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際銀行回應“勸酒事件”,這個文案,差評!
鄧行長
8月23日,一位剛剛入職北京某銀行的新員工爆料稱,自己和領導同事在一次聚餐時,因為領導敬的酒沒有喝,結果被自己的部門領導怒扇耳光,還遭遇同事的冷眼和嘲諷。
眾所周知,這張被勸酒的截圖在某微博賬號發布后引發熱議,“酒桌文化”也于當日登上熱搜榜。
8月24日,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官微發文回應“校招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事件:經核實,員工楊某反映的中關村支行營業部某領導及該支行個別員工在私下非公款聚餐中,確系存在因酒后失態而對楊某做出言語及行為失當等舉動,已經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停職接受調查處罰。
處罰的結果,估計大家也知道了:對該領導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二個季度績效工資;對支行負責人羅某給予警告處分,扣罰一個季度績效工資。
這件事情,說大也不大,無非就是一個支行行長發了一點酒瘋而已。但是,沒想到被人民網、澎湃等媒體報道后,引發廈門國際銀行巨大的聲譽風險,尤其是,這個處分結果,網友們并不買賬。
昨天我就說了:對于這件事,鄧行長覺得董某、羅某活該被罰。酒品反映人品,喝酒以后還打人,這種人我也是見多了。以為自己當個領導,內心就有點膨脹,為所欲為。而且還對女員工動手動腳,扣罰一個季度的績效工資算輕的,以后,長長記性吧!
原本呢,我以為廈門國際銀行承認錯誤,處罰幾個當事人,這件事情就這么過去了。
結果沒想到,媒體上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獨家還原多處細節,“廈門國際銀行回應“勸酒事件”。其中有一段是這么說的:
對于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的酒桌文化,一位廈門國際銀行離職的員工表示,整體而言廈門國際銀行并不盛行酒桌文化,此次體現的并非整體氛圍。
然后呢?朋友圈出現了這種情況:
我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個回應的時候,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差點想嘔,心里在罵娘,這文案就是五毛錢特效,真是差評:太假了,此地無銀三百兩!
為什么這個事情會沖上熱搜?
因為這個事件雖然很小,但是它卻反應了現代社會中的一種深層矛盾:兩種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秩序的沖擊,刺激了年輕人敏感的神經。
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后浪們,思想更加包容,秩序上更加愿意遵守明文規定,對于工作有自己的想法,行動上按照臺面上說的辦事。而前浪呢?思想上受社會實踐潛移默化,秩序上更懂得潛規則,對于工作,行動上按照臺面下的秩序辦事。
所以,行長勸酒,實際上按照他認可的秩序辦事,“服從性測試”。而新員工呢?顯然這不是他認可的秩序。
這兩種秩序的沖突,不只是在銀行,在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存在,而且我們時時刻刻都身處在這種矛盾當中。因此,當我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都會感同身受,聯想起過去自己參加的應酬酒局。
正如網友評論所言,這屬實惡臭,有些領導勸的不是酒,是一種強人所難的服從性測試,一種權力的精神滿足。被拒絕后感到沒有威嚴,無能狂怒羞辱別人,讓對方敬酒不吃吃罰酒,赤裸裸的心胸狹窄,同事居然是一丘之貉,這些人多了,正常人反倒是另類,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酒局和職場文化,真是讓人窒息。
作為一個曾經的銀行工作者,講實話,我也不喜歡喝酒,但是據我所知,論酒量,在金融行業,沒有人能喝得過銀行人,銀行人能喝酒這是事實。
酒桌文化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當中,你說作為你作為城商行當中的翹楚,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從來不勸酒,誰信呢?寫出這樣的文案,像是極力證明自己的清白,我們行的文化不是這樣的,從來不喝酒,這只是極個別現象而已。
在中國,酒桌文化已經是深入人心。我倒是更加相信,大多數銀行都是這樣勸酒的:“小鄧,你去跟X總敬一杯酒”。而大多數職場新人都是強忍著劇痛,干掉了杯中酒。
只是這次,小楊沒有退縮,不懼淫威,打死也不喝酒,事后還把勸酒被打事件曝光了。我覺得這也是社會秩序敲了一次警鐘,腐朽的,庸俗的陋習終將被人唾棄。
我也非常希望,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教育能夠改變社會。更多的小楊站出來,改變舊俗。當小楊這一代人,在職場上掌權的時候,社會秩序正大光明。有什么事,大家都按照規則來辦事,少一些潛規則。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