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自良 何軍 蔡國棟 孫哲 茍立鋒
出生于1947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投身農業機械科研工作已有57年。他帶領科研團隊,突破了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研制出膜下滴灌鋪管鋪膜精量播種機,填補國內同類農機具的空白,助力新疆兵團棉花生產實現質的飛躍。
“發展先進生產力,是兵團現代化建設的希望所在。”陳學庚說。
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科技創新不斷提升兵團農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全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工業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工業結構、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新型工業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兵團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構建既覆蓋兵團又輻射地方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為新時代兵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農業強、工業優、文化興,兵團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鮮活實踐。
強產業:帶動區域發展
曾幾何時,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少得可憐,北緯42度以北的地區甚至被國外專家視為“植棉禁區”。
而如今,棉花已成為兵團農業的支柱產業,棉花產量占全國近1/3。以棉花為核心,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帶動效應不斷凸顯。
在位于兵團第六師共青團農場內的智慧農業試驗基地,蟲情測報燈、苗情攝像頭、土壤墑情監測站、氣象站、智能水肥一體機等有序分布。環境監測站實時更新氣象、光照、水分等信息,這些數據在中控室內一覽無余。
“從種到收,實時監測,使用手機就可以看到棉花在各個時間段的生長情況。”共青團農場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高級農藝師劉文江說,智能化讓田間管理更便捷高效,預計畝均產量在500公斤左右,遠超兵團農墾戰士首次試種棉花成功時的60多公斤。
在我國,要問“農業機械哪家強”?兵團必定能占據一席之地。
曾經的兵團人揮舞坎土曼,硬是在沙漠邊緣、風頭水尾開墾出大片良田。如今,農田中鮮見人影,取而代之的是播種機、采棉機等現代機械,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5%,居全國領先水平。
“公司研發的新型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整機國產化率超過92%,打破國外采棉機長期壟斷我國市場的局面,遠銷30多個國家。”新疆天鵝現代化農業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寧說。
此外,兵團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節水灌溉示范基地,自主研發的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于全國1.3億畝土地。
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兵團工業的引擎作用也得到進一步發揮。作為新疆現代工業的奠基者,兵團創辦了當地第一批大中型現代工業企業,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制出了新疆第一塊方糖。
進入新時代,兵團經濟發展也邁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借助改革東風,兵團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兵團工業增加值達1402.24億元,對兵團生產總值的貢獻接近40%。
肩負著兵團新型工業化發展重任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于1992年應運而生,如今已聚集近4000家企業。依托新疆豐富的資源優勢,天山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當地形成140萬噸電解鋁產能,形成了從鋁土礦、氧化鋁到電解鋁、高純鋁、電池鋁箔研發制造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
“天山鋁業公司已累計完成投資300多億元,成為兵團重點骨干企業,吸納就業近6000人。”天山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慶云表示,強化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協同優勢,有助于形成“鏈主”磁吸效應,聚集相關企業。
近年來,兵團主動融入新疆九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七大主導產業、21條重點產業鏈,打造新型工業生產體系。“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兵團培育了一批優質‘名片產業’,將持續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研究專家、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張愛萍說。
謀改革:釋放發展動能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部分,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烏魯木齊片區兵團第十二師區塊地處烏昌腹地,周邊有不少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打破制度壁壘、簡化辦事程序、放寬準入限制……2024年來,第十二師在全疆率先實施“城建檔案分段接收”機制,節約企業辦理時間,提高工程檔案接收效率。
第十二師還積極推廣項目拿地即開工、雙線并行、觸發式審批模式,建立健全項目施工許可“容缺辦理”等機制,以往需耗時3個月的手續,現在一天就能辦完。截至2024年9月底,第十二師已招商引資212個項目,形成投資實物量84.86億元。
近年來,兵團聚焦職責使命,堅定不移推進深化制度創新改革,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產業聚集新高地,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賦能高質量發展。
新疆是全國第二大牧區,擁有優越的天然牧場。然而受困于較為單薄的產業鏈條,新疆未能孵化出響當當的乳業品牌,新疆牛奶“養在深閨人未識”。
為規模化做強優勢產業,新疆天潤乳業積極打造資源整合平臺,聚焦低溫酸奶、鎖定年輕消費者、持續產品差異化創新,參與乳業市場激烈競爭。昔日默默無聞的小微企業,逐漸蛻變成為國內乳業市場一匹黑馬。2023年,天潤乳業實現營業收入27.14億元,較上年增長12.62%,其中疆外市場占46.02%。
兵團堅持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一體部署、協同推進,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引導企業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同時助力國家降碳行動和能源轉型。
9月,中新建電力集團3吉瓦光伏項目送電一次成功,并網投運進入倒計時,每年可為石河子市提供約7.5億千瓦時綠電,相當于減少約22萬噸標準煤的排放量。
“項目將光伏發電和沙漠治理、生態農業結合,形成一個完整可循環的生態體系,推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中新建電力集團天富能源供電產業副總經理楊寶起說。
揚精神:賦能文化潤疆
在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眾多游客在一件破舊的軍大衣前駐足良久。
“曾經,兵團人為了節約資金用于新疆第一批工業建設,把磨爛的軍裝縫了又縫、補了又補,這件軍大衣共補了296塊補丁。”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長甘霖說。
近年來,兵團加快推進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積極探索深入推進文化潤疆的有效路徑,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兵團把博物館、紀念館、紀念碑、邊境哨所等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讓英烈模范成為“教師”,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同時,兵團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創作計劃,一批優秀藝術作品在全國巡演。
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魏德友戍邊60年故事改編的大型音樂劇《活界碑》,廣受好評。“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人了解兵團,了解兵團人的堅守與奉獻。”兵團歌舞劇團團長蔣玫說。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兵團注重挖掘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基因、兵團文化融入師市團鎮建設中,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標志性符號進公共文化機構、基層文化陣地、校園、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場所。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兵團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六十九團中學,課堂上,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各族學生們認真聆聽老師講述歷史典故;社團課上,孩子們彈古箏、跳麥西熱甫、寫書法,親身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我們以細流滴灌的方式,在構建校園文化和設計特色課程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六十九團中學副校長王華介紹說。
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兵團堅定踐行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在文藝創作與文化供給、文物保護利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不斷守正創新,用辛勞和勇毅續寫新時代的兵團榮光。
(原載《瞭望》2024年第49期)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