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北財經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院、中國國際商會、新浪財經聯合主辦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東北亞經濟論壇9月17日成功舉辦。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王輝軍參會并講話。
王輝軍提到,全國碳市場,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11-2017年的試點階段:2011年國家發改委宣布在7個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6年在四川和福建啟動了區域碳市場,一共是7+2家,2017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階段是2017年至今的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階段: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設進程大大加快。
全文實錄如下:
雙碳背景下碳金融助力東北區域綠色發展
王輝軍
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經理
一、“雙碳”目標下的政策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自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國家“雙碳”目標以來,又進一步提出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即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工作之一。中央財經委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國家相關行動充分表明“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十四五”至更長時間內的重要政策導向。
今年5月26日,國家成立了組織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提出要發揮好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引領作用,中央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帶頭壓減落后產能、推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對于國有企業眾多的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機會。
國家發改委正在研制2030年前碳達峰具體行動方案,合理確定主要領域、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在碳達峰行動方案下,編制出臺煤炭、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建筑、交通、民生、農業、農村新興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實施方案,形成各領域、各行業、各地方、各層次的政策措施,以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有機銜接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也提到,我國正制定“1+N”政策體系,以實現“減污”與“降碳”協同為目標。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人民銀行和工信部等多部委相繼出臺文件,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作出重要部署。
2020年12月9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指出將以碳中和目標作為約束條件,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12月25日,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第四季度例會上,首次提及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2021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會議提出10項重點工作,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位列貨幣政策、信貸政策之后的第三位,包括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做好設計和規劃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能力,推動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逐步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明確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勵約束體系,完善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持續推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人民銀行連續表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可以看出“雙碳”目標下的政策舉措已從約束性條件上升為引領目標之一,并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今年國家發改委在浙江麗水召開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貫徹落實視頻會議,指出要構建行之有效的價值核算辦法,有效解決“度量難”的問題;要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解決“交易難”的問題;要推動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雙向發力,讓各方真正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效解決“變現難”的問題;要積極探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堅強資金保障,有效解決“抵押難”的問題。
2020年的10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從六個方面,即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的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與外資進入氣候投融資領域,引導和支持氣候投融資地方實踐,深化氣候投融資的國際合作以及強化組織實施,對氣候投融資也做出了頂層設計。同時,鼓勵企業和機構在活動中充分考量未來市場碳價格的影響。通過《指導意見》為后期以碳市場作為氣候投融資指明了發展方向。
中國銀行近期發布的《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我國綠色金融業務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左右。綠色金融的規模和市場潛力不可小覷,預計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或將在2060年增長100萬億元人民幣。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約1.8萬億美元,綠色債券存量1250億美元,規模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市場主體已發行40多只碳中和債,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2020年11月8日發布的《零碳中國?綠色投資藍皮書》識別了再生資源利用、能效、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數字化七大最具潛力的零碳投資領域,預計基礎設施投資70萬億元。2021年4月15日,易綱行長也指出,預計2030年前,中國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060年,需每年投入3.9萬億元,要實現這些投入,單靠政府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的參與。
我國將在下一階段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深刻變革,在以下五個方面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加強目標引領力度。目標愿景已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十四五”和“十五五”要進一步強化碳強度下降目標。
第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傳統產業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要打造增長新引擎。
第三,能源體系全面轉型。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要徹底改變,風能、太陽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到2030年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25%左右,未來10年內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量將超過10億千瓦。
第四,創新技術驅動低碳發展。能源、工業、交通等領域的長期深度脫碳需要突破性技術支撐,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等新發展浪潮進一步加速低碳發展步伐。
第五,引導資金涌入低碳領域。2020-2050年,需要100萬億元以上投資來支撐能源體系轉型,工業、建筑、交通等能源終端需求部門改造投資需求也將超過30萬億元。
二、碳市場與碳金融
全國碳市場,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11-2017年的試點階段:2011年國家發改委宣布在7個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6年在四川和福建啟動了區域碳市場,一共是7+2家,2017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階段是2017年至今的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階段: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設進程大大加快。今年7月16日,韓正副總理在北京主會場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市場的線上交易,首批僅納入中國發電行業企業。目前,碳市場主要交易產品包括兩個:一是配額市場,即強制減排市場,是指政府依據一定的配額分配方法,向所有參與碳交易的控排企業分配一定量的碳配額,由于不同企業的實際排放量可能低于或高于所分配的配額量,因此配額不足的企業需要向配額富余的企業購買碳配額用于碳排放履約。例如一個企業被分配了1萬噸二氧化碳配額,如果年底使用了1.1萬噸,那么就要到市場上買一千噸,如果使用了9000噸的配額,多出的1000噸就可以拿到市場交易,或者留到下一個年度使用;另一個是CCER市場,即中國溫室氣體核證自愿減排量,是一個碳信用產品,如風電項目、光伏項目、林業碳匯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配額市場的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碳信用市場的CCER,按照1:1的關系進行履約。例如A企業有一萬噸的配額,可以買5%,就是500噸的碳信用市場CCER去履約。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八個試點碳市場(不含四川)配額現貨累計成交4.45億噸,成交額104.31億,市場規模并不大。廣東、湖北因市場體量大,累計成交量最高,配額相對較多。北京和深圳沒有大型控排企業,配額相對較少,但北京和深圳以服務業為主,市場結構對碳市場的價格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因此價格要比其他試點地區相對較高。
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的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最初僅覆蓋發電行業,隨著市場成熟完善,中國碳市場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最終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八個行業。目前共有2162家,其中東北三省加上內蒙約為380家,占2162家的17.2%,這也說明了東北的履約企業相對較多。
預計2020年之后,全國碳市場的配額將達到33-40億噸,覆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左右。根據現有CCER交易規模測算,截至2020年底,全國9家已備案交易機構CCER累計成交量約2.7億噸。全國碳市場正式交易履約后,每年用于抵消的CCER交易量約為1.5-2.5億噸,預計到“十四五”末CCER年度交易規模約為13-20億元。
目前地方碳交易試點和全國市場的關系為,發電行業2.6萬噸排放以上的全部進入全國交易市場,2.6萬噸以下的其他行業的地方試點仍然存在,全國碳市場啟動以后,地方碳交易試點與全國市場并存。
在碳金融方面,《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完善環境權益市場,豐富融資工具,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該意見反映了碳金融的微觀功能包括成本收益轉換、價格發現和風險轉移,宏觀功能包括整體減排成本、技術資金轉移、完善金融體系。
基于碳市場的碳金融是碳交易體系與金融結合的產物。根據目前的實踐經驗,碳金融主要包括三大類:碳市場交易、碳資產融資和碳金融衍生服務。碳金融的兩個基本標的是碳配額和碳減排量信用,這兩個標的與傳統各種金融工具相結合產生了碳金融的各種創新。碳配額和碳減排量由于可交易和可變現,因此可以作為一種資產在信貸市場和債券市場上進行融資。碳資產融資模式包括配額質押、碳減排量質押、碳債券(基于減排量)等,組合交易模式主要為現貨交易+遠期回購交易。
三、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分析
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一共分為五個層次,每個區域、行業的發展,基本上都要遵循這樣一個基本規律。第一,行業碳核算標準、綠色評價體系制定,開展碳排放核算及清單編制。第二,挖掘減排潛力,提出區域、行業、企業碳達峰目標及碳中和路線圖。第三,識別綠色減排舉措,開展綠色績效評估及量化。第四,借助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發展機遇,開發碳資產項目,實現碳收益。第五,將碳資產與綠色金融結合,設計綠色金融一些相關的產品,助力綠色發展。
北京綠色交易所在7月22日國家綠色金融行業標準里主要承擔了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的標準制定和開發。碳金融在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碳市場的碳價格發現功能,引導區域綠色產業發展,驅動企業選擇清潔能源,開展節能降耗行為;另一方面,是區域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通過開展綠色評價、綠色量化,將綠色減排效益開發成碳資產、綠色資產進入碳市場,通過各類碳金融創新手段開展綠色創新,為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提供績效評價,讓資金流向綠色項目、綠色產業。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未來金融機構發力綠色資產,需在‘減污’‘降碳’‘增綠’和‘防災’四個方面尋求機會。全國碳市場啟動以后,允許企業有5%的抵銷比例在農業、造林、碳捕集、能源工業、能源配送、能源需求、制造業等方面。綠色資產項目來源將重點關注新能源、碳匯和甲烷回收利用,金融機構都應圍繞這些行業和企業進行投資,作出具體的量化安排。
“十四五”是重要的“關鍵期”、“窗口期”,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并逐步降低碳強度,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地方政府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統一認識,用碳中和的理念引領工作部署,制定中長期綠色發展及碳減排規劃;二是了解國家及行業激勵或約束政策,為區域發展明確導向,預判能源結構和供需狀況,建立碳資產管理制度;三是通過技術創新,給出區域碳達峰路線圖,提高綠色管理能力,驅動盡早碳中和;四是通過產業布局,目標導向,通過碳達峰、碳中和指標倒逼區域綠色發展。
歸結起來就是,理念引領達峰,政策引導達峰,技術驅動達峰,布局利于達峰!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