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化觀察(93)| 科技創新推動金融數字化服務轉型發展
來源:銀行家雜志
文/王碩 莫斯琪
當前科技賦能金融的幾個新變化
金融科技服務金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數字新基建、產融結合、碳中和等新經濟范式的創新發展,都對金融服務提出新的訴求,也是金融科技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規模已在2019年擴張至35.8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36.2%。2021年上半年,多個發達地區紛紛將數字化轉型升級列為政府工作重點,浙江在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就召開全省首個數字化改革大會;廣東也于4月下旬出臺《數字政府改革建設2021年工作要點》。在政策的引導下,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升級已成為新趨勢,而金融科技也應順時應勢,更好地助力金融服務數字化升級與發展。
事實上,從Bank1.0到4.0,金融業務逐步被新技術變革升級、迭代與重構。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業正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投入占比逐年提升,科技人員規模不斷壯大。同時,為拓展業務需要,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賦能內部業務的基礎上,逐步開展對外科技賦能,建立數字化生態。由此可見,科技已經成為推動金融業轉型發展的必選項和首選項。金融頭部企業均將科技定位為核心戰略,加大投入,以科技變革思路,撬動業務流程優化、管理模式轉型和服務效率提升,期望行在當下、贏在未來。
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也進一步推動了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發展。疫情沖擊下,科技力量對保障金融在疫情期間的業務支撐、正常營業、正常辦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凸顯與加強。短期內,疫情更加催生了各企業對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遠程辦公、工作協同、業務管控工具的龐大需求,激增了消費者金融服務線上化、場景化的需求。從長遠看, 疫情過后,各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將更加迫切,金融行業將迎來新的數字化發展契機,并呈現以下幾個新變化。
底層技術乘數效應顯現,加速帶動上層業務融合創新。從實踐來看,過去銀行關注推動單一技術和細分業務的融合, 比如大數據技術和風控的有機融合。而隨著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不斷迭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底層技術的相互融合更加明顯,“ABCDI”逐漸轉化為“A×B×C×D×I”,底層技術創新已超越各項技術單點突破的效能,呈現乘數效應。例如,一些金融機構開始基于區塊鏈、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融合,開展智慧供應鏈金融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底層技術的融合加快,上游金融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寬,客戶營銷、風險管理、產品定價、運營模式等業務場景將發生重大變革,金融科技產業鏈將不斷豐富、運轉更加順暢。
新技術推動實體經濟加速數字化轉型,促進產業金融服務快速變革。伴隨數字新基建的快速發展,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升級,引導產業互聯網轉型發展,成為繼消費互聯網升級后的又一新趨勢。在制造業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 開啟了全新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數字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新業態的產生,并客觀加速了產業鏈全面數字化發展;在零售領域, 網上購物已經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商業模式,隨著技術進步,線上線下聯動,無人超市、自助購物場景已成為網上購物不可或缺的有力補充。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國產業互聯網市場規模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增長,2019年,我國產業互聯網整體交易規模達到48萬億元,僅2020年上半年就已達到25.3萬億元,預計2020年全年將達到54萬億元2020年全年數據還未發布,2021 年將達到60萬億元(見圖1)。前幾年,銀行零售業務數字化轉型服務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近期,部分領先銀行圍繞產業客戶數字化轉型趨勢,探索打造基于“金融+科技+產業”的產業互聯網金融平臺,用數字技術融入客戶產業生態,并帶動支付結算、存款理財、貸款等業務的綜合服務和客戶半徑的多層級延展,這將成為科技賦能產業金融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全面進入云時代,開始探索以“云+端+生態場景”的業務新模式。因歷史原因,國內銀行圍繞國外核心基礎的軟硬件,構建起了集中式IT架構。同時,傳統銀行“豎井式”開發模式,造成大量單系統、緊耦合,不僅運維復雜、業務響應遲緩,而且資源利用率低下,投入居高不下。早在2016年,銀監會下發的《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銀行IT架構向云計算遷移,開放的分布式架構成為信息系統發展的方向。《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 年)》更是明確將科技賦能、安全可控作為基本原則。目前,國內銀行正處于從第三代集中式向第四代上云分布式架構演進的關鍵時期,部分銀行特別是互聯網銀行已經進行了很多探索,一批銀行外圍系統甚至核心系統也開始逐漸突破。預計未來幾年,無論大行、還是中小行,都會積極探索采用云技術構建,其分布式系統架構和核心業務系統加強應用架構解耦,把各種功能組件進行微服務化改造,以便更好地利用云基礎設施的彈性,以適應快速迭代、交易量高峰值等要求,提升服務效率,改善客戶體驗。同時,光大集團等金融機構,也在加快搭建“行業云+金融云” 的連接生態,通過“行業云+金融云”模式,形成生態連接,相互協同、相互賦能。比如零售、醫藥、旅游等不同行業,探索形成各類SaaS化服務,金融服務也聚合成為即插即用的一個服務模塊,敏捷嵌入平臺生態。最終,金融機構將與不同行業的客戶互為平臺,互為流量,價值共享。
當前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業務的精細化運作和集約化發展,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捷性,推動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但也存在諸多挑戰。
業務和技術融合存在割裂現象,價值未能完全體現。金融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必須與業務深度融合才能體現應有價值,也才能促進全面的數字化轉型。然而,從實踐看,與管理流程中的金融科技融合相比,很多核心業務和創新業務與技術的融合度還不夠深入,線上線下一體化程度還不完善,各個業務條線之間的渠道、數據和產品整合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眾多銀行在業務流程和產品創新方面的應用融合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缺乏以客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數字化平臺的探索建設仍需優化。傳統IT系統通過內部網絡和信息化技術實現自身業務流程電子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風險,核心系統的重點在于符合自身流程前提下的安全和穩定,以上系統開發多是站在內部視角。然而,數字化改革的重點是以客戶為核心,需要快速響應和靈活拓展能力,以定制化、場景化動態適配客戶金融需求, 這對于銀行的流程適配、業務并發和信息安全都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銀行總行系統與分行特色客戶平臺個性化適配上的矛盾更加突出,傳統IT系統與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系統銜接與整合都需要一定時日。
金融業務數據分割不統一,治理成本高。金融機構搭建了眾多系統,但由于歷史原因,普遍存在系統標準不統一、數據共享能力差、互聯互通難以實現等問題,部分金融數據庫的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結構化特征,各項業務和項目運行是單獨的數據集, 使得數據的整合、處理和分析存在較大困難,而信息孤島的存在使得系統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削弱了其在數據賦能和優化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全面數據賦能任重道遠。
國內金融科技的軟硬件設施起步較晚,運用成熟度需要評估。銀行等往往使用的不是最領先的技術,而是最穩定的技術, 而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以及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問題,新技術應用速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金融科技在行業內的應用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金融科技人才匱乏,開放合作深度廣度不足,銀行的戰略文化、制度流程和組織體系與技術創新不適配等問題,也需要認真思考。
科技賦能金融服務轉型升級的幾點建議
金融科技實質是以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為代表的,希望破解傳統金融服務的兩大痛點——“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促進消費提升和產業升級。面對新的發展趨勢,應該做好以下幾點探索: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明確符合金融機構自身定位和形成特色的金融科技發展戰略,設計階段性的發展目標,實現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執行的整體突破。二是應做好技術預研,持續加大針對薄弱環節和研發重點集中投入,并做好綜合技術運用。三是要積極吸納優秀人才,推動人才體系建設與組織再造相結合,構建鼓勵創新和支持創新的組織文化。四是在數據創新層面,要打破數據孤島現象,做好數據治理,并構建數字化經營能力,從基礎性、長期性和整體性的視角建設數據資產管理體系。五是要加快業務上云步伐,推動業務解耦和模塊化、組件化建設,特別是要圍繞產業客戶特點,“以客戶為中心”優化業務流程和制度體系,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場景—開放”一體化的未來銀行。六是加快業務和科技深度融合, 強化應用落地。要結合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實現精準賦能和深度融合,從渠道、營銷、風控、產品、運營等層面進行整體化改造,將科技賦能融入到前臺中臺后臺,真正賦能業務發展。
光大科技賦能金融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光大集團由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發起設立,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擁有金融全牌照和環保、旅游、健康、高科技等特色實業,具有綜合金融、產融合作、香港與內地特色優勢的國有大型綜合金融控股集團。光大科技作為光大集團全資子公司, 在服務“建設成為以財富管理和民生服務為特色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金控集團”的光大整體戰略目標指引下,助力集團實施“敏捷+科技+生態”戰略轉型。
做好頂層戰略規劃,全盤謀劃科技創新賦能集團發展。2021 年,光大科技制定了“2+3”滾動戰略:第一步,支持數字光大建設,實現從線下到線上各業態的互聯互通,同時把數據治理好、把客戶服務好;第二步,在建設好數字光大的基礎上,通過AI、大數據等技術賦能業務智能化發展,構建智慧光大體系。按照光大集團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將在2022年全面建成數字光大體系,在2025年建成智慧光大。
注重技術與業務和管理深度融合,賦能創新發展。光大科技作為光大集團科技創新的基礎平臺,以金融科技為先導,聚焦管理提升與業務發展。先后完成了以數字光大“6+2+2”項目為核心的集團信息化建設,打造“金融云+實業云”體系,構建光大移動辦公生態,建立集團戰略“管控+”視圖,助力集團數字化辦公平臺、全面風險管理、資金管理、審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駕駛艙等系統的建設,財務報銷、會計核算、辦公平臺等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自主研發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等,為疫情期間復工復產提供大力支持。同時,積極運用新技術,支持賦能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如通過手機銀行、互聯網信貸、新一代財富管理、智能風控等百余個重點項目和產品,助力合作伙伴業務升級轉型。
發揮產融結合優勢,助力實體產業升級與發展。光大科技發揮光大集團產融生態優勢資源,在“金融+科技+產業”領域積極探索生態協同業務模式,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產融E鏈解決方案。以產業鏈核心企業為中心,抽取業務場景,建立扁平化的交易關系,將產品與業務場景融合,為制造業、運輸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展開數字化服務,在助力上下游企業改善現金流、優化融資渠道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核心企業對于產業鏈的數字化管理能力,目前已在大宗商品、文化教育等行業應用落地。同時,將金融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根據訂單行為作出延展,如根據旅游出行訂單推薦相關保險,實現智慧出行;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模式,通過智能家居、智能檔案管理、費用管理等系統的結合,解決看病和養老割裂的狀況,實現醫養結合智慧化,打造集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和金融于一體的康養綜合服務。
科技賦能六大E-SBU建設,打造數字化協同生態。光大科技通過數據港、E-SBU協同平臺和云生活App建設,成功助力以財富、投行、投資為主的“大財富”生態圈和以環保、旅游、健康為主的“大民生”生態圈協同發展。同時,有效利用平臺化手段和數字化要素,加速推動“交叉銷售”“客戶遷徙”“協同產品創新”;充分發揮科技賦能生態圈建設的重要作用,首次使全集團客戶、產品得到全景整合,為協同場景孵化、用戶遷徙提供了開放式場景平臺,實現“一個光大、一個客戶、綜合產品、開放入口”,助力綜合服務能力提升,有效服務于光大集團E-SBU生態圈整體數字化戰略發展。
作為集團數據承接主體,積極推進數據治理。在堅持符合監管的底線下,光大科技注重用創新的辦法解決監管障礙,使數據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堅持并強化“總部+子公司”聯合的數據共享治理組織機制,搭建集團級數據管理協調組織,有效應對集團多業態、多級法人管理結構對數據共享治理帶來的挑戰。通過建立集團數字化協同實驗室,持續推動集團數據港建設,常態化推進集團數據共享法律合規項目,并結合金控集團特色場景積極探索實踐,實現數據驅動下集團風險防范、協同營銷、智能審計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