口的變化。
節約成本,輕裝上陣
在科技公司的沖擊下,傳統銀行一度陷入“船大難掉頭”的困境。
發展初期,線下網點曾作為銀行零售業務的主戰場,是各家銀行的必爭之地。為了搶占市場和存款,銀行大規模鋪設網點,甚至有的銀行一條街兩側設置兩個以上網點。
《華夏時報》記者從機構持有金融許可證信息列表中查詢到,截至2月14日,全國共有商業銀行網點20.4萬個。
這種粗放的擴展模式最終讓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福州一家股份行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他所在的社區支行面積僅60平米,工作人員5名,一年的運營成本近百萬元,其中包括人工成本,房租、物業、水電,以及維護、宣傳、辦公費用等。稍大一些的支行,一年至少要支出四五百萬元,“這只是最基本的成本了。”
“效益低的網點正在成為銀行的負擔。”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孫同全曾表示,小型網點很難盈利,很多需要依靠分行、總行養,在監管趨嚴、業務線上化的大背景下,裁減不賺錢的網點很正常。
“開著就等于賠錢。與其維持,不如優化。”曾剛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這種背景下,適度減少已有的物理網點可以壓縮成本,同時增強線上渠道服務能力。
尤其在減費讓利、息差承壓的背景下,銀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么掙錢了。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2.3萬億元。本報記者以此計算,去年每個機構網點平均利潤1127萬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銀行業利潤金額高主要緣于資產規模巨大,截至2019年末,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相當于美國、日本、德國之和。
截至2022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為372.09萬億元,當年新增34.4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
從衡量企業盈利能力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和資產回報率(ROA)來看,中國銀行業ROE在各行業中處于中等水平,ROA則處在較低水平。
以一家國有大行為例,該行2012年凈資產收益率(ROE)為23%,2019年為12.3%,近三年ROE均未到12%且逐年遞降;資產回報率(ROA)2012年為1.4%,近三年均為1%。
而一些上市銀行近三年ROE已經跌到了10%以下。一家股份制銀行ROE從2012年的18.5%下滑至2021年的8.1%。
相比而言,貴州茅臺在2010-2019年這十年里的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20%,盡管受到疫情波及,2020年該企業ROE仍高于30%,2021略有下降為29.9%。
再看看非常低調的酵母龍頭安琪酵母,該企業過去10年ROE基本保持在15%以上,2021年為19.74%.
有分析人士提出,在息差一路走低的背景下,重資產經營模式會導致資本增速大于盈利增速,ROE會一路走低,只有在輕型銀行模式下ROE曲線才能緩慢向上。
近兩年,包括招商銀行在內,多家銀行提出向“輕型銀行”轉型的目標,即以更少的資本消耗、更集約的經營方式、更靈巧的應變能力,實現更高效的發展和更豐厚的價值回報。
同時,受到利率市場化及凈息差收窄等因素影響下,一些銀行對“攬儲”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2月9日,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調查統計處處長周丹表示,2022年,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推動下,北京地區人民幣貸款利率屢創新低。去年12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09%,比上年同期低67個基點,再創統計以來新低。
不計成本地拓展物理渠道,以追求規模擴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銀行間的金融科技較量
“已經沒人了。”2月14日,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小王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疫情后,來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大幅下降,不及原來的二分之一。
王遠(化名)所在的支行位于北京近郊,面積100多平米,此時只有前來辦業務的記者和四名工作人員。
“原來都得排長隊,辦一次業務要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現在基本沒人,10多分鐘就能處理完。”王遠說道。
受疫情影響,“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求顯著提速,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轉賬匯款、投資理財等傳統柜面服務場景業務逐漸被線上方式所取代。
“疫情期間,我們大力推廣手機銀行,轉賬匯款不需要到網點辦理,理財也可以線上購買。”上述理財經理表示,“原來不會用手機銀行的用戶,現在也用得很熟練了。”
曾剛對本報記者提到,線上已經成為銀行的主要客戶服務渠道,部分網點的裁撤其實是銀行渠道優化的過程。從銀行整體渠道布局來看,裁撤一些網點并沒有降低服務能力,反而提高了服務效率。銀行能在線上提供7X24小時服務,節省用戶交通成本等。
“其實是客戶拋棄了網點。”曾剛說道,本質上是銀行跟隨客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現在只要有網就能享受銀行的服務,服務效率和客服滿意度并沒有下降。
從大行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個人手機銀行客戶達4.88億戶,移動端月活用戶超1.6億戶,客戶規模與活躍度同業領先;建設銀行APP累計訪問量超過1.7億次,下載量超2250萬次,授信客戶超165萬戶,授信金額超1.3萬億元。
薛洪言對本報記者說,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速度提升,對物理網點的數量需求進一步下降,會加速銀行撤銷網點的速度。
可以看出,與原來依靠網點攬儲不同,如今金融App成為銀行獲客的重要渠道,手機銀行中幾乎覆蓋各家金融機構的主流業務范圍。
銀行機構之間的競爭正在演變為一場金融科技的競爭,數字化轉型成為各家銀行擺脫行業困境的關鍵一步。
從42家上市銀行2022年半年報看,2022年上半年國有大行均表示,將加快推進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為銀行數字化轉型做好支撐。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招商銀行信息科技投入金額達53.60億元,同比增長6.03%,占營業收入的3.26%。同期,交通銀行金融科技投入28.05億元,同比增長14.5%;興業銀行科技投入21.38億元,同比增長25.47%。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介紹,超七成銀行近三年金融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2%。
招聯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大型銀行加快推進和深化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增強與數字經濟的適配性,提升了后疫情時代的競爭力。
如今,將傳統金融服務改造升級為數字金融服務,已經成了銀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2022年,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要求把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把數字化轉型作為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
但銀行網點的存在也具有必要性。曾剛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裁撤網點并不是在拋棄客戶,實際上是根據客戶的變化在改變服務模式。對于人多的網點,往往是老年人比較多的地方,銀行可以針對老年群體開展特色業務,對已有網點及服務模式進行優化改造。
曾剛提到,銀行物理網點的減少是一個大趨勢,但在轉型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對于線下網點比較依賴的客戶,進一步強化服務滿足特定需求,功能進一步完善。
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王婉瑩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