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于今日在北京舉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郭田勇表示,未來銀行業發展要順應當前科技創新以及現在國內雙循環,特別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配合,要順應這種大的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我們在國內的居民的消費支付,包括為國內的居民和企業服務,在這些領域,商業銀行必須把這一塊工作真正做好。國內循環為主體,首先的一個其中之意,未來繼續降低金融業的服務成本。經濟是循環的,如果要能夠循環起來,能夠越循環越好,循環中的成本降低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形成一個摩擦力非常大,那可能越循環就越慢,就會形成這個情況。降低成本,形成更優質的服務,未來主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來打造智慧銀行,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今天非常高興再次參加我們新浪財經主辦的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當然由于各種原因,今天這個論壇我就通過線上的方式,就中國銀行業的未來發展問題,跟大家做一點交流和分享。
我們看到這些年中國銀行業整體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現在整個銀行業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300多萬億,確實在國際上中國的銀行業規模,按照各個國家經濟體來看,我們的銀行業是最大的。當然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包括一些不足之處,特別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整個銀行業的經營也面臨很大的壓力,包括我們在資產質量方面,也包括我們銀行業要讓利于實體經濟上,今年大家也知道,中共中央也做出了一種規定,我們銀行業要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包括銀行很多貸款支持抗疫的需要。我們一方面要降價,同時很多貸款又要去延期,而且要平息,我們做了這樣一些舉措。
從今年來看,銀行業的承壓的確在不斷增大。從上半年各家銀行發布的業績來看,整體各大商業銀行的凈利潤都呈現10%左右甚至10%幾的負增長,我們現在大概面臨這種格局。
但是從未來發展來看,我們首先還是對中國銀行業未來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景,我本人是很充滿信心的。這里邊我們不妨簡單辯證分析一下,比如說現在從高層來看,一直講中國未來要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這一點我也是贊成的,因為我們現在從經濟增長來看,確實我們缺乏長期的耐心的一些資本,這一塊通過資本市場方式來培育會更有優勢。但是雖然我們一方面未來要發展直接融資資本市場,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銀行業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仍然可能是社會融資的主渠道。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中國目前的儲蓄率還是比較高的,雖然較前些年降低了,現在總體上還是能達到40%、50%的水平。我們形成這一塊儲蓄,勢必要通過間接融資的方式來對這個儲蓄進行消化。另外一方面來看,中國的投資者,應該說跟儲蓄率高也有關系,但又不完全是同一回事。我剛才講的儲蓄率高,可能是跟我們的體制,跟醫療、養老需要有一些預防性的準備是有關的。
第二方面,從中國的投資者來看,其實風險規避型的投資者占比還是非常高的。我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兩年一個重大的事件,出臺資管新規,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再次延了,大概要到明年。現在比如說各家銀行、各家資管機構都在為這個新規做準備,比如以前銀行保本型的一些理財產品,按照資管新規規定,都要逐步停發,未來都要變成凈值化管理。但是據我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的調研,我們跟銀行的客戶、儲戶交流,我們感覺目前從中國的個人投資者來講,他其實對這種凈值型的或者說由個人來承擔的這種產品,接受程度普遍不算太高。未來我想我們在資管新規推出以后,由于各種資管產品全都要變成凈值化管理,所謂按照資本市場的產品來管理,我們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本來在資管領域內的一些投資者,這一塊的資金會大幅度地重新回流到銀行,形成銀行的儲蓄存款,我們感覺未來這個可能性也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未來銀行業從發展來看,我們的“武器”、“彈藥”應該還是比較充沛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商業化的發展之路,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關于未來銀行業發展的問題,有幾個方面還是非常重要的。
1.要順應當前科技創新以及現在國內雙循環,特別我們叫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配合,要順應這種大的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我們在國內的居民的消費支付,包括為國內的居民和企業服務,在這些領域,商業銀行必須把這一塊工作真正做好。國內循環為主體,首先的一個其中之意,未來繼續降低金融業的服務成本。經濟是循環的,如果要能夠循環起來,能夠越循環越好,循環中的成本降低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形成一個摩擦力非常大,那可能越循環就越慢,就會形成這個情況。降低成本,形成更優質的服務,未來主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來打造智慧銀行,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前幾年金融科技發展以后,還進入到金融領域,我們也形成了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現在又叫數字金融,有各種說法。這些說法本質可能都是一樣的,數字科技技術跟金融業務不斷融合。從過去幾年看,金融發展一直處在過程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整體的經營能力,由于越來越多地運用科技,應該說(經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這種提升跟目前大的形勢需要相比,這種提升還是不夠的,或者說未來還是要繼續去提升的。我們看到過去幾年銀行業的數字化方面的改造,更多是呈現在數字化或者是互聯網化,用互聯網來替代以前一部分傳統業務,比如說我不用到銀行去排隊了,(用)手機轉個賬,能夠直接進行一些支付,可能本來需要線下的活動,我們拿到了線上。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們真正來運用金融科技技術做一些深層次的金融業務方面,比如說我們怎么樣能夠通過這些大數據的手段去發現一些潛在客戶,來去進行風險定價,來去進行精準營銷,在這方面其實我們商業銀行做的還是遠遠不夠的。
下一步在金融科技運用方面,我們要在這方面下大力氣來深入。應該說國有大行相對來說有優勢,因為它的規模大、網點多,它的輸出就這樣了。而且它在科技運用上還呈現一種規模經濟的特征,我開發這些系統之后,相應地來講我服務的客戶大,投入是比較經濟的。但是中小銀行可能有一個相反的情況,因為畢竟可能只在一個省或者在一個市范圍經營,如果投入很大,金融科技大規模地運用,可能規模不經濟。所以,很多中小銀行的領導可能會感覺力不從心的狀況。
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國有大行的潛力仍然要挖。其實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更多是采用一些結構性的數據,以前在金融活動方面采集一些客戶的數據,未來我們其實也要在有些方面學習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比如我們要搭建更多的場景,一方面能夠增強客戶的粘性。另外一方面,又有更寬闊的平臺,能夠獲取各個方面的數據,這樣的話才有可能給客戶進行精準畫像,然后實施精準的銷售,有更多的獲客手段,這一塊仍然要繼續往下搞。對于中小商業銀行來講,這一塊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因為它規模小,規模不經濟,但是我們覺得有兩個方面還是可以考慮的。一方面要跟一些外部的機構進行一些合作,比如跟一些大的平臺進行合作,這是可以考慮的。當然在這個合作中,我們也希望銀行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創新猛力。第二,我們也要遵循監管機構的相關規定,比如說在聯合貸款及各類業務中,還是要遵守相關規定。我們中小銀行的各種聯盟,前兩年成立很多比如中小銀行發展聯盟,包括各種橫向的合作機構,這些機構要發揮更好的作用,這些機構能夠把各個中小銀行從數據、從平臺方面能夠起到一些整合性的作用,可能從發展上來講,中小銀行就能夠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是數據應用。
因為前期金融科技、數字金融的發展主要是集中在C端,在消費金融或者零售金融的領域應用的量比較大。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推進和我們形勢發展的需要,現在我們說無接觸式服務確實是形成大家的一種共識,確實和面對面的服務能夠達成異曲同工的效果,這一塊繼續往下推。所以,未來金融科技一定會從C端朝B端轉,未來在公司金融領域包括銀行為企業提供服務上,它也會有越來越大的數字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所以,各家商業銀行也要抓好切入點,把數字金融或者是智慧銀行真正地點亮。
這是我強調的第一個方面的問題。
未來從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來講,我們還是要牢固地守住我們的初心,真正地提高我們經營的效率,提高我們資產的質量。
銀行業從未來的發展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整個資金的需求包括財富管理的需求還是非常龐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要提供更好的服務。特別是我想強調,從資金上來看,未來商業銀行仍然是服務的主渠道,但是在一些重點領域,包括資產管理領域,現在各家銀行成立了基金子公司,這些機構未來要進一步地把它做好。我一直講中國的銀行業發展有的時候呈現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什么叫“叫好不叫座”,從資本市場的定價來看,我們絕大部分的商業銀行的PB值都是破凈的,股價比凈資產低,經常有的時候很多投資者很難理解,銀行的效益這么好,為什么它的股價低于凈資產呢?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并不難理解,我只想講一條跟我談話的主題有關的,我們的商業銀行是依靠外延式的增長來獲取收入,因為每年新增貸款多少錢,然后我就能夠形成多少新的收入。但是新增貸款以后,資本金就要增加,資本金增加以后,新增貸款、新增收入,分母就變更大了,整個資本收益率就很難提高上去,我們就面臨這個情況。
所以,未來優秀的商業銀行必須要避免依靠簡單的外延擴張形成自己的收入來源這種形式,不能把這個作為單一形式,必須要通過多層次的服務,通過多方面,特別是通過中間業務方面來獲取收入,這樣這些銀行未來才更加具有成長性,也更加具有競爭性,要描述這個前景。
未來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領域,包括針對于更高凈值客戶的私人銀行領域,也包括我們在信用卡領域,這些都是除了傳統的支付結算之外的傳統中間業務之外,未來能形成中間業務收入的主要渠道,未來我們在這些領域要持續發力,把這些工作做好,這家銀行未來才能成為一家優秀的、卓越的商業銀行。
這是我講的第二點,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希望未來我們的監管政策能夠給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空間。銀行最重要的監管是資本監管,但是資本監管的問題,未來里邊應該有更大的彈性空間。比如我們知道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8%,但是我想問,每家銀行的經營情況跟資產結構情況都不一樣,也不意味著資本充足率是10%的商業銀行的穩健程度就一定比現在的資本充足率是8%的商業銀行高,因為你要看內部結構包括資產負債的整體情況,可能都是有差異的。未來從發展方向來看,最理想的一個監管方式是說我們也把這些大數據、云計算的方式運用到監管上,監管機構如果能夠透徹地分析出每家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情況,是可以給商業銀行的監管,包括資本管理,制定出“一行一策”的政策。比如有的銀行的風險情況,就需要10%的資本,有的銀行可能雖然也是這種情況,但是我考察內部情況,可能只需要6%的資本,也有可能出現一種監管精細化的情況。
我想說的是,從短期來看,我們未來從國家經濟增長的恢復的需要,從未來我們實現以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的發展思路的需要來看,我們銀行業的確還是資金提供的一個主戰場。我們希望我們從監管上給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讓它有更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比如在資本管理上,在杠桿率的管理上,我認為可以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也根據各家銀行的具體經營情況,我們可以盡量給商業銀行一些更加寬松的監管空間,這樣的話有利于他們的作用更好地發揮。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潘翹楚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