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億銀行理財面臨"大洗牌":大行忙整改 小行轉代銷

30萬億銀行理財面臨"大洗牌":大行忙整改 小行轉代銷
2021年09月09日 00:15 第一財經

  原標題:30萬億銀行理財面臨“大洗牌”: 大行忙整改,小行轉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整改壓力陡增,中小行或逐步退出理財大軍東方IC圖銀行理財產品整改壓力陡增,中小行或逐步退出理財大軍東方IC圖

  [ 未來,近30萬億元市場規模的銀行理財行業將出現“大洗牌”。 ]

  [ 近日,一則市場傳言稱,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存量規模鎖定,逐步消化。盡管尚無官宣或通知,但根據記者的采訪,這一趨勢可能已經確立,而且資產管理向來是高成本、高門檻的業務,這和早年理財產品“資金池”運作模式下的成本、技術、人員要求天差地別,因而中小銀行可能無力應對,不少銀行早就做起了轉型的打算。 ]

  幾周前剛傳出攤余成本法將被禁止的消息,銀行理財產品整改壓力陡增,日前就又傳出了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中小行或逐步退出理財大軍。

  上述消息實則都暗合了資管新規的精神,第一財經從多個信源處也證實了最新傳聞。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原本部分中小行就缺乏獨立設立理財公司的能力(包括主動管理人才、系統搭建等),“資產管理”的投入原本就是巨大的,因而不少中小行早就有退出的打算,轉戰代銷,即“財富管理”。未來,近30萬億元市場規模的銀行理財行業將出現“大洗牌”。

  中小行或淡出,轉為代銷渠道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非保本理財達到500億元門檻且理財子公司沒有獲批籌建的銀行還有15家,按非保本理財規模從高到低依次為北京銀行(3317.70億元)、浙商銀行(2425.59億元)、上海農商行(1361.08億元)、天津銀行(980.68億元)、貴陽銀行(839.86億元)、廣州農商行(757.87億元)、中原銀行(741.95億元)、蘇州銀行(666.01億元)、齊魯銀行(642.29億元)、漢口銀行(599.75億元)、成都銀行(577.23億元)、長沙銀行(548.53億元)、盛京銀行(532.21億元)、哈爾濱銀行(529.60億元)、廣州銀行(515.14億元)、重慶銀行(513.02億元)。

  近日,一則市場傳言稱,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存量規模鎖定,逐步消化。盡管尚無官宣或通知,但根據記者的采訪,這一趨勢可能已經確立,而且資產管理向來是高成本、高門檻的業務,這和早年理財產品“資金池”運作模式下的成本、技術、人員要求天差地別,因而中小銀行可能無力應對,不少銀行早就做起了轉型的打算。

  “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團隊和科技建設。但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亟待加大投入。”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

  這種投入自然不是所有銀行都能承受的。“中小銀行未來很可能就是做其他理財子產品的代銷渠道,財富管理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某股份行理財子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去年相關監管要求就限制了互聯網平臺這一代銷渠道,這一方面對理財子的渠道布局提出了挑戰,但另一方面意味著存款類金融機構將成為唯一合規的代銷渠道。

  大行忙轉型,產品期限結構巨變

  順利開業并存活的大行理財子也并非沒有煩惱。2021年年末將是資管新規延期一年后的最后時限, 理財整改、回表安排、未來業務計劃等都是當務之急。

  此前,交行同業業務總監、交銀理財董事長涂宏在半年報業績會上對記者表示,正積極推進理財業務存量整改,對有政策制度障礙或期限過長而確實難在過渡期內完成處置的存量理財資產,將綜合考慮資產的品種、期限、價格、投資模式等,利用自然到期、合規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回表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置。

  “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制定存量理財資產回表的方案,上半年暫未實施。從初步方案看,回表資產對全行資本占用、貸款撥備等指標影響均不會太大。”涂宏表示。

  9月7日,銀保監會再次向市場披露了理財業務的整改和轉型進展:截至7月末,全部理財存量整改任務已完成近七成,預計今年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完成整改。截至7月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已超過80%;同業理財較峰值縮減96%;保本理財、不合規短期產品規模均較資管新規發布時下降超過98%。目前,已有29家理財公司(含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1家獲批開業。

  除此之外,理財子還將面臨一輪“凈值化”沖擊波。此前有消息稱,監管對六家國有大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做出指導,大行理財產品9月1日后所配資產不得采用成本法估值(未上市股權除外);已適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存量資產,應于10月底前完成整改。根據第一財經對多家理財子公司渠道、投資經理的采訪,“凈值化”沖擊波的確將近,這一消息也導致銀行永續債收益率在8月25日直接跳升了10~20BP(基點)。

  “未來可能3個月以下定開產品的發行量會下降,或是收益大幅下降以和期限進行匹配,或是產品期限將拉長(封閉期1~3年)。”某大行理財子的投資經理對第一財經表示。此前,3個月以下的定開類理財產品往往是理財客需求最大的部分,也是銀行的“沖規模利器”,這類產品的收益率普遍可以做到3.4%上下,遠超同類貨基或債基,原因在于這些產品一大部分是成本法估值的專戶,配置非公開債券等資產,這樣一來產品凈值毫無波動,也提升了短期產品的客戶體驗和收益。

  “但問題在于,這些定開產品仍是期限錯配,攤余成本法也還是走老路,并不是‘真凈值’,而且加大了理財子之間的‘內卷’(沖規模壓力),因此越早監管越好。”上述人士表示。

  外界認為,若監管全面禁止成本法估值,短期限產品將大幅縮量或收益率大幅下降,理財子若失去這一部分的優勢,預計整體資產管理規模也難免會縮量,這部分資金可能會回流銀行表內,也可能流向公募、私募基金。

  合資理財公司拼主動管理

  本土理財子繼承了早前母行的大量存量理財資產,其中包括很難進行凈值化轉型的非標資產、PPP、永續債等,因此當前仍面臨較大的整改過渡壓力。同時,由于薪酬體系的限制,投資經理多以母行早前的資金池管理人員為主,盡管新招的研究員和投資經理亦不少,但要通過社會招聘挖到公募明星基金經理較為少見。此外,當前理財子產品的整體權益投資占比約在5%~10%,其中很大一部分還委外給了公募基金等機構來管理。

  相比之下,輕裝上陣的外資機構似乎目前步伐更輕快,而且借助中資銀行合資方的渠道優勢,其也將獲得打開本土市場大門的鑰匙。不過,對外資機構而言,主動管理能力的競爭越發白熱化。

  歐洲最大資管公司東方匯理資管(Amundi)和中銀理財合資的首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匯華理財有限公司于去年9月開業。除了理財公司標配的“固收+”和多資產產品(不含非標資產),匯華理財很早就發行了PR4級(風險級別)股票產品,這是銀行系理財公司很少有的嘗試,畢竟理財客戶風險偏好較低。同時,投資經理也都是來自公募基金“老兵”。相比之下,中資理財子的產品更多以現金管理類、“固收+”等PR2、PR3風險等級的品種為主。

  今年6月宣布開業的貝萊德建信理財近期也發行了首款產品。令人驚訝的是,首款產品就是風險級別高達PR5的量化股票產品,起投門檻也達10萬元。而目前多數理財子產品的起投門檻下調至1000元甚至1元。貝萊德建信理財顯然瞄準了相對高凈值人群。

  據記者了解,上述兩家外資目前表現都超出預期。開業一年來,在中國銀行的渠道優勢下,匯華理財的管理規模已逼近500億元,首款股票產品的回報近30%;貝萊德首款產品發售不足一周,建行私行渠道的銷售已達15億元。

  未來,預計還有更多外資入局,主動管理能力強的機構也將脫穎而出。2月22日,銀保監會批準同意籌建施羅德交銀理財,預計第三家合資理財機構將于年內開業。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潘翹楚

銀行 理財產品 理財業務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9-14 凱盛新材 301069 --
  • 09-14 大地海洋 301068 --
  • 09-09 力量鉆石 301071 20.62
  • 09-09 開勒股份 301070 27.55
  • 09-09 萬事利 301066 5.24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