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茵 孫放
立達信、天園股份、物產金輪、鴻合科技……9月初,上市公司開展或增加外匯套期保值、期貨衍生品套期保值的公告密集發布。據了解,鑒于匯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持續上升,今年以來實體企業的避險需求大增,券商等金融機構各展所長,滿足此類“避險剛需”。
大市場
旺盛需求催生規模成倍躍升
匯率風險、商品價格風險、利率風險、股票價格風險、信用風險等五大類風險,越來越為實體企業所重視。今年上半年,有88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1921條避險相關公告。相比去年同期,公司數量從697家增加到885家,公告數量從1440條增加到1921條,增幅明顯。
利率互換、外匯掉期、信用保護工具……面對今年以來震蕩加劇的全球匯市、股市、債市、商品市場、借貸市場,這些避險工具成了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剛需”。
隨著利率、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企業跨境貿易、投資日趨活躍,衍生品工具種類日益增多,避險交易及市場需求量級倍增。例如,在固定收益類衍生品方面,以人民幣利率互換為例,該品種市場規模已由2006年的不到300億元,發展到了如今每年約20萬億元的規模。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券商在柜臺市場開展的以權益和商品類為主的場外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已從2018年底的3466億元,高速增長至2021年底的2萬億元。
政策層面則不斷為避險服務市場提供支持。近期,多個部門發布相關政策文件,提出充分發揮期貨避險功能、完善企業匯率避險管理服務、鼓勵機構創設信用保護工具為民企債券融資提供增信支持等一系列具體要求。期貨和衍生品法于8月1日起正式實施,支持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發揮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功能。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
廣覆蓋
多種“工具”響應細分需求
“目前,國泰君安的避險服務累計新增業務規模超12000億元。”國泰君安副總裁羅東原稱,憑借其種類豐富的“工具箱”,資本中介可及時響應實體企業細分需求,貼身設計避險“防護服”,幫助企業客戶有效對沖風險、減少損失。
據介紹,在金融機構的避險服務中,可提供的“防護服”包括權益、利率、信用、匯率、大宗商品、碳排放權等多資產類別的綜合避險解決方案。
據前述上市公司公告的數量統計,使用避險衍生工具最多的是遠期,期權、互換和期貨依次排列其后。其中,在公告中明確提及使用遠期作為對沖工具的上市公司有720家,明確提及使用期貨的有325家。
當前,匯率風險是上市公司最大的避險需求。截至6月底,今年以來有724家上市公司發布外匯避險相關公告,超過去年全年總數。從行業分布看,電子、機械設備、基礎化工、電力設備、醫藥生物等行業需要外匯避險的企業數量較多。
外匯業務是國泰君安的特色業務。國泰君安緊密圍繞投融資服務場景開展對客交易服務,創新業務模式,滿足客戶匯兌和匯率風險對沖需求。
在利率方面,由于國內信貸市場環境受內外部因素影響發生較大變化,今年以來LPR利率持續下行。在對某租賃公司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后,國泰君安針對其非標準的負債結構特點,專門定制了掛鉤LPR的本金攤還型利率互換交易,涉及名義本金規模近10億元,幫助企業有效管理了負債端成本。
商品價格波動今年以來困擾著不少實體企業。在這一領域,券商、期貨公司發揮所長,提供了保供穩價的有效金融服務。例如,因境內外白銀價差實時快速變動,國內企業在采購、加工、出口的周期中面臨巨大的價格風險。國泰君安向深圳一家貴金屬企業提供了套期保值綜合解決方案,通過跨境場外收益互換模式,幫助該企業有效對沖從采購到出口周期的境內外白銀價差風險,既保障了國內企業的生產經營,同時也促進境內外白銀價差收斂,提升了境內白銀市場定價的有效性。
體系化
“多線聯動”提質金融服務
鍛造避險能力、塑造避險品牌需要市場中介機構的長期努力,離不開相關業務條線乃至不同種類金融機構之間的高效聯動和體系化運行。
“2020年和2021年,國泰君安避險服務的業務新增規模分別達3000億元、6000億元,多年來累計為客戶創造避險價值逾20億元。”國泰君安副總裁羅東原介紹,“在避險業務的具體運行中,‘前臺’由銷售推廣人員挖掘客戶需求;‘中臺’由結構金融部門等進行產品、避險策略的創設;‘后臺’則是交易臺,負責具體落地。”
據了解,國泰君安自2017年起探索為客戶提供各類避險工具與服務,于2018年10月正式創設“國泰君安避險”品牌并向市場推廣。目前,國泰君安避險由機構與交易業務條線統籌,固定收益外匯商品部、證券衍生品投資部、期貨子公司、香港子公司等多部門聯動,實現跨境、跨市場、跨品種的立體化、一站式避險。
在信用衍生工具的開發使用上,國泰君安通過“債券發行+信用保護”模式提升企業融資效率、優化企業融資成本,已為均瑤集團、本鋼集團、美的置業等30余家企業的債券發行護航,促進債券發行量近400億元。同時,國泰君安創設的信用衍生工具也為債券投資者管理信用風險提供了一大利器。國泰君安信用衍生品業務規模常年排名行業第一,已為近50家客戶提供信用風險保護,累計名義本金近140億元。
碳交易是服務“綠色”發展目標的重要一環。2021年是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的首個履約期,國泰君安面對企業的大量服務需求,及時對接重點排放單位的履約需求,幫助納入全國市場的控排企業客戶完成CCER交易總量逾350萬噸,有效降低其履約成本。
來自權益市場的避險對沖需求也非常旺盛。國泰君安通過創設定制化場外衍生品、提供券源服務等方式,幫助境內外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市公司定增等領域更好地規避下跌風險,積極做活二級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據國泰君安業務部門統計,在公司今年1至5月到期、投資者基于風險管理目的發起的場外交易中,客戶減少虧損達數十億元。
此外,一些較早開展跨境業務的券商如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以全面的業務種類和廣泛的金融市場覆蓋,提供聯動的避險服務。如在今年的半年報中,有券商提到,為客戶提供跨時區的全球市場衍生品交易服務,不斷豐富產品設計,覆蓋全球主流商品品種,提供多樣化的衍生工具,為境內外客戶提供風險對沖工具和風險轉移渠道,使大宗商品等成為公司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除了券商,保險+期貨及銀行等的多角度參與,也提供了逐步成熟的體系化避險方案。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發展避險業務是豐富證券公司服務實體經濟功能,提高資產定價、風險管理和綜合服務能力,凸顯現代投行定位的重要方面。面對有著巨大潛力的避險服務市場,金融機構必須對接實體企業需求,以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