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中國銀行業走的是一條沒有前行者可效仿之路

姜建清:中國銀行業走的是一條沒有前行者可效仿之路
2018年11月03日 11:29 新浪財經
姜建清姜建清

  新浪財經訊 11月3日消息,第二屆錢塘江論壇于11月2日至4日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召開,本屆論壇以“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姜建清表示,當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經遠超全球銀行同業,走的是一條沒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來所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也不亞于改革開放的前40年。與龐大規模體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風險管控和資本補充壓力。

  姜建清提到,邁入新時代后,要把握新趨勢,完善現代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方法與工具,及時識別和化解各種風險,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確保不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風險,實現中國金融高質量的轉型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

  以下為演講實錄:

  姜建清:謝謝禮輝行長,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非常高興能夠在美麗的錢塘江畔再次與大家相聚。我在這里代表論壇主席團對第二屆錢塘江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也是對各位嘉賓的光臨表示誠摯的歡迎。

  非常高興在美麗的錢塘江畔再次與大家相聚。我謹代表論壇主席團對第二屆錢塘江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嘉賓的光臨表示誠摯歡迎!

  今年恰逢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使得全世界人口最多、貧困人口也最多的國家,勵精圖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在世界人類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新的形勢下,回顧總結40年金融改革開放經驗,對下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40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金融的改革發展;未來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金融的深化改革開放。下面,我談四點意見。

  一、金融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

  40年來,中國金融業的繁榮穩定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和保障。40年來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12.2%,高出服務業年均實際增速1.7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1%提高到2017年的7.9%。GDP從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萬億,增長了227倍;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7.26萬億,增長了151倍;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14萬億美元,增長了1.88萬倍。銀行存款從1978年的115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1萬億元,增長了1420倍。信貸增長也是巨大的。1978年,各項貸款1890億元,至2017年達到120.1萬億元,增長了634倍。

  從1979年開始,在鄧小平“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指引下,中國銀行業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上個世紀末,中國的銀行業被稱為“技術上已經破產”,通過改革轉型發展,浴火重生,如今中國銀行業規模、效益與質量,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金融監管體系、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2017年底,中國銀行業法人機構數超4300家,從業人員409余萬人;總資產超過了250萬億人民幣,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約為0.92%,ROE約為12.56%)及資本質量(NPL約為1.74%,撥備率約為181.42%)都居于全球可比同業前列。英國《銀行家》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中國有126家銀行入榜,按一級資本排名的前十大銀行中,中國四家大型商業銀行名列前茅。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居全球第二位,債券市場的市值居全球第三位,保險業按保費收入居全球第二位。40年來,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的寶貴經驗和成果,值得認真總結。

  二、金融改革開放的經驗體會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果斷決策和全力推動是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二是創新和開放是金融改革的根本經驗。40年來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貫穿于全過程。八十年代銀行與財政分家,改由銀行承擔建設資金主渠道作用,之后多元金融體系的建立,解決了經濟建設資金從哪里來的難題。九十年代金融法制化、市場化的推進,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全面推進系列性改革,保證了金融宏觀穩定,著手解決企業和金融雙重軟約束難題。2000年后,推進了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創新運用了中央銀行和國家資產負債表,成功處理了國有銀行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巨額不良資產,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風險控制。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金融改革實踐將成為我國金融史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經典案例。

  三是市場化機制的構建貫穿于金融改革整個過程。加強市場約束和風險內控,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解決“軟約束”陋習,提升效率效益,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同時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建立強有力的監管體制,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改革后的金融體系成功經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考驗,并籍此提升了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三、全球金融業面對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周年。十年來,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不平衡依然沒有改變,并且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新挑戰。今年以來全球呈現出政治經濟走勢的高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的高沖突風險、金融市場的高波動性。美國單邊主義挑起了貿易沖突,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十年來,曾被指責為全球金融危機根源的問題依然嚴重。為救助危機導致了全球流動性的泛濫,債務杠桿居高不下。2018年首季全球債務已攀升至247萬億美元新高,占全球GDP比重上升到了318%,遠超出150%警戒線水平,其中非金融機構債務升至186萬億美元。金融業“大而不能倒”逆勢而行,全球主要經濟體前五大銀行的市場占比齊刷刷地提高到50%甚至90%以上,只有中國在逆向而行。影子銀行雖然結構變化,但增勢未減,保守定義的影子銀行規模從2010年的28萬億增加到目前的45萬億美元,控制了全世界13%的金融資產。十年來,金融業面臨數據信息技術變革的新周期。金融科技借助技術優勢構筑場景,持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效率。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和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金融行業界限和競爭格局。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格局正處于大變革的歷史階段。思維方式固化,習慣路徑依賴,不適應數據信息時代生存環境的金融機構將成為競爭的失利者。

  四、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高質量跨步邁入新時代

 ?。ㄒ唬┙鹑谝芤娼洕⒎床附洕?/p>

  實體經濟是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應對風險的堅強后盾,國民福利活力源泉和金融發展的堅固基石。中國金融業以往的發展成就,在于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金融發展不能忘本,這個本就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不能健康發展,金融經營就不會穩健發展。脫離實體經濟進行盲目創新和自我循環,不可能行穩致遠。當前金融業態、市場體系、金融工具與以往相比有了較大變化,貨幣傳導的途徑隨之產生變化,市場資金短缺不完全是總量原因也是結構扭曲造成。要通過政策規范、監管約束,市場引導,使貨幣投放能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滴灌”,同時防止過剩產能和僵尸企業的重新抬頭。糾正部分金融企業脫實向虛,背離服務實體經濟職能,背離金融本質創新的傾向。使銀行業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ǘ┙鹑谝掷m改革開放和堅持創新

  中國金融業以往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改革創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金融也要實現高質量的轉型發展更需深化改革開放,金融改革永遠在路上。

  通過改革創新,改變直接間接融資比例,逐步扭轉以銀行為主導的資源配置結構。改變杠桿率遞增、資金邊際效益遞減狀況。推進金融要素的市場化定價機制,提升資金配置效率。推進包容性金融,通過政府、財政和金融資源的緊密結合,制定扶持普惠金融和小微企業的有效制度,提高金融薄弱環節的資金可及性,走出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道路。重視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創新。銀行要堅持市場化導向和商業銀行經營原則,走出一條資產與資本相平衡、質量與效益相兼顧、成本與效率相統籌的發展道路。加快數字化金融轉型。推進金融業雙向開放,支持一帶一路的合作發展。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流動。

  (三)堅定不移抓好風險管理和內控管理

  中國國有銀行40年的改革歷史中,近一半的時間在與不良資產作斗爭,教訓極為深刻、刻骨銘心。要清醒認識金融業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保證了金融穩定,才能推進經濟繁榮。當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經遠超全球銀行同業。我們走的是一條沒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來所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也不亞于改革開放的前40年。與龐大規模體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風險管控和資本補充壓力。邁入新時代后,要把握新趨勢,完善現代銀行的風險管理制度、方法與工具,及時識別和化解各種風險,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確保不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風險,實現中國金融高質量的轉型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貢獻。

  最后,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22 新農股份 002942 14.33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中國人保 601319 --
  • 11-06 貝通信 603220 --
  • 10-31 邁為股份 300751 56.6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