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22全球財富管理論壇 ? 上海蘇河灣峰會”在上海舉行,主題為“全球共同復蘇下的經濟金融新圖景”。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總干事、孫冶方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特邀研究員鐘蓉薩出席并展開對話。
李劍閣表示,不少人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的行情走勢沒有反映國民經濟的增長,表示不理解。確實近3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也算是一個半牛行情,但是遠遠落后于世界主要經濟體資本市場的表現。這可能就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存在短板。因此必須繼續改革和完善,我們一直強調中國過渡依賴銀行的間接融資,不僅積累了大量風險,也加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要繼續擴大直接融資,包括股票和債券的比重,降低間接融資的比重,讓更多的居民儲蓄按照收益自得,風險自擔的原則自主進行投資配置。
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注入到實體經濟,這樣既能夠讓老百姓在經濟增長中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也能夠讓實體經濟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監管部門要做的就是要全面貫徹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讓我們的資本市場獲得大眾的信任和信心。
原文如下:
主持人 鐘蓉薩:非常感謝大衛先生給我們介紹了前面這么多年,隨著銀行融資過程中作用的減少,資產管理行業的崛起發現了我們行業的新的變化,和未來十年資產管理行業的四個未來的趨勢,我相信,對于所有資管人都非常有啟發。再次感謝大衛先生的發言。
下面進入高峰論壇環節,主題為“后疫情時代:全球資本新格局與發展新機遇”。對話嘉賓是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原副主席沈聯濤先生,另外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劍閣理事長。接下來請兩位嘉賓進行對話。
接下來這場高端論壇有請向位嘉賓:一位是李劍閣先生,他是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組委會總干事、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沈聯濤先生,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原主席。兩位跟大家問好。
主持人:第一個問題: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30年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展望未來,您認為中國資本市場還存在哪些需要加強的短板,如何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個問題請李劍閣理事長先回答。
李劍閣:中國的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今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從規模上來說,2021年年底中國滬深市場總規模達到了90多萬億,每個交易日的日交易量1萬多億。除了滬深主板市場外,這些年又建立了上交所科創板,完善了深交所的創業板,去年又在新三板基礎上建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企業上市融資的通道越來越多,市場體系逐步完備。
從監管方面來講,監管理念趨于成熟,市場法規逐步完善,監管部門應對市場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把工作重點聚焦于市場執法、市場建設,而不是整天困擾于股價的波動。同時,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各種新業態的出現也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確保信息安全,加強隱私保護,如何把握既要反動壟斷,又要鼓勵競爭,保持市場的活力都是今后監管改革需要補上的短板。
不少人對中國的資本市場的行情走勢沒有反映國民經濟的增長,表示不理解。確實近3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也算是一個半牛行情,但是遠遠落后于世界主要經濟體資本市場的表現。這可能就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存在短板。因此必須繼續改革和完善,我們一直強調中國過渡依賴銀行的間接融資,不僅積累了大量風險,也加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要繼續擴大直接融資,包括股票和債券的比重,降低間接融資的比重,讓更多的居民儲蓄按照收益自得,風險自擔的原則自主進行投資配置。
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注入到實體經濟,這樣既能夠讓老百姓在經濟增長中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也能夠讓實體經濟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監管部門要做的就是要全面貫徹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讓我們的資本市場獲得大眾的信任和信心。
主持人:好的謝謝李劍閣理事長,請沈主席發表觀點。
沈聯濤:謝謝,剛才李劍閣講的非常全面,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這三四年來走的真不容易,其實為什么這么艱巨,就是因為中國的實體經濟的變化,真是大家看的很驚人。第二全球的大環境也轉的太快。所以資本市場怎么根據實體經濟來服務,是一個蠻長的道路。我們大家都看到了,在香港也看到了,美國的股市有差不多200多年的歷史,香港有100多年的歷史。所以你要評估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的表現,要看我們走過多少艱巨的風波。然后老百姓就是投資者怎么認識這個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中介人,這個企業怎么認識市場,跟監管者怎么認識市場。
我們現在從一個大背景的角度來分析它,你就看到現在面對的問題非常大,第一中國因為金融政策很穩,中國不是一個借全球的資源來融資自己的實體經濟的推動力。實際上中國已經是對外融資,因為中國是一個盈利國家。但是中國需要這個企業的動力,需要大量的直接融資,因為全球現在美國主導的金融市場,主線是債務,就靠一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它的財政也有實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驚人的地步。去年美聯儲一年之內就加了差不多4萬億的資產負債表,這是歷代沒看這過種量化寬松政策的。
第二整個科技股也帶來了一個很大的,有些是泡沫,有些是過渡,但是它是對還是錯,老百姓也看不清楚,機構投資也很難評估。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在氣候還暖,人口老齡化,實體經濟往創新科技走,資本市場怎么適應實體經濟的轉折跟大環境變動的波動,改革還是任重道遠。
所以完全同意李劍閣的看法,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的企業怎么獲得良好資本的投資之前,他們怎么可以承擔多個直接融資來研發跟創新方面的投資,來保持中國經濟就業的活力跟繁榮,是最大的挑戰。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沈主席剛才的意見。接下來提第二個問題,我們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試行了一個階段,接下來還會繼續推進,您如何評價注冊制在科創板改革過程中的效果,下階段全面推行注冊制改革還存在哪些障礙,這個問題請沈主席先進行回答。
沈聯濤:謝謝,這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大家要記住,在股票發行注冊制度,是在美國運營最良好的,因為他在這個方面是非常有經驗的,但是它的法律跟監管框架,靠的是什么?實際上是他對打擊任何欺詐跟濫用該制度的集體訴訟制度非常嚴厲。就是老百姓對這個市場有懷疑有做假有操作,他就可以做一個集體訴訟在法庭里面告,這個監管者實際上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如果靠這個披露就夠了,所以你可以很成功的做注冊性。
連香港交易所,香港的制度我們也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想做,但是市場的反應覺得這個集體訴訟太過分了,因為很簡單的,就濫用了,小事情也去打官司,每件事去打官司。
所以實際上中國現在改革注重的是什么?就是上市主要發起人、保薦人也開始認識到,如果他們有做假,有操縱市場,對他們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聲譽的法律風險。就是因為中國跟香港沒有集體的訴訟制度,我們就會存在有會計造假,跟市場操縱的案件。我個人的意見,是監管機構對注冊制,一定要對保薦人、主要股東、管理階層跟會計師的任何誤報、欺詐跟濫用注冊程序的犯法行為,積極的嚴厲的懲罰。
投資者大家要很清楚,現在國內的投資者開始越來越成熟,他們也可以理解,買賣科技股,股票會大起大跌,但是老百姓是不會容忍欺詐跟市場操縱,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沈主席,我們請李劍閣理事長。
李劍閣:注冊制是多年來中國證券市場一個改革的重要議題,在上交所的科創板,以及緊跟著后面深交所的創業板實行注冊制是一個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改革,試點以來,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注冊制對于審批制來說,就像剛才沈主席所說的,就更加強調信息披露的完整和充分,壓實了發行主體和中介機構的責任。監管機構不再能對企業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IPO的價值進行實質性的審批,從具體的審批事務當中就解脫出來。把對企業信息的識別,市場風險承擔責任交給投資者。這樣有利于投資者的成熟提高,也有利于催生出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對于減少市場的活動,防止腐敗也有長遠意義。
中央決定在上交所進行科創板試點以來,取得很大進展,也積累不少經驗,現在注冊制已經在深交所的創業板,北交所從新三板轉過來以后,成立的北交所也順利施行。根據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所提出的要堅定不移的貫徹推行注冊制,跟原來的計劃,只要試點成熟,這個注冊制一定會再推行,這是一個確定的方向,也是社會共識。監管部門也正在進行積極的努力。
這幾年出現了IPO破發的情況,其實這也不僅僅是出現在剛剛施行注冊制的科創板、創業板,以及香港交易所的生物板塊,其實主板的IPO也經常有破發的情況,其實是資本市場的常態,投資者應該逐步認識,逐步適應,提高在發行市場上的選擇理性和風險承受力。
過去我們中國經常說是IPO大興不敗,屢試不爽,這個是不正常的,我們不應該在施行注冊制以后出現破發的情況而動搖信心,實際注冊制是改革的大方向,應該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主持人:謝謝李劍閣理事長,接下來這個問題問一下沈主席,目前美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在較高的水平,也有人擔心,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觸發美股的震蕩,甚至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您怎么看?沈主席。
沈聯濤:我在監管所的市場,從來不預測市場的未來,因為說白了,沒人可以看得清楚幾時會有危機,但是事過了之后,大家都是事后孔明。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因為大家已經看的很清楚了,美國的股市估值非常高,非常不尋常,已經到了股市的市值是200%的GDP,就是兩倍GDP。在2008年的危機時,應該是到了140%的GDP。所以上次就跌了50%,量化寬松政策也把它推上去。
但實際上去年,就是2020年3月疫情發生以后,股市也有一個大的動蕩,美聯儲這次大手注了3萬億美金,就怪在疫情推動的形象,救了市,從2020年反彈起來,已經非常高的程度。如果在200%的GDP的情況下,如果整個股市跌了15%的話,對整個財富的損失是30%的GDP。美國老百姓可不可以承擔這么重的損失,不但是對美國金融會帶來危機,對全球也會帶來危機。
所以我個人看,美聯儲一直拖住,說加不加息,說通脹是暫時的。現在通脹已經從6.3%到了7%,拖也沒辦法拖了,所以就開始說,我們可能明年就會逐步的加息。但是背后有一個財政的問題,美國的國債已經達到120%的GDP,在這個情況下,每一個100點止的加息,就對美國財政很大的損失,因為利息的包袱會加強。
所以我個人看,美聯儲還是說的多,可能做的慢一點,他就讓通脹緩沖自己的國債。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性,美元又要加息,可能就又有融資進入美國,搞到美元會強勢走向。但這個強項走勢對美國也不是一個好事,什么理由?因為美元它的負債當然全部是美元,如果美元貶值,它的外在就不值這么多錢,但是它升值,要還的力量也對全球借美元的人的壓力非常大。大家都忘記了,1997年的亞洲危機,完全是美元強勢導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也有歐元固定匯率搞不定,也出現了危機。
所以美聯儲這一次很難走這條路,對大家也有風險,他幾時爆發我不知道,但是這個危機我個人看是時間的問題。
主持人:好的,謝謝沈主席給我們分析,美國未來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上,未來對市場的影響。我們非常感謝沈主席的觀點。接下來這個問題向李劍閣理事長提,作為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已經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中國目前也正在著力增強科技創新的能力,在這方面你認為我們金融如何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來促進科技的創新。
李劍閣:這些年中國科技創新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股票市場上的科技板塊日益壯大,說明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具體來說,我覺得金融對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現有科技的轉化,包括國外引進科技的應用,金融的孵化和推動作用就格外明顯。對原發的科技創新,金融的支持作用是有條件的,不能估計過高,應該看到科技創新和科技應用是兩個性質不同的,不完全相同的過程,科技創新主要是靠具有原創力的教育科研體系,特別是對所謂無用之用的創新型的基礎科研,這個主要是靠國家投入和制度設計。當然也有一些社會上的公益性的基金,也有意愿會參與。
所以我覺得對于市場化推行的金融作用,不要過于泛化,現在很多人把綠色發展、把共同富裕,都賦予金融要發揮什么作用,我個人認為金融沒那么大的作用,只能在有限的范圍里發揮作用。金融對于科技只能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孵化器是不能把石頭孵化成小雞的,對于沒播下種子的土地,你澆水施肥也不可能長出莊稼來,所以科技創新主要依賴一個國家的科研能力和人才的儲備,市場化的金融能否對科技創新支持,取決于企業發展的盈利預期。盡管資本在投入的時候也要做好承擔失敗風險的思想準備。資本總的來說是追逐利潤,規避風險,要把利潤和風險相匹配才能進行投資。
當然,市場需求也會引導激勵科研方向的選擇,特別是應對科技的開展和轉化。總的來說,目前對于科技創新,中國市場不缺資金,也不缺金融支持。現在金融參與科技創新和轉化的主要困擾,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科技創新的資源不足,現在市場上的現象是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好項目,導致有些項目估值在一級市場就已經過高了,市場的市盈率已經明顯超過了二級市場的平均值,這個時候投資者就有點顧慮了。另一方面是VC和PE的退出通道還不太順暢,這幾年A股市場每年的IPO的規模大概五六千億,海外的中概股也前途不明,根據估計現在在排隊等待的上市企業有700多家,加上在各地輔導期的企業,2000多家。
所以我們要力爭排除這兩種干擾,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設計更好的制度環境。
最近監管部門又批示了IPO前的一個股權轉讓市場,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主持人:謝謝李劍閣理事長,對于我們金融如何更好的來支撐科技創新的觀點。我們接下來這個問題也向沈主席提問。大家知道東亞、東南亞是我們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近幾年我們中國和東亞、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日益密切,貿易規模也持續快速增長。您認為東亞、東南亞地區應該如何進一步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穩定和繁榮?現在目前如果我們繼續加強這些方面,還有哪些短板?而且您對于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國家都有什么樣的建議?
沈聯濤:問的非常好,在過去30年來,中國大陸跟香港的投資者,一直還是從回報率,從市場的前景、動力都關注著中國內地這個市場,但實際上您說的,東亞、東南亞的地區有了一個大中國,有了一個日本,有了一個南朝鮮,東北亞洲實體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整個東南亞的起飛。所以你可以說是幾個小龍經濟、老虎經濟,都是在東南亞,做的還是蠻有活力的。
但是因為大家關注了國內的市場,可能沒有關注到東南亞國家聯盟,今年有6.6億人口市場,也是不小了。但是它的GDP已經到了3.1萬億美元,這3.1萬億是什么意思,已經大過德國,或者是日本單獨一個國家的GDP。潛力為什么特別大,就是印度尼西亞已經3億多人口,菲律賓1億人口,越南1億人口,每個國家的增長都超過5%每年的GDP增長。他的互聯網的用戶也是領先的。預測就在2030年,整個東盟已經會到了7億人口,GDP達到6.7萬億,如果是用一個國家來算,就次于中國、美國跟印度,前三位,東盟就是第四位。所以東盟是中國最好的貿易融資跟投資的伙伴。
你說有什么短板?這些方面,短板我自己覺得,貿易就是一個網絡,金融就是一個網絡,人脈也是個網絡。因為中國跟東南亞有很強的文化,從宋朝已經有跟南洋做了貿易,很多華僑,很多華裔,所以做生意是非常簡單的。但是東南亞資源多、人口比較年輕,投資方面缺乏。所以我認為中國有大量的融資,有一點點的錢跑下來,就幫我們開發東盟的國家。在這方面香港跟大灣區可以做很好的平臺。我認為這些平臺在現在的條件下,逐步逐步跟東盟的幾個資本市場,搭上網絡、債券、證券跟新的金融工具,會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帶來很好的前景。
主持人:謝謝沈主席,我們要利用好大灣區這個平臺,然后用貿易、金融、人文交流共同來推進發展。我們最后一個問題來問兩位專家,新冠疫情爆發已經有兩年時間,兩年多來人們的生活和疫情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您是如何看待疫情之后的世界經濟,而且這些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會產生哪些影響?我想這個問題也先請李劍閣理事長來回答。
李劍閣:首先應該肯定,中國的防疫策略和效果是十分成功的,兩年來的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憑借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快速的復工復產,中國2020年出口金額累計是2.6萬億美元,增長了3.6%。2021年也就是去年1-11月份數據,出口累計是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1%。2020年進出口是4.6萬億,增長了1.7%。而去年非常好,進出口是5.47萬億美元,增長了31.3%。2020年的貿易順差是5240億美元,順差增長了24%。2021年1-11月份,貿易順差是5817億美元,增長了近30%。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期間,中國對美貿易明顯有下滑,但是2020年中國對美出口逆勢增長了7.9%,2021年前11個月累計同比增長了28.3%,美國又重新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現在疫情在全球范圍里時起時浮,暫時還看不到盡頭,如果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估計我國的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還可以維持。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我們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世界一天不能擺脫疫情,中國也不能獨善其身,一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所以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疫情終究是會結束的,我們要預見到疫情結束以后,供應鏈可能發生的變化,提早做出應對的預案。
隨著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艱難復蘇,美聯儲的APEC態度和言論最近引發了發達經濟體紛紛掉頭轉向,全球央行盤來會在2020年迎來一個加息年,有人預計,美國明年會有四次加息。盡管進入新年還不過短短十來個交易日,但是已經有多國央行錄取采取了加息行動,這是2022年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所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
我贊成我過去討論的時候,建議中國進口發展養老金,大規模的長期機構,這個對未來應對市場波動是有好處的。這方面中國近幾年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根據統計,中國的公募基金規模達到了25萬億,私募基金的規模達到20萬億,加上全球社保基金和其他政府機構的資金,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差不多超過GDP50%的規模,也就是差不多占GDP50%,也差不多是股票市場總市值的50%。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進步,這也是這幾年市場波動比較小,市場韌性比較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中國的散戶規模可能還遠遠大于發展經濟的平均值,短期跟風操作、追風殺跌的現象還可能比較普遍,因此在中國建立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和積累更多的長期投資機會,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主持人:非常感謝李劍閣理事長,我們聽聽沈主席的建議。
沈聯濤:謝謝,李劍閣講的非常好,我很贊同他的看法,我個人講的,對于海外對于整個世界的形勢怎么看法,首先新冠疫情主要教訓,如果你不控制病毒,他將會控制你的經濟跟你的生活。中國在控制整個病毒跟經濟方面,我覺得做的非常好。但是你也看得到,海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感染、死亡跟經濟方面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這個嚴重的損失,去年還是比較樂觀,最近世界銀行的報告開始有點悲觀的看法,第一因為大家也完全看不清楚疫情這個時期過沒過,完全沒有過。
大家如果樂觀就希望今年會完全過去,但是有很多人也覺得不一定,因為在新興市場里面,尤其非發達國家,非洲、南美、南亞疫情的問題還是非常嚴重。所以他們真是受到重創,他們受到眾創,現在歐盟美國疫情還沒完全過,也要受到加息的壓力,所以大家開始看到這個走勢是往下走。
我們從兩次危機,亞洲危機跟2008年的危機,第一亞洲危機中國站穩了,中國一站穩,美聯儲一開龍頭,一放松,整個全亞洲就開始恢復了,恢復的很快。2008年中國的4萬億的事跡搞好了大量商品的恢復,很成功。
這次如果真的危機來了,哪個經濟可以推動全球經濟,這是一個大難題。美國現在可以用它的量化寬松政策,歐盟也開始用,只有一個工具。所以實際上我一直在強調,在二三十年來,誰改革的最快,誰改革的最徹底,誰成功,誰沒改誰倒霉。但是有一個量化寬松政策的美元優勢,暫時撐得住,但是撐多久是一個大難題。
從剛才李劍閣說的,我個人認為,從中國的經濟模式來看,實際上中國已經是一個大經濟體系,已經不可以跟美國斗比誰的債務增長的最快。最根本的就是把我們的債換股,因為在風險波動的情況下,最好的承受力就是低杠桿率、高資本金。所以中國的資本市場的改革,就關鍵于怎么用機構投資者來穩住零售投資者情緒的波動,因為零售投資者他的信息沒有這么快,他有點情緒化,要么看的太好,要么看的太悲觀。
所以如果有很好的理性的職業性的機構投資者,來穩住這個市場,會對中國的股市帶來長期的融資,給整個中小企業,連國企也可以比較良好的低杠桿率的長期融資,來投資在創新,在研發實體經濟的改革。
中國這么大的內地市場,這么好的出口,我認為這時候的綠化產品跟服務業的潛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個人是看好,但是對全體的經濟,我還是有點保留,有點悲觀。中國可不可以推動,就看誰可以站得起,謝謝。
主持人:非常感謝沈主席,也非常感謝剛才兩位專家對于未來疫情后,我們經濟的觀點。我們也非常期待疫情趕緊結束,期待生活能回歸常態。同時兩位專家說的,我們也期待中國能夠更快的培育機構投資者,能夠完善和過山市場結構,能夠讓直接融資,讓更多資本形成支持實體經濟,所以非常感謝今天的高端交流,也感謝兩位專家的精彩發言。謝謝大家,我們這一段就結束了。謝謝。
責任編輯:張玫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