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上市公司買理財熱情“降溫” 銀行理財子公司大舉自購

投資者、上市公司買理財熱情“降溫” 銀行理財子公司大舉自購
2022年12月24日 13:10 媒體滾動

  華夏時報 記者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銀行理財子公司又加入了“自購”大軍。

  近日,杭銀理財表示,已于近期投入近1億元自有資金認購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財產品。繼基金、券商等資管機構之后,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始自購提振市場信心。

  實際上,受到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的影響,今年4月份,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曾掀起一輪“自購潮”。而11月份以來,受債券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市場又出現大規模破凈,受此影響,個人投資者、上市公司買理財熱情均“降溫”。Wind數據顯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今年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48.6億元,但存款認購規模合計增加了298億元。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1月住戶存款增加了2.25萬億元。

  繼推出“穩健低波動”和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之后,開啟自購無疑又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安撫投資者,提振市場信心的又一重要舉措。

  新一輪自購開啟

  12月21日,杭銀理財發布“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該公司已于近期投入近1億元自有資金認購杭銀理財旗下的添益系列理財產品。

  “我們堅定看好當下的債市潛力。”杭銀理財表示,債券市場自11月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的調整,現在債券市場配置價值凸顯,性價比較高。

  11月以來,受到債券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破凈,投資者“浮虧”時有發生,銀行的理財贖回壓力倍增。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子公司曾頻繁發布致投資者信,傳達市場信心,安撫市場情緒。

  同時,近期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頻推收益穩定的低波動性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收益率較市值法估值更為平滑的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也不斷推出。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華夏理財、信銀理財、蘇銀理財、杭銀理財、中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推出了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

  而理財子公司的自購行為也并非首次出現。此前自購行為在公募、私募基金以及上市公司頻頻發生。今年3月份,受資管市場波動影響,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了一輪“破凈潮”,彼時,為安撫投資者信心,多家理財公司均公開了自購行動,其中,興銀理財將10億元投入自購,中郵理財自購6.5億元,南銀理財、招銀理財投入5億元自購,光大理財投入2億元自購。

  與4月份理財子公司的自購金額相比,杭銀理財本次自購的金額并不算高。

  杭銀理財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杭銀理財產品管理規模已超3800億元,投資資產規模超4000億元。

  杭州銀行官網顯示,杭銀理財旗下的添益系列均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共有16款,其中有3款為高凈值專享。

  理財熱情“降溫”

  “現在理財產品收益表現不太好,客戶買理財產品動力不足,我們也基本不會主動給客戶推薦理財。”12月16日,某股份行客戶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理財熱情減退的情況下,存款類、保險類保本保息的產品反而贏得投資者青睞。央行最新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同比多增1.8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了2.25萬億元。

  除了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熱情也下降了。

  作為盤活資金的慣用操作,上市公司往往會利用閑置資金買理財。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共有1089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合計購買金額達10682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最多,合計認購金額達6896億元,在總認購金額中占比64.56%,其次為銀行理財產品1283億元,占比12.01%,存款764億元,占比7.15%,定期存款312億元,占比2.93%。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同期也有所減少。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與去年同期相比,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減少了220家,合計認購金額減少了2594億元。

  從具體的產品類型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減少規模最大,合計減少了948.6億元,在總認購規模中所占比重由16.81%下降至12.01%,其次為結構性存款,合計減少了1543.8億元。

  但存款類產品如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的合計認購規模均上漲。其中存款認購規模增長最多,合計增加了298億元,在總認購規模中所占比重由3.51%上升至7.15%,其次為通知存款,認購規模合計增加了119億元,在總認購規模中所占比重由2.56%上升至4.30%。

  “個人及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的降溫,一方面是由于理財產品大面積破凈,產品收益率明顯下滑,對投資者吸引力大幅減弱;另一方面,宏觀經濟環境疊加疫情等因素影響,個人及企業投資者會更加謹慎,操作也會趨于保守。”12月23日,投資人郭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理財子公司自購主要是向投資者傳遞信心,同時也可以通過自購獲取一定的資金收益。但每個投資者對自購行為傳遞的信號的理解不同,理財子公司應該同時做好與投資者的溝通。”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個人及機構投資者投資熱情的下降,將鞭策機構提高產品的投研能力,把握風格和策略,更好地管理產品的凈值。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16 信達證券 601059 8.25
  • 12-27 迅安科技 834950 13
  • 12-26 百利天恒 688506 24.7
  • 12-21 佳合科技 872392 8
  • 12-21 佰維存儲 688525 13.99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