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夜正煥發出炫彩之美
首屆上海國際光影節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一個個城市地標被璀璨絢麗的光影點亮
承載了上海百年歷史的老市府大樓
歷經5年更新改造后
在光影節中華麗亮相
老市府大樓的保護修繕是上海探索
可持續發展城市更新之路的一個縮影
今天(9月29日)下午
這座外灘“第二立面”地標性建筑中
也迎來了一場關于城市更新的討論——
上海建工城市更新論壇在此舉行
“城市是有機生命體。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是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是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杭迎偉在論壇表示,城市更新是一項兼具綜合性、系統性、創新性的復雜工程,面臨著政策突破、模式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等多方面挑戰,也是建筑業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論壇嘉賓帶來了一個個生動的實踐案例
↓↓↓
上海建工二建集團黃浦區160街坊保護性綜合改造項目(老市府大樓)總工程師董奕煊介紹了修繕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老市府大樓是上海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和外灘“第二立面”更新改造率先啟動的“零號工程”。二建集團把多種先進技術和工藝匯聚在這座見證了百年上海滄桑巨變的建筑。譬如依托在深基坑、逆作法方面的技術優勢,對老市府大樓進行了基礎托換與加固,并在其圍合場地內增建了3層地下室,讓歷史街區滿足現代化需求。針對歷保建筑的修繕,則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例如在原來鋪設于中央廣場上的800多塊石磚中,精細挑選、小心處理,最終選型保存了可使用的360塊磚石,讓老物件獲得新生命。
上海建工裝飾集團工程研究院建筑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江旖旎認為,建筑遺產保護在秉持匠心的同時也需要科技賦能,“將數字化、工業化、智能化賦能行業創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保護”。
江旖旎分享了一個體量最小,保護級別最高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外灘12號匯豐銀行中華廳。中華廳建成初期通體帶有彩繪,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保護價值。建筑獨特的“撐平頂”木結構非常罕見,狹小的吊頂空間為詳勘與修繕帶來巨大難度。因此,修繕團隊自主研發了狹小空間內工業級結構內窺技術,引入金屬探測儀定位吊頂金屬麻絲位置,建立數字模型,驗證原始工藝,最終,完成了麻絲石膏板保護性逆向卸解,實現了最小干預保護。對于彩繪部分,團隊啟動產學研機制,聯合高校專家團隊研發多組份無機可擦除保護漆。項目最終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文物局高度認可,并獲得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數字技術的賦能,將使得城市更新更加智能化、精細化、人性化,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路徑。”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四建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工程研究院院長張銘說,由于城市更新項目具有對象多樣、目標多維和環境復雜等特點,許多工程面臨著歷史信息缺失、現狀情況不明、實施過程復雜、安全風險難控等難題。歷經多年探索、實踐,四建集團逐步建立起城市更新的數字化技術體系,包括數字測繪與高效重構、智能診斷與智慧評估、數字修繕與智能更新、智能監測與實時預警、基于數字孿生的平臺化技術等,為城市更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向未來,將圍繞大模型和智能裝備深入探索。2021年底,依托上海音樂廳的保護修繕,通過整合歷史信息、傳統工藝、安全監測等數據,團隊打造了首個歷史建筑數字孿生平臺,賦能歷史建筑全生命期保護修繕與智慧管理。
上海建工市政總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孟元龍認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其中城市基礎設施的優化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關。”孟元龍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楊樹浦水廠于1883年建成,是上海供水規模最大的二大水廠之一,為300萬上海市民提供生命之源,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改造工程面臨用地限制多、地下障礙物多、文保要求多、安全風險多等種種難關時,市政總院量身定制提出“文物保全、水質保證、運營保障、環境保護”的“四保”設計理念。同時,上海建工技術團隊從項目設計之初,便融入了數字化與智慧化元素,運用自主研發的SMEDI-CBIM項目管理平臺,深度融合設計與施工,實現了項目的精細化管理。
《城市更新技術發展報告(2024)》同步在論壇現場發布。《城市更新技術發展報告(2024)》由上海建工集團、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主編,對近年來城市更新的技術創新成果和典型工程案例進行了總結,以期發揮對行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報告還對城市更新技術發展重點研發方向進行了展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葉宇
微信編輯:泰妮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