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27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于2018年11月3日-5日在北京舉行。遠大科技集團董事長張躍出席并演講。
張躍表示,氣候變化已經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全球人口超過70億,也對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壓力。目前,中國人普遍認為我們應該多生,因為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了,我們未來會缺乏勞動力。但張躍認為,為了保護環境,我們需要約束總人口,要鼓勵少生。
談到霧霾等問題,張躍認為,把建筑節能搞好,把交通節能搞好,把天然氣推廣好,中國的霧霾不是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對于中國這種可以舉國體制的做法,也不會是太大問題。
以下為實錄:
張躍:人心首先要有個認識,要有個轉變,人不能無限度去滿足,一個人要是無限度滿足,每天就會產生很多垃圾,每天就會產生很多排放。比方說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想去,你就有太多的由于飛機帶來的碳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你什么都想嘗試的話,你每天都要丟掉很多包裝,任何一個消費品后面都是污染。
人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滿足,有一個對于滿足的基本認識,古代說的過猶不及。我自己有這個體會,當你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心理的時候,就不太貪那些東西了。心情好不好?心情可能很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垃圾處理,其實垃圾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減量,減量就要減少我們對于物質的消耗,這是人。
從政府的角度,或者說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從政府執政理念的角度,也應該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國家或者我們的社會不是無限度的發展,不是無限度的增長為目標的,而是以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滿足民眾基本生活為目標。如果是這個目標的話,一年為什么總是有GDP增長,當物資滿足到一定程度,2010年之后,物資整體滿足程度很高了,我們也不需要再增加太多的物質生產或者說GDP的增長。
我曾經參加很多全球關于氣候變化,關于環境治理的會議,我很多年都在參加這個活動。我總在說,至少歐美國家,或者OECD國家應該對整體物質滿足程度要達到某一個限度了,如果大家還在追求無限度增高,這就面臨將來地球必然要毀掉,我們要意識到星球是很危急的。
今年夏天日本那么重視災害控制,或者說這么有能力控制災害的國家,熱死那么多人,這說明一個問題?說明氣候變化是非常迫切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前提,當地球沒有危險的時候,或者說當物質沒有基本滿足的問題,我們以發展經濟為目標,當地球有危機的時候,尤其當物質已經達到一定滿足的時候,我們要有另外的目標,這就是問題。
剛才我們還在討論人口問題,對人口問題也不能有過高的需求,因為危機已經近在眼前了,已經70多億人口了,也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我非常奇怪,看所有的環境信息的時候,都沒有像看到人口問題一樣,全中國人沒有一個例外地說,我們應該多生,我們老齡化,我們未來缺乏勞動力會是問題,會進入中等收入陷井,會進入未富先老的問題,這個問題要有一個另外的認識。人口也是要有一點約束,要鼓勵少生。
不是說都靠人的精神,物質上還是有措施的。近的說,霧霾問題,中國沒必要用那么多煤炭,霧霾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就用大量的天然氣。天然氣只有進口,沒有這樣的事,地球上的天然氣,任何一個地質學家都知道太多了,因為40億年,地球有39億點是在產生氣,只有1億年是產生有,還有幾千萬是產生煤。大量用天然氣以后,美國就是奧巴馬的八年,從他的想法到最后實現能源自給也就用了八年時間,然后他們的氣用不完。美國的氣只要九毛錢一個立方米折合成人民幣的話。用氣霧霾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中國現在用了50億噸煤,用51%的煤炭發電最后只剩下10幾%。近的方法還有,就是把房子保溫做好,干嘛都要靠暖氣燒房子呢?如果按照歐盟的標準,現在中國雄安也在推,為什么不在全國推呢?把房子保溫做厚一些,做到150、200,玻璃變成三層、四層,通風過程進行熱回收等等。讓建筑的能耗降下來,這是個巨大的能耗,這個能耗大概在中國占30%幾,而且隨著經濟發展這個能耗會急劇上升,誰都喜歡冬天暖和,夏天涼快。
簡單的方法還有,比方說汽車越來越重,天天講節能減排,但是我們的汽車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重,我們現在比第一輛汽車已經重了三倍多,美國最有名的福特T型車,比它重了三倍多,為什么現在要做的越來越重呢?就是簡單把交通的輕量化,把建筑的保溫,再把天然氣做好的話,中國的碳排放,尤其是霧霾的減少還是有機會的。
習主席這幾年環保風暴,我特別贊成,我們有時候就要用點類似戰爭動員一樣的東西,要有些犧牲。有習主席這種決心的話,把建筑節能搞好,把交通節能搞好,把天然氣推廣好,中國的霧霾問題不是什么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對于中國這種可以舉國體制的做法,也不會是太大問題,但地球整體還是個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長期以來都是獎勵給那些發展派的經濟學家,今年是第一次,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一百多年第一次獎給兩個研究氣候變化,研究經濟真實價值的兩個經濟學家。其中一個經濟學家研究過去幾十年以來美國的經濟,他舉了一個階段的例子,50年代一個階段的例子,那個時候美國經濟增長是6%-7%,他研究的結果在那個階段里是負增長的,是指所付出的環境治理方面的代價和民眾的健康,他說的是50年代,民眾健康損害所帶來的直接經濟代價是高于經濟增長的,他研究這一系列的結果證明一個問題,我們制定政策的時候,我們做績效考評,做社會整體績效評價的時候,是要把環境因素盡量劃成經濟指標來評價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另外一個學者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如果重視引導得當的話,那些有利于環境,有利于民眾生活質量提高的產業,也是在量化的情況下,在指標的指引下面,可以得到政策額外的獎勵和支持下,這個東西是不難做到的,那么多大學和研究所做研究,一天到晚做沒價值的研究,完全可以把我們的經濟行為用兩三指標一下量化出來,就是正效應和負效應,把指標量化出來以后,這個社會自然可能會有一些循環經濟做的好的,在同等GDP的情況下,碳排放低的企業就會冒出來。
剛剛說的建筑保溫沒有什么科技含量,我們公司十年前把所有房子都改成了保溫建筑、節能建筑,節省5倍,80%的能源。我們自己做完設計以后叫農民工施工,不需要專業施工,只要把設計做好了,圖紙設計的很清楚,模板做好,誰都可以做。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不推廣呢?缺一個東西,因為它稍微滯后一點,要滯后三年,你多花的每平米兩百塊錢,可能要三年節省能源回來,這個錢很多人不愿意出。那就用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剛才說有指標,對外部經濟或者說對環境,對民眾也好處的經濟,政府有一定指標性的支持,這件事情要特別做。中國現在這么多房子,每一天由于建筑排放出去的能耗,額外排放的能耗達到總量的30%左右,沒有理由的。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這個時代是網絡時代、信息垃圾特別多,導致這個社會聰明人不太關注重要的事情,其實重要的事情就是過度的能源消耗,過度的物質消耗,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學者,非常成功的企業家,我感覺大家沒看到這個問題,你不看到這個問題,你總在罵政府的政策不對,我們的國家發展粗糙,其實你本身就是一個粗糙的參與者,甚至于一個主角,你就是這出戲里面的丑角,你完全可以改變這個角色,我們從自己、企業和產品來看,我們可以有改變,完全可以有改變,有些事情需要科技,更多是可以利用現有技術來解決問題的。政府有一個問題是應該解決,但現在確實沒解決,這個事情我認為很嚴重,就是碳,煤炭產業將近兩百萬職工,可不可以讓他轉化為天然氣產業,可不轉換為其他產業,家政服務或者其他服務產業,為什么不可以把煤炭產業壓下去呢?他是可以做的。
最后一句話,我們看到所有的霧霾問題,氣候問題,要從自己著手,要自己想辦法,自己身體力行,知行合一。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謝長杉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