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透視理財子公司年報業績——
產品破凈自購兜底 銀行理財“暴賺”有何玄機?
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截至3月27日,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部分經營數據已經出爐,其中隨母行年報披露經營業績的7家公司,均錄得30%以上的盈利增幅。由于不少公司開業晚、基數小,因此2~8倍的凈利潤增幅也被認為是偏向“被動式”的增長。
股債雙殺的3月份,市場上有近2000只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跌破1元。在此背景下,10余家銀行理財公司集體喊話市場,呼吁投資者理性看待短期波動;同時,部分公司還開啟“自購模式”,以自營資金申購公司旗下理財產品。
盈利“被動”強勁
最近,不少理財公司被貼上“賺爆了”的標簽。有分析人士提醒,這是因為相關公司開業晚、基數低,因此凈利潤漲幅更多偏向于“被動”強勁。
截至3月26日,平安理財、招銀理財、信銀理財、興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青銀理財共7家理財公司的經營業績隨母行年報同時披露。從凈利潤同比增幅來看,上述理財公司有的翻了2~8倍,個別公司甚至翻了130多倍。
其中,信銀理財和平安理財的盈利增速分別超出2倍、8倍,二者均于2020年7月之后開業。這也意味著,這兩家公司開業首年的盈利時間段均只有不足5個月,彼時尚處人員招聘、系統搭建的投入期。2021年,平安理財創出16.16億元的凈利潤,較上年大增約880%,理財產品規模則增長34.5%至8720.66億元;同期,信銀理財實現營收30.4億元,增長212%,凈利潤則大增203.53%至18.06億元,由于其母行理財產品已順利完成交接,信銀理財的產品余額已達14032.75億元。
最為醒目的是,首個披露業績的城商行理財公司——青銀理財,2021年凈利潤增幅高達135倍。該公司開業時點更晚,2020年11月才開業,當年僅實現凈利潤約300萬元,2021年凈利潤則高達4.08億元。從理財規模上看,青銀理財去年末的余額為1678.04億元,百分百為凈值型理財產品。
此外,交通銀行旗下的交銀理財2021年實現凈利潤11.55億元,同比增長73.61%,理財產品規模較上年末增長129.43%至12246.64億元;把持理財公司“頭把交椅”招銀理財,2021年凈利潤達32.03億元,同比增長30.57%。去年末,招銀理財管理的產品余額達2.7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47%,其中新產品余額2.60萬億元,占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為93.53%。
從數據觀察,明顯可以看出兩家股份行的理財公司均于去年強勢發力。上述7家理財公司中,興銀理財以28.06億元的凈利潤位列第二,同比增長108.62%,理財產品余額則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光大理財15.86億元的凈利潤雖然稍低一籌,但同比增幅更高,達181.21%。另外,光大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于去年也突破了萬億,達到10677.09億元,其中凈值型產品占比94%。
提升權益還有很長的路
除了上述7家跟隨母行年報披露業績的理財公司,工銀理財、中郵理財和匯華理財也在各自官網發布了年報。綜合這3家公司的產品、資產結構來看,可見銀行理財權益類占比仍舊很小,盡管行業高呼“提升權益類占比”已一年,但事實上權益配置道阻且長。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工銀理財存續理財產品為1510只,時點余額20218.04億元,全部為符合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按投資性質劃分,固定收益類產品961只,金額1.8萬億元,占比89.03%;混合類產品499只,金額2172.76億元,占比10.75%;權益類產品50只,金額44.45億元,占比僅為0.22%。
中郵理財方面,該公司存續產品為255只,2021年末時點余額達6553.1億元,規模較上年大幅增長約156%。據投資性質劃分,固收類產品仍占據絕對主流,為193只,金額6320.13億元,占比96.45%;權益類和混合類金額分別為1376.7萬元、232.8億元,權益類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首家披露理財規模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存續產品規模為782.07億元,其中固收類占據絕對大頭,為772.9億元;混合類為9.17億元,權益類占比則為0。
根據中國理財網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去年銀行理財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及占比呈上升趨勢,固收類產品仍占理財公司存續規模的絕大部分,達15.92萬億元,占比92.62%;而混合類和權益類僅分別占7.21%、0.17%,仍有待提高。
費率結構持續改變
被認為“賺爆”的銀行理財,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加入減費讓利的隊伍。
年初至今,中銀理財、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南銀理財等多家公司下調數十只產品的費率,涉及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托管費、活動期間的贖回費等,部分費率已經降至0。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月份銀行理財新發2302款產品,發行量環比減少835款。在收益欠佳、發行放緩的背景下,理財公司將費率下調必然有推動銷售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這一舉動也彰顯了銀行理財在試圖將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進一步綁定,強化利益一致性。
近期,證券時報記者獲取了工銀、農銀、中銀、建信、交銀、中郵6家國有行理財子公司,以及招銀、光大、華夏、平安、信銀、興銀6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截至3月初的產品費率情況。數據顯示,固收類理財的平均銷售費率為0.22%;固定管理費方面,12家理財公司固收理財的平均管理費只有0.17%,比去年固收理財管理費普遍為0.2%~0.5%的水平大大降低;托管費方面,目前12家理財公司的固收產品、混合產品和權益產品的平均托管費都僅為萬分之三。
把上述銷售費、固定管理費、托管費三費合一,投資人固定支出的平均成本低至0.42%。當然,此處僅指固定支出的成本,不少產品會要求在未滿特定持有期的情況下另外征收申購費和贖回費。依照目前的費率,相較其他同類型資管產品而言,銀行理財的收費已經處于較低水平。
開啟“自購”提振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理財行業的狀況,一邊是盈利大增、規模猛漲的理財公司;另一邊則是理財產品凈值近期大面積回撤,頻頻破凈引發的投資者悲觀情緒。
3月份以來,已有工銀、建信、交銀等10余家理財公司發文與投資者進行溝通,以穩定市場信心。近日召開年度業績會的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等,均在業績會上被投資者問到了理財破凈的問題。
3月25日,交行業務總監、交銀理財董事長涂宏在交行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由于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預期、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的股債市場都出現了短期的調整,特別是股票市場跌幅比較明顯。在這種比較極端的市場行情下,市場參與者都難以獨善其身,交銀理財產品最近也是出現了一定的回撤。”
但是他認為,從底層資產看,交銀理財絕大多數產品的投向是債券市場,權益市場的配置比例比較低。“因此,最近針對市場股債大幅調整的情況,我們也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產品結構調整,增加低波動資產的占比,均衡配置不同的行業,穩定產品的凈值。”涂宏稱。
3月25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該行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興業銀行也有部分含權類理財產品,一些產品的凈值同樣存在波動。他認為,“對標資管行業,銀行理財產品權益占比提高將是一個長期趨勢,關鍵還在于自身專業能力能否迅速得到匹配,相信未來隨著投資者教育工作的逐步到位,銀行理財客群對波動的接受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面對市場悲觀情緒,已有多家理財公司真金白銀地豪擲數億元以提振市場信心,但理財公司自購旗下理財產品的情況,尚屬首次。
3月23日,光大理財以自有資金不超過2億元投資本公司發行的“陽光紅”股票型和“陽光橙”混合型理財產品。就在此前,光大理財發文指出,當前低位建倉機會或大于風險,站在當前時點,境內股票的整體估值已經不貴,債券待階段性調整后也將出現配置價值。而隨著本輪調整結束,相信堅守是更好的選擇。
3月24日,南銀理財表示,本著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南銀理財已投入自有資金約5億元用于認購/申購南銀理財旗下理財產品。目前,南銀理財9只混合類理財產品中,有5只破凈。
3月26日,中郵理財成為出手自購的首家國有大行理財公司。中郵理財表示,基于對我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中郵理財已將自有資金約6.5億元申購本公司旗下管理的理財產品,并計劃擇機申購其旗下管理的混合類(財富鑫鑫向榮、鴻元系列)及固收+(鴻錦系列)理財產品。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