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廣州已酷暑難耐,投資者王軍和陳暢仍在芳村等待。
芳村茶業城位于廣州荔灣區,聚集著大量茶葉經銷商,衍生出“金融茶”產業鏈,“夢碎”的投資人在這里來來回回。8月7日下午,來自北京的經銷商王軍正在泛茶公司總部等待開會。
8月4日,泛茶公司發布了一份兌付方案,稱可以先兌付5%,剩下95%換新品。隨后泛茶又于8月6日給出三種解決方案,一是公司進行重啟(組),變賣相關資產以籌集資金;二是由各經銷商客戶提取公司貨物產品自行銷售產品或由公司引進相關資金支持方打折收購、支持等價置換各種產品;三是由相關部門介入公司運作,并申請破產、清算。
為了解相關解決方案以及兌付進展,貝殼財經記者就此撥打泛茶公司官網加盟熱線,未撥通電話。
“不想再搞了。”陳暢表示如果能全出清,不想再炒茶了。
貝殼財經記者從多名投資者處獲悉,是基于對“茶文化”的信任,在“日入10萬”的巨額投資回報誘惑下相繼入局。并且在實際交易中,不少投資者陷入無合同、無協議、無實物,甚至無流通碼的境況。
業內分析指出,價格操縱目的是為了獲得高額回報,過程中大家在“擊鼓傳花”,最后落在誰手里誰就是“接盤俠”。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出現不對稱,就存在一定風險。
誘惑:日入10萬“黃粱一夢終成空”
在芳村炒“金融茶”早已是個公開的秘密,巨額的投資回報吸引著投資者相繼入局。
“日入10萬。”陳暢向貝殼財經記者舉例,有一款茶餅出廠價是3.98萬元,價格炒到13萬-15萬元,通過內部渠道搶到,就能日賺10萬元。
直至今年8月之前,陳暢投資的泛茶都獲得了回報,陳暢說:“去年、前年都能賺錢,只要是實實在在買了茶,而不是別人放空給的,就有錢賺。”
2023年年中,在泛茶安溪經銷商的推薦下,毫無理財經驗的林振興也開始了“炒茶”。林振興說,最開始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身邊一兩個朋友投的1萬-2萬都賺到錢了,陸陸續續買的人就多了起來。
起初,泛茶的起購門檻是6萬元以上,林振興第一次投資了10多萬,7個月左右賺了9萬多。嘗到了甜頭的林振興,膽子越來越大,在泛茶兌付危機爆發前,他一共投了100多萬元,賺了七八十萬元。
與林振興類似,26歲張海洋同樣沒有理財經驗,與林振興不同的是入局晚的張海洋第一次投資泛茶就虧了90多萬元。今年5月,張海洋看到其他人炒茶賺錢,于是加盟泛茶,決心以此為事業。作為經銷商,張海洋按照泛茶公司規定壓貨15萬元,自己另投70多萬,一共投資90多萬元。
危機在7月初顯露苗頭。7月22日,泛茶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及部分經銷商銀行賬戶被凍結。據銀行回復,該部分經銷商的銀行賬戶預計于2024年8月解封,公司建議各平臺、經銷商將所有訂單的交付時間往后順延10天,于2024年8月2日后恢復正常。
8月初,泛茶公司卻公告稱正在清產核資,預備重組。
陳暢告訴貝殼財經記者,8月2日左右,她和朋友們均沒有按時收到泛茶公司的打款,一部分人一分錢沒收到,另一部分只收到了10%左右的打款。
泛茶兌付危機爆發,林振興把之前炒茶賺的錢連本帶利全虧了進去,還另搭上了50萬元,林振興和堂兄弟一共虧損超1000萬元。
起初信任泛茶公司的部分經銷商,也轉而動搖起來。陳暢表示,有經銷商告訴她,壓力很大,公司一直在拖時間,感覺被騙了。
“黃粱一夢終成空!三年奮斗不如打工。”8月7日晚,一名泛茶經銷商在朋友圈留言。
大約6天前,陳暢和朋友們沒有按時收到泛茶公司的打款,一部分人一分錢沒收到,另一部分只收到了10%左右的款項。自陳暢炒“金融茶”以來,從來沒經歷過這種情況,經銷商起初只是安撫她“要相信公司”,但公司卻遲遲沒有兌付。
陷阱:四方平臺形成交易閉環 交易環節無可靠憑證
什么是“金融茶”?有金融業內人士解釋道:顧名思義,就是將茶葉做成理財產品,憑借一張“提貨單”而非茶葉本身流轉盈利,在業內被稱為“金融茶”。
泛茶的交易環節涉及四方:公司、渠道商、投資者、平臺。
“渠道商從公司買茶賣給投資者,投資者等到約定期限,將茶再賣給平臺,平臺又把茶還給公司。”根據張海洋的描述,泛茶“金融茶”產品在交易閉環中,身價翻了一番,資金最后又流回了泛茶公司。
“正常來說,泛茶公司不參與回收,在兌付危機之后,才知道是公司在回收。”張海洋表示,自己曾以為是第三方平臺在回收茶產品。
回收平臺有很多個,其中一個名為華茂德,華茂德和泛茶曾有過密切交流。文章《華茂德團隊到訪泛茶研發中心參觀交流,共話發展》曾提到,“泛茶優秀經銷商陳勇根先生及其重要合作伙伴華茂德團隊蒞臨泛茶研發中心,進行參觀交流。”
張海洋表示,在投資者購買茶葉時,平臺會提前先和投資者約定好回購期限及價格,平臺回購交易手續是50-100元/筆。不過,這類回購平臺并沒有正規網站或者小程序,張海洋稱,收購的消息均在微信群里發布,回購款是通過銀行轉賬。
張海洋估算,泛茶的“金融茶”產品每個月約15個點的漲幅,比如平臺承諾兩個月后以2萬元的價格回收一款茶葉,現在這款只賣1.5萬元,投資者就能從中賺到5000元。
泛茶公司曾提示,“所有買賣活動必須以現貨或流通碼作為交易憑證,任何單憑口頭、文字承諾、低價買賣的交易都存在極高的風險。”但實際上,不少投資者在交易環節缺少可靠憑證,無合同、無協議、無實物,甚至無流通碼。
陳暢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自己炒的泛茶茶葉有實物茶葉,而張海洋交易過程中卻完全沒有實物交接,“流通碼”也是在泛茶兌付危機爆發之后才收到,林振興同樣表示,交易全過程沒有合同協議,甚至沒有流通碼,只收到過一條短信。
今年5月,張海洋加盟泛茶,他作為專柜需要壓貨15萬元,即購買15萬元當下主推茶產品。泛茶一段時間內主推一款產品,每三個月回收上一款產品,推出新產品。
“壓貨金額不同,拿貨價格不同,公司給的資源也不一樣。”張海洋稱,根據渠道商、運營商、經銷商、專柜層級不同,壓貨的金額也不同,渠道商壓貨金額最多,一批貨要壓上百萬。
在正常交易環節之外,還隱匿著“私莊”。張海洋解釋,“私莊”實際上是投資者找經銷商下單,但經銷商不下單,而是將投資者的錢私吞。“私莊”也是本次兌付危機的誘因之一。
另據公開報道,有投資者稱,“私莊”體系,即經銷商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加入,把盤子做大,發展出來的“票販子”,他們游離在公司的規定之外。
包裝:披上茶文化外衣獲取信任 老板曾開賓利高調回鄉
“讓世界愛上中國茶文化”。
官網介紹,泛茶2021年底正式推出,總部位于中國廣州,專注茶葉產品研發、推廣及銷售。合作雙萬畝茶園基地(云南+福建),擁有三大倉儲中心,超千噸規模的老料儲備,超過500家的實體店。
泛茶還曾在廈門、廣州、哈爾濱多地舉辦過品鑒會,開展國風茶文化節。2023年11月的一篇文章顯示,泛茶董事長鄭朝根當選勐海安溪商會名譽會長。同月發布的另一篇文章顯示,鄭朝根當選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
“公司宣傳非常好,經銷商也非常相信公司。”陳暢說,泛茶公司曾廣泛宣傳“做公益”“茶行業發展”“茶葉消耗上億”。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泛茶明星產品多為普洱茶,其中包括2021年發布的“屹起”,2022年發布的“風生水起”。有專業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普洱茶可被歸為文玩類,普洱茶會隨著周期增長,價值出現波動。普洱茶加工制作流程復雜,蘊含文化元素多,炒作空間也較大。
工商資料顯示,泛茶控股(廣州)有限公司(簡稱“泛茶公司”)成立于2022年,法定代表人是鄭朝根,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公司處所正位于廣州芳村。股權結構上,泛茶公司由鄭朝根、鄭海華分別持股62%、38%。
除了泛茶及其子公司,鄭朝根、鄭海華還共同成立了廣東泛福實業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投資成立了子公司泛醬酒業(廣東)有限公司,后者法定代表人及執行董事均為鄭海華。
值得一提的是,鄭朝根、鄭海華曾共同對東莞市純飲茶業有限公司持股,而該公司因經營異常于2022年10月底注銷。
新華網發布的一篇稿件中曾提到,鄭朝根是閩南人。另有報道稱,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鄭朝根為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人。同樣是安溪人的林振興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自己所在的鎮上26個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投資了“泛茶”。
“100戶只有2戶沒投資。”林振興說,泛茶老板是安溪當地人,三個兄弟曾開賓利高調回鄉,廣告打得很響,安溪縣城120多萬人都看見他們的廣告。
有投資者對媒體表示,2023年,泛茶的廣告遍布安溪縣和西坪鎮,西坪鎮常住人口才6萬左右,開出了十多家加盟店。陳暢也對貝殼財經記者稱,泛茶兌付危機波及比較嚴重的是潮汕、安溪、廈門。
林振興稱,最開始向自己推薦泛茶的經銷商就是安溪最大的經銷商,也是自己一起做實業熟識的朋友。這位“朋友”在實業經營無起色后去炒“泛茶”,接著向身邊的熟人介紹,擴散起來。
“都是現實中的朋友,鄰里鄰居的,不是網絡朋友。”林振興對泛茶的信任也是來自這位“朋友”。
警示:炒茶故事還在上演 監管曾發布風險提示
在“茶葉華爾街”芳村,炒茶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
“金融茶”的兌付危機也時有發生,2023年11月,“昌世茶”金融茶爆發危機,涉案金額疑超2億,售價5萬元/提的茶葉,商家僅8000元回購。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信用學會金融信用專委會主任卜祥瑞對貝殼財經記者指出,所謂的“金融茶”是對非金融產品的市場性炒作,是泛金融化的結果,類似案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比如“荷蘭郁金香事件”“君子蘭交易事件”。操作模式很簡單,首先對一個產品進行策略包裝,再進行價格操縱進行回購。
卜祥瑞進一步表示,價格操縱目的是為了獲得高額回報,過程中大家在“擊鼓傳花”,最后落在誰手里誰就是“接盤俠”。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出現不對稱,就存在一定風險。
針對相關風險,7月24日,廣州市荔灣區發展和改革局發文《關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財茶”等名義實施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文章稱,“金融茶”“理財茶”的業務模式日漸盛行。茶企打著銷售茶葉的名義,向消費者銷售茶葉但不交付實物,承諾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購。
廣州市荔灣區發展和改革局稱,這類業務模式脫離商品交易實質,由正常銷售行為演變為一種追求高額回報的投資理財行為,隱藏較大風險隱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卜祥瑞認為,金融茶回報率極高,明顯不符合良性投資秩序。監管部門曾多次提到把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統一監管,金融茶給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金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命題,如何去發現此類泛金融化或具金融屬性的交易?由誰來監管,通過合同、資金流還是產品流來監管?監管部門是否應該適當介入?都值得探究。
(文中陳暢、王軍、林振興、張海洋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