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黃大智
國內的乳制品市場相較于國外起步很晚,在1997年“利樂包裝”(目前市場中較為常見的硬紙板、鋁制等包裝技術)進入中國后,常溫奶才得以在全國推廣。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乳制品市場特別是其中的常溫奶發展極快,目前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市場,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無論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中,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中,乳制品都是一個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行業。
供求關系
目前在國內的乳制品市場中,液態奶銷售額收入占比超過60%,酸奶占比超過30%,余下不足5%的市場為其它細分子行業。從行業供求的角度看,液態奶和酸奶決定了行業的供求,其中液態奶又是主要的決定因素。
從整個市場規模上看,乳制品行業已經過了高速發展期,行業進入了競爭格局穩定、增速較慢的成熟期。
從供給端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企數量逐年縮減,行業的集中度在不斷提升。2014到2018年間,奶價低迷,大批奶牛散養戶及小型牧場虧損退出市場,造成奶牛存欄量開始大幅度下降,牛奶的產量也經過了幾年的下滑。這種情況從2018年開始有所好轉,牧場養殖開始朝著規模化、大型化方向發展,奶牛存欄量也止跌回升,牛奶產量開始緩慢增加。
在經歷了幾年的市場出清后,國內牛奶的供給處于緊平衡的狀態,進口原奶的數量不斷增加。疊加疫情后居民對于健康和免疫力提升的看重,需求的增加導致行業供給偏緊的狀態持續。
需求方面,近幾年市場規模增長緩慢,居民對于乳制品的消費總量增長較慢,但在不同品類、不同價格的結構上變化較為明顯。
例如,居民消費升級帶來對于低溫巴氏奶(鮮牛奶)的需求,特別是疫情后,生鮮乳需求上行明顯,其需求增長遠遠快于常溫奶(主要為純牛奶)。
同時,在奶粉方面,同樣內部分化,高端和超高端的奶粉產品增速遠超行業水平,典型企業如飛鶴,近三年收入年化復合增速超過40%。
市場競爭
以2008年乳制品行業“三聚氰胺事件”為標志,乳制品行業銷售額的增速開始了波動式的下降趨勢,特別是2015年之后,目前增速已經降低至個位數甚至零增長。
在強整頓和行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乳企數量從2008年的800多家降低至目前的500家左右,行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蒙牛和伊利依靠在常溫奶的擴張,取得行業領先的地位,市占率不斷提升,形成了“雙寡頭”的市場競爭格局。到2020年,二者在常溫奶的市占率合計超過60%,在整個乳制品市場中的市占率也將近50%。
而除了這些全國性的乳企之外,各地方依靠本地優勢也有較多的乳企,如完達山、輝山、小麗花、得益、古城、華山牧、天牧、科迪、李子園等眾多本地品牌。目前行業格局基本形成了“兩超多強”且比較成熟穩定的競爭局面。在以提升市占率為目標的前提下,蒙牛、伊利競爭較為激烈,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營銷費用都居高不下,在疫情發生之前的2019年,二者的營銷費用都超過了200億元,是影響其凈利潤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致力于發展成為全國大型乳企同樣如此,通過大量的營銷費用觸達C端消費者,仍然是其推廣的最重要的手段。
綜合來看,供給比較穩定,“雙寡頭”加上地方性的本地乳企的格局下,競爭性仍然較強。
A股上市乳企
A股中上市乳企數量較少,目前僅有18家,總市值為4000億左右。市值超過100億的企業僅有4家,其中伊利股份市值超過2500億,占整個如何乳制品行業總市值超過70%,呈現極度的不均衡狀態。
在主要的上市乳企中,除了妙可藍多外,伊利、光明及新乳業主要產品均為市場空間和份額最大的液態奶。
其中,光明乳業作為市占率“行業前三”的乳企,與蒙牛、伊利的差距十分明顯。目前其正通過外延式并購的方式進軍全國市場。在10月份剛剛收購了青海小西牛公司60%的股權,在奶源、產能、市場、產品等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補充,也是較有希望成為乳制品覆蓋全國的乳企。
新乳業與光明乳業類似,目前同樣處在向全國市場進軍的階段,近幾年大肆收購小型乳企,如寰美乳業、四川乳業、現代牧業、夏進乳業、茶飲品牌“一只酸奶牛”等。與其他乳企相比,新乳業有兩方面較為鮮明的特點,一是股東優勢,控股股東新希望集團是全國最大型的農牧集團之一,不管是渠道資源還是產業鏈的協同方面,都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二是目前主要進軍高增長的“低溫奶”領域,享受到了一定的行業發展紅利,同時還通過外延并購進入其他乳制品相關產業,如現制茶飲“一只酸奶牛”。
估值
長期以來,A股中乳企的數量和市值占比都不大,伊利也基本算是“一枝獨秀”。如果以“乳品指數(申萬)”來作為乳制品行業資本市場的輔助參考,伊利股份在指數中的權重占比一直超過70%,個別時期甚至會達到90%。因此伊利股份的估值基本決定了乳品指數的估值,伊利股份股價的漲跌也基本決定了乳制品指數的漲跌。
當前乳制品指數的PE-TTM約為32x,與伊利的27x的估值差距很小。以過去十年的維度看,指數的估值大概處于70%左右分位點,是一個較高的估值水平。
未來的增長空間
在需求端,2020年國內人均液態奶消費量約為24kg/人/年,而在飲食文化較為相似的韓國、日本則約為40kg/人/年,與之相比,國內未來人均液態奶消費量還有超過60%的提升空間,可以說是需求的前景十分廣闊。
對于乳企而言,未來的提升空間則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龍頭企業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不同國家市場結構差異較大,相對而言,地域空間越廣闊、地域環境差異越大,競爭格局越分散。國內“兩超多強”的競爭格局比較明顯,從歷史情況看,當行業成本進入上升周期時,龍頭企業可以依靠低成本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有利于提升龍頭乳企的市占率。
二是提價策略,長期來看,乳制品會受益于消費升級,提價邏輯順暢,隨著疫情后居民對于健康的更加重視,乳制品有望進入量價雙升的階段。
三是細分的子市場,如消費升級帶來對低溫巴氏奶的需求的明顯提升,對于生育重視帶來高端奶粉市場的增量等。
相關基金
雖然乳企數量少,但乳制品在消費賽道中配置的比例一直不低。在乳制品行情較好的2012-2014年,乳制品一直是消費指數中權重占比最高的行業,長期高于白酒且維持在20%以上的權重。即便近些年白酒及調味品迅速崛起,并逐漸在消費指數中占據主要地位,乳制品在消費指數中的占比也并沒有過多落后,維持在15%-20%的比重。所以,伊利也一直是眾多機構資金青睞有加的標的。
就乳制品在成分中占比較高的基金來看,也基本為消費、食品飲料類的基金。以2021Q3公布的數據看,乳制品成分股在基金中占比較高的基金有以下幾類:
雖然乳制品行業在這些基金中占有相對較高的比重,但從投資乳制品的角度看,不如更詳細分析其中的細分子行業,投資乳企個股的優勢要更強于行業。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遼寧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
責任編輯:陳嘉輝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