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日前,“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市海洋局、市財政局組織的竣工驗收。
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由中央財政、上海地方資金共同支持,修復面積205公頃,修復岸線長度17.04千米。2022年7月開工,2023年10月完工。項目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引領,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聚焦岸灘侵蝕、灘涂資源萎縮、互花米草種群入侵、灘涂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退化等問題,實施了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恢復、堤外海灘保護修復、科普管護設施配套、海岸帶修復生態環境跟蹤監測等措施。
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恢復
針對杭州灣北岸敞開式、狹長形、泥質中高灘,項目探索提出“刈割—翻耕—深埋—生物替代”工藝,切斷互花米草種源、根系擴散路徑,有效控制互花米草復萌。完成84.7公頃互花米草治理,恢復蘆葦、海三棱藨草等本土鹽沼植被約160公頃,營造中低灘生物棲息生境約48公頃,實現濱海濕地生境—植被—底棲生物全鏈條修復。
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經過治理后,本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得到了大幅增加,鹽沼植被的恢復和底棲動物的投放也使得候鳥種類豐富起來,海三棱薦草成熟的種子和潮間帶中生存的底棲動物,為候鳥提供了捕食場所。
互花米草治理后蘆葦、海三棱藨草等本土鹽沼植被混生
臨港海岸線向海一側一片海三棱藨草“海上草原”
吸引大量鳥類棲息
生態減災-協同增效
修復前,工程區域部分岸段扭王字塊缺失、移位,濱海濕地呈沖刷態勢。工程實施后,綜合應用“消浪壩頂嵌塊石+壩頂開槽技術”原位修復消浪壩,確保一線海塘防潮安全。創新應用侵蝕岸灘牡蠣礁群護灘固灘技術,通過仿生設計的牡蠣礁和人工魚礁,顯著提升生境多樣性,各具特色的單元牡蠣礁體錯落布置在海灘上,在潮漲潮落中時隱時現,猶如在岸灘上游弋的“魚兒”、散落的“貝殼”。營造生物棲息生境的同時緩解了中低灘面沖刷趨勢,更好地發揮其護灘養灘、消浪防潮功能,實現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成功抵御今年第13號臺風“貝碧嘉”正面襲擊。
消浪壩-鹽沼植被生態減災協同增效
夕陽下的牡蠣礁
修復綜合成效顯著
項目建設科普管護設施、海洋生態監測站、碳通量塔,為海洋生態科普宣傳教育和長期跟蹤監測提供支撐。通過初步監測評估,項目實施有效改善了區域濱海鹽沼生態系統質量,提高了生物多樣性;與相鄰陸域生態空間形成陸海聯動、生態減災協同、海洋文化和生態科普于一體的韌性海岸空間;統籌陸海生態紅線保護機制,優化陸海空間格局,促進陸海空間聯動發展,與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相互交融呈現“一湖一海”美景,與陸域的赤風港濕地、濱海防護林帶、觀海公園一體化形成濱海濕地生態廊道。
生態監測站、碳通量塔和科普展示設施
修復效果
海洋事務中心供稿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