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和穿透數據之間紛繁的關系,比較科學地看待和分析某一家銀行或整個銀行業,是我國金融市場研究的難題之一。作為“新財富”“水晶球”“金牛”“金麒麟”等最佳分析師獎項的獲得者,本書的作者王劍以其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從業經驗為支撐,直面這一難題,創造性地將十數年銀行業研究經驗的結晶,融入傳統的貨幣銀行學分析框架,形成一本既有宏觀理論基礎又有微觀實務解析的“應用手冊”。
在《王劍講銀行業》這本書中,作者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順序,將相對抽象的經濟學原理融入具體的金融實踐中,將對歷史的闡述、體制的剖析與鮮活的案例、簡明的測算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解析各個邏輯鏈條,并將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的上篇從貨幣和銀行的產生和演進出發,引出現代二級銀行體系,并說明據此建立的監管體系和政策傳導路徑;下篇從銀行業的業務框架出發,詳細介紹了對銀行業整體或單家銀行進行分析評價的具體方法,讓廣大讀者從根本上理解銀行業,并得窺評判銀行發展情況的主要門徑。
從宏觀視角看基本邏輯
為闡釋銀行業的基本邏輯,作者首先回顧歷史,從現代貨幣和中外銀行金融機構的演變過程中,抽象提煉出現代貨幣的本質和銀行演進史的一般規律。現代貨幣絕大多數是主權信用貨幣,本質是法定的記賬名目。而銀行的演進史,可歸納為:由基于貿易網絡的渠道、信譽支撐,從商業向匯兌業轉變,在此過程中得到貨幣沉淀形成存款,最后在充分了解客戶的基礎上衍生出放貸業務。
貨幣與銀行的演進歷史,也昭示了貨幣發行流轉和銀行體系建設的制度安排,既離不開政府的參與,也離不開市場的力量。在“兩只手”的角力中,現代銀行業形成了兩大不同體系。以我國為代表的國家銀行體系,具有超級穩定性,但是市場化的程度還有所不足;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銀行體系,金融服務滲透率高,但因市場行為的親周期性加劇了經濟周期波動。在不斷的探索中,各國銀行體系也在均衡中漸漸走向趨同,并且逐漸形成了通行于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級銀行制度。
為說明二級銀行制度,以及由財政、央行、銀行各方共同參與、相互協調和制衡的系統,作者采用簡化模型,以列明央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簡表的方式,模擬投放基礎貨幣、投放廣義貨幣等過程,形象地展現了央行對流動性的調節方式,以及財政收支對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的影響。同時,作者采用實測分析的方法,將銀行通過發放貸款、購買企業債券和非標資產等途徑派生廣義貨幣的過程一一展現出來。
在作者系統闡釋了貨幣發行和銀行運轉原理之后,銀行健康穩定經營的外部性自然凸顯于讀者面前。銀行既在微觀上為企業與個人客戶提供服務,更在宏觀上通過派生銀行貨幣為社會經濟活動注入流動性,持續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緩釋和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作用。
由于銀行對國民經濟和公共利益的影響巨大,銀行不得不受到更多約束。事實上,為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熨平經濟周期波動,我國建立了宏觀、微觀審慎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宏觀層面由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宏觀審慎監管,致力于實現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微觀層面由銀保監會、證監會負責具體監管措施落實。同時,還成立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旨在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不斷完善的監管體系,在為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施加“緊箍咒”的同時,也著力發揮“以管促治”作用,為銀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微觀視角談分析方法
在介紹完宏觀邏輯和監管體系之后,作者又拉近了鏡頭,介紹了如何從業務、財務、戰略三個主要方面對銀行業進行分析的方法,并且還以大量橫向、縱向對比的實例,對不同銀行及同一銀行在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了解剖分析。
比如,對銀行業務的分析有助于辨別其基礎。銀行業務由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和其他業務組成。在資產負債管理這一神經中樞的指揮調度下,各項業務為實現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三性平衡的經營目標共同貢獻力量。通行的做法是,總行司庫對所有資產與負債統收統支,從分支機構收購資金,又批發給分支機構去運營,這樣一方面可統籌做好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的缺口管理,另一方面可通過資金轉移定價等機制,完成資產與負債價格傳導,在既定資本約束下,實現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調整后收益最大化。
對銀行財務的分析有助于認識其現狀。基于財務數據,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家銀行進行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的全方位分析。作者在書中以詳實的案例,對如何運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三大會計報表進行銀行業分析,并作了清晰的示范。例如,通過資產負債表分析,可以觀察到不同銀行在資產負債配置上的差異,以及同一家銀行在不同時期配置的差異,及各項業務的增長貢獻率;通過對利潤表的分析,可掌握營業收入、業務及管理費用、資產減值損失情況。盈利是銀行股東最關心的經營成果,通過對ROE(凈資產收益率)的橫向、縱向比較,能夠評估每一單位股東權益創造利潤的能力。更進一步,通過將凈利潤分解,可對提升或拖累ROE水平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通過比較銀行杜邦分解結果,可以判斷所關注銀行與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亦可觀察到不同銀行的不同業務模式和特征,判斷出所關注銀行的優勢與劣勢。
對銀行戰略的分析有助于察覺其潛力。對具體業務情況和財務業績的分析,雖然可以看到銀行的經營成果,但不能說明數字背后的具體業務模式和戰略措施,也難以預測其未來。在過去行業高速增長的增量時代,銀行差異化經營并不緊迫,故而戰略愿景普遍比較宏大,戰術差別也不甚明顯。但由于外部環境、資源稟賦、專業優勢的不同,仍然在市場競爭中自然演化形成了一定差異化戰略,如客戶基礎扎實、體量龐大,但層級過多、靈活性不夠、產品創新不足的大行戰略;網點、客戶等方面資源稟賦較為薄弱,但具有體制優勢、人才優勢、創新優勢的股份行戰略;網點、客戶基礎好,人才、產品、管理等方面能力較為薄弱的城商行與農商行戰略等。其中,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民生銀行的民營企業業務均堪稱獨樹一幟。而今,隨著經濟、金融環境變化,銀行間競爭愈演愈烈,或許在黃金、白銀時代之后,戰略定位是否科學合理,將真正決定各家銀行的未來。
宏觀和微觀、過去和未來的交匯
從宏觀來看,如作者所述,過去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制造業、房地產和基建業,適合用銀行貸款的方式滿足融資需求,一定程度上助力形成了銀行業的黃金時代;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房地產、基建的蓬勃興盛,延續了銀行業的白銀時代。然而,如我們所見,在當下和未來,在科技驅動產業升級時期,市場對金融的需求結構將完全不同。新興產業大多是技術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企業,風險較高、現金流不穩定,又經常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顯然更適合以直接融資、股權融資為主的金融供給結構。
從微觀來看,在風險與收益正相關的金融市場中,欲讓銀行在保證存款安全的前提下,以相對較為有效的預期回報努力幫助企業獲取更多收益,必然面臨著風險和激勵的雙重難題。
當然,隨著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銀行業在迎來挑戰的同時,也因自身不容忽視的優勢享有發展的機遇。如作者所述,商業銀行有介入直接融資、深度參與資本市場的能力,也有可能由以存貸款為主的商業銀行轉型為提供多元金融服務的綜合銀行集團,因此并不必然面臨客戶“脫媒”,甚至可能化危為機,與其他非銀金融機構形成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良性共存關系。
在國家經濟結構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下,未來的金融實踐演繹路線,或許還不能精確預計,究竟哪種經營模式更有利于銀行的發展,并非即刻便能得到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貨幣銀行學仍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本書所傳授的經驗也仍然適用于不斷發展變化中的銀行業,令我們不僅可以拭目以待,還可以拭目以“算”,這便是本書的重要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于勝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