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迎來一周歲生日。一年前的今天,“三大”正式亮相,一年來,三座文化新地標以磅礴之勢,昂首向未來,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旅游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文化糧倉、森林書苑、運河之舟,三座美輪美奐的建筑,一方拔地而起的文化高地,人們賦予三大文化設施的美好寓意也正如其名,它們引領人們徜徉藝術之旅,領略文明之光,共饗文化珍饌。
向大師頻頻光臨的“文化糧倉”致敬
本報記者 關一文
“我曾毅然地離開,如今這回家的腳步卻如此匆忙。”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火熱上演,這標志著國家大劇院藝術創作在“歌樂舞劇戲”五大門類的基礎上開辟了新的疆域,為北京藝術中心迎來開幕一周年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年以來,北京藝術中心上演了300場高品質演出,開展了292場公益普及藝術活動,迎來近45萬觀眾,為副中心觀眾帶來了更多元豐富的藝術選擇和藝術享受。
大師名團奉上藝術精品
劇院上空飄來了《生日快樂歌》,眾人齊聲歡呼“生日快樂”慶賀北京藝術中心元年。
時光追溯到一年前,捷杰耶夫作為首位國際大師攜手馬林斯基登臺北京藝術中心,《我們走在大路上》的精彩場面令人至今難以忘懷。“我們都驚嘆于新劇院先進的音樂設施和混響條件,很激動。”一位樂手回憶,在國際大師的精彩演繹下,北京藝術中心率先開張。此后一年中,越來越多的大家名團紛至沓來,國際范兒十足。
前不久,巴黎圣母院這座世界文化遺產重新迎賓的消息令全球矚目,開幕典禮上的表演嘉賓管風琴大師奧利維耶·拉特利,今年3月就曾獻藝北京藝術中心。而當有著“芭蕾女皇”之稱的俄羅斯芭蕾明星扎哈洛娃在歌劇院翩翩起舞時,所有觀眾都屏息凝神,驚嘆于《香奈兒傳奇》無法言說的足尖之美。
國際明星紛紛登臺,國內經典好戲不斷。當京劇大家史依弘攜手北京京劇院的演員們,以經典名作京劇《鎖麟囊》和《鳳還巢》向這座“文化糧倉”致賀時,全國的狂熱“票友”匯聚一堂,沉浸于“春秋亭外風雨暴”的國粹之中。
鋼琴大師郎朗的首度登臺副中心似乎早在意料之中。作為國家大劇院的老朋友,郎朗以一套頗具幻想浪漫的曲目為仲夏的北京再添詩意。“通過引進國內外頂級藝術家的演出,保證了北京藝術中心的演出品質和國際視野。”回憶一年來的難忘瞬間,國家大劇院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部長江濤頗為自豪,他告訴記者,北京藝術中心自成立以來,全年上演了300場高品質的商業演出,所有大師演出場場爆滿。
“兩節”將至,元旦期間,央華制作話劇《日出》,中國歌劇舞劇院經典之作《華章》,2025年新年音樂會將陸續登臺北京藝術中心;春節期間,中國雜技團《金牌雜技鬧新春》《恭賀新禧北京曲藝團春節曲藝專場》,中英合作新編金獎人偶劇《鵝鵝鵝》,俄羅斯奧西波夫國立模范民族樂團音樂會將與觀眾見面。
輕盈活潑突出“現代性”特色
這一年,座無虛席成了家常便飯。原版倫敦西區音樂劇《貓》上演的盛況讓劇院工作人員鄒艷艷印象深刻。“舞臺上,觀眾席,不時有‘喵星人’出沒。”8場演出場場爆滿,仿佛一場狂歡聚會。
在“一院三址”的布局中,北京藝術中心定位“現代性”,打造多元化藝術形式,吸引年輕觀眾。在規劃之初就計劃引進音樂劇這一表演藝術形式。“歌劇院擁有全球最大、聲場一流的沉浸式擴聲系統,其舞臺音響由整套共138只音箱組成,這是一套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沉浸式擴聲系統,相比常規的沉浸式擴聲,具有更強的兼容性和聽音效果,適合音樂劇演出形式。”負責人江濤透露,依托國家大劇院獨家的演出資源,北京藝術中心將發力音樂劇這一藝術門類,明年2月,倫敦西區音樂劇《雨中曲》將登臺北京藝術中心,這是該劇在中國的唯一一站演出,下半年還會引進百老匯的經典劇目。
在探索差異化經營的道路上,音樂劇只是其中的一環。當世界爵士大師赫爾比·漢考克的爵士樂奏響,音樂廳里慵懶而愜意的旋律涌動。“一直覺得音樂廳只適合室內樂、交響樂等嚴肅正式的演出形式,沒想到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能夠有如此輕快活潑的爵士樂演出,很有特色。”樂迷們說,“看著80多歲的大師在舞臺上花式玩轉音樂,嗨翻天了!”
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匯聚8K、5G、AR、VR、全景聲等前沿科技,擁有世界一流的鋼琴、卓越的聲場環境和自然的聲音擴散,音樂作品能在此達到錄音室級別的完美呈現。不久前,羅大佑交響音樂會北京巡演選址于此,為副中心觀眾奉上了經典的《東方之珠》。與演唱會不同,這是一場融合了雙鋼琴、小提琴、中提琴、揚琴等樂器的交響樂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力求保留原聲,盡量減少擴聲,適合音樂廳的氛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與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音響配置十分適配。
不僅如此,定位北京最專業戶外劇場的綠心露天劇場也上演了夢幻輕盈的《仲夏夜之夢》,簡潔活躍的演出風格與主打“現代性”、吸引年輕觀眾的北京藝術中心高度吻合。
藝術普及步履不停
藝術為民、藝術惠民。一年來,北京藝術中心舉辦公益活動292場,幾乎與商業演出的場次持平。在3月舉辦的管風琴藝術周上,北京藝術中心推出了公益品牌“河畔時光周末音樂會”,采取優惠票價,以講演結合的形式廣邀觀眾參與。明年,這里為副中心孩子量身定做的“運河滋養”計劃更將貫穿全年。
藝術普及似春風化雨,正無聲浸潤著京津冀地區。今年年初,由國家大劇院出品的話劇電影《林則徐》首次走進河北,在廊坊市三河市公益放映。以電影為橋梁,促進京津冀區域文化藝術交流,用舞臺藝術做載體,讓優秀的文藝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國家大劇院深耕多年的美育品牌“美育芳草”閉幕演出將融匯京津冀三地師生,把首都頂尖美育資源拓展至京津冀。
科技為藝術普及插上翅膀。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李志祥介紹,“2025年北京藝術中心將推出‘藝術第二現場’公益品牌項目,打破劇場舞臺藝術傳播的界限。”
風禾盡起,盈車嘉穗,這座“文化糧倉”立足表演藝術與綜合藝術的融合創新,聚力呈現表演藝術精品,正逐步成為引領綜合藝術體驗發展的新亮點,助力首都文藝高質量繁榮發展。
向充滿書香的“森林書苑”致敬
本報記者 趙鵬
時光腳步輕快,轉眼間,北京城市圖書館迎來開館一周年。作為一座新興文化地標,這座森林書苑已成為首都“頂流”地標,不僅超20%讀者在館內停留超過2.5小時,更創下單日訪客量超3萬人次的紀錄。
開館一年,北京城市圖書館還在西班牙斬獲圖書館界國際大獎——“國際圖聯”2024年度公共圖書館獎。這不僅是中國圖書館界首次獲此殊榮,更標志著中國圖書館界多年來在國際舞臺上終獲突破。
不到10個月訪客量已達377萬
坐擁世界最大的單體圖書館閱覽室,2023年12月27日啟用的北京城市圖書館讓夢境照進現實。該館占地7.5萬平方米,位于長安街東端的六環外,距離河北僅10公里。
“由于距離市中心相對較遠,我們對開館初期的人流一度持謹慎態度。然而,開館首日就讓我們迎來驚喜。”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表示,開館當日下午1點,在圖書館大門開啟時,門口已排起了上百人的隊伍。
開館首日,北京城市圖書館就足足接待了5200名訪客,這一數字在隨后的日子里迅速增長。僅用4天時間,該館訪客量就達到了59494人次。到了2024年1月1日,北京城市圖書館已經成為了首都的“頂流”地標。在88天內,它就迎來了第100萬名讀者;196天后,這個數字翻倍至200萬。開館不到10個月,它的總訪客量已經達到了377萬。特別是在2023年12月31日,其單日訪客量達到了30502人次。
大數據顯示,超過20%的讀者在圖書館內停留超過2.5小時,這表明讀者對北京城市圖書館的忠誠度很高。此外,還有近10%的讀者每次訪問時間超過6小時,這些長時間停留的讀者對圖書館的熱愛和投入是顯而易見的,表明大量讀者絕非簡單到館打卡,而是在此真正沉下心來閱讀。
人工智能帶來嶄新智慧圖書館
“我們見證了從現代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再到智慧圖書館轉變的全過程。”李念祖告訴記者,1998年剛剛加入首都圖書館時,館里還在用紙質卡片記錄數據。現在,該館已全面實現數字化。而伴隨著北京城市圖書館從藍圖上拔地而起,又開始建設一座智慧圖書館。目前,首都圖書館還與國家圖書館展開合作,將共同推進智慧服務平臺項目,助力在2035年讓我國圖書館服務發生智能化質變。
事實上,正是博采眾長的戰略思維助力北京城市圖書館最終斬獲“國際圖聯”2024年度公共圖書館獎。在IFLA大會上,評委對北京城市圖書館人工智能應用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不斷詢問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我認為,最具挑戰性的就是建設一個面向未來的圖書館。”李念祖告訴記者,為了滿足“未來需求”,我們深入研究兒童空間和游樂場,以了解兒童對智能技術的喜好。
這里最著名的數字館員便是“魯迅先生”,他與其他兩位數字館員共同為讀者服務。讀者與“魯迅先生”互動時,其回答總是充滿智慧和幽默。比如在回答關于他經濟狀況的問題時,“魯迅先生”巧妙地表示自己在當時的政府擔任中層干部,收入可觀,足以維持生活,令人會心莞爾。
智能機器人館員不僅在圖書館內提供服務,還在外面積極“拉活兒”。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遇上機器人館員時,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完成書籍借閱與歸還,提升借閱效率。這些機器人展示了圖書館的技術實力,也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走進圖書館。
3000余場活動打造文化社區
這一年,北京城市圖書館不僅是借閱書籍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各類講座、讀書會、藝術展覽相繼舉辦,吸引了無數熱愛知識的人們,形成了一個溫暖而活躍的文化社區。開館以來,北京城市圖書館已舉辦超3000場活動。在小紅書上,北京城市圖書館與多個高頻詞匯相關聯,如“高科技”“未來”“活力”“吸引力”“AI技術應用”和“創新寶藏”。
館內不僅開設古籍修復課程,還擁有一座4D影院,制作了一部名為《山海經》的4D動畫片,增強孩子們對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興趣。這里每年還會開展“睿尋”公共藝術展,形成圖書館+藝術館的多元化空間。
創新服務適應“一老一小”需求
隨著技術的進步,館內設立了充滿“魔法色彩”的兒童圖書館,配備了“魔法手環”,記錄孩子們的閱讀和活動互動。為幫助不識字的兒童,圖書館還設計了基于符號的檢索系統,孩子們可以通過繪制簡單的符號來檢索和推薦書籍,學會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培養獨立探索知識的能力。
在適老服務方面,北京城市圖書館更是格外重視。館里特別為60歲以上老年人設計了智慧桌面,刷卡使用時,桌面會顯示大字體的觸控板,方便其操作。老年人還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呼叫工作人員,享受一對一的協助服務。此外,老年人只需通過公共檢索系統下單,機器人即可在15分鐘內將書籍送至他們的桌面。
這一系列創新措施,讓圖書館打造出一個無障礙、高效、友好的環境,讓“一老一小”等所有年齡段的用戶都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也強化了圖書館作為終身學習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的角色。
向連接歷史與現實的“運河之舟”致敬
本報記者 張群琛 李若晨
今天,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館一周年,這艘佇立在北運河畔的“文化之舟”正滿載一批批對歷史滿懷熱忱與好奇的參觀者駛向彼岸。開館一年來,數場熱門大展及精彩的基本陳列展,吸引參觀人數超265萬人次,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高地。
熱門大展奉上一場場文化盛宴
相較于首都博物館立足于“都”,館內基本陳列“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的側重點則是“城”。首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要向每一位參觀者介紹北京的大運河文化,以及大運河中的北京文化。人們可以在這里見到北京建城史證作冊奐鼎,以及“通州”最早的歷史記錄《石宗璧墓志》。
今年暑期,京城最火熱的文化事件當屬三星堆大展。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展覽匯聚文物上百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6件,包括戴冠縱目面具、金杖等,開幕后立刻成為京城文旅頂流。為期三個多月的展覽共計接待參觀者154萬人次。
11月底,白石老人攜書畫作品“蒞臨”大運河畔。目前,“齊白石在北京—紀念齊白石誕辰160周年特展”正在此展出。展覽匯集了齊白石老人的書法、繪畫、篆刻等200余件作品,其中還有大量齊白石早期作品亮相,讓觀眾更加真切地了解白石老人的藝術之路。
博物館還為運河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主樓三層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運河展覽:不止運河——沉浸式體驗展。策展人介紹,展覽采用了國內博物館規模最大的三維衍射裝置系統全景展現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
“來到這里我真正了解了運河之于北京的意義。”“學生時期歷史課本的知識這次生動地出現在了眼前。”……翻開博物館留言本,可以看出參觀者收獲滿滿。以運河文化為主,兼具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剛滿一周歲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已經成為京津冀的文化新高地,成為北京市展示文化中心建設的又一重要窗口。
除了展覽,一年里博物館也見證了眾多文化盛會。2024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主題論壇、通州·全球發展論壇(2024)、北京市大中小學“運河思政”一體化區域創新示范聯合體成立儀式等,一場場重大活動讓博物館“城市會客廳”的公共文化空間作用充分發揮。精彩的思想碰撞從這里迸發出炫目火花,逐漸落地變成現實。
2025年元旦、春節來臨之際,京津冀三地聯手舉辦的“2025年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動”中將推出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屆時,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與京津冀三地其他博物館一起,為大眾營造充滿文化味兒的新春佳節。
文化高地輻射京津冀
熱門大展常新,重磅活動不斷,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已經成為輻射京津冀的文化新地標。周末,你會在這里看到不少天津和河北牌照的私家車,這是全家老少逛“三大”。
今年“博物館月”期間,“燕趙乘春復此行—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將近400件。這些精美文物不僅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更再現了京畿地區特有的城市關系與城市功能,讓觀眾感受到京津冀三地地緣相近、文化相通、血脈相連的特性。展覽所在的11、12展廳已固定成為京津冀博物館展廳,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助力。
作為京津冀文化高地,博物館呈上的文化大餐不止運河。開館后不久,“蝶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影像展”開幕,涵蓋重點工程、綠色發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160張照片,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歷程。
多樣化服務提升參觀體驗
館中處處體現運河文化。館內各處的運河主題設計都成為參觀者駐足打卡的必到之處。
參觀者進館后,抬頭就會發現,共享大廳的天花板設計成了古時漕船船梆的樣式,與主樓樓頂的船帆樣式交相呼應。上到二樓,向右就能看到共享大廳與主樓之間的水街。這里的景觀水系設計成了清代中前期的運河故道,使“運河之水”蜿蜒流入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水系旁邊有三艘銅船,各自象征著漕運時期不同的運河文化。
建筑風格磅礴,溫馨服務細致入微。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為參觀者帶來的體驗從剛進門就開始了。開館第一天,博物館就取消了預約,除非館中客流量飽和需要限流,平時觀眾憑身份證等證件可以直接入場,沒有預約門檻。
博物館文創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中國大運河龍形地圖”冰箱貼是該館的網紅爆款。這款冰箱貼采用掐絲琺瑯工藝,設計成拼圖形式,拼好后,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條河流會組成一條巨龍。從昌平白浮泉旁的都龍王廟,到運河北首的燃燈塔,北京區域內每一座運河標志性建筑,都被做成了冰箱貼,成為博物館中獨有的文創標志。館中的書店、餐飲等場景也化身文創空間,隨處可感可知運河文化、北京文化。本版攝影 唐建 常鳴 杜智廣 閻建慶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