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記者 郭子碩
近日,一份據稱是某銀行發布的對公存款保衛戰倡議書在金融圈內流傳。倡議書內容顯示,截至3月10日該行北京分行對公存款已經較上年負增 800 余億元,增量全行排名倒數第一。
這份倡議書號召該行一線員工:不抱怨市場、不抱怨政策、不抱怨價格,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排除千難萬險、挖掘存款線索,不放棄一絲一毫的機會。
3月26日,對于這份倡議書的真實性,財聯社記者向傳聞中指向的銀行進行求證,但未獲回應。
不過,受訪行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雖然倡議書真偽難辨,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反映出近年來商業銀行對公存款的“內卷”和“緊缺”。
業內人士指出,對公存款規模減少的原因比較復雜。比如,經濟正逐步復蘇,但目前企業資金留存情況仍然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公存款整體情況。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對公存款減少要分情況討論,如果對公定存規模減少,或是意味著企業將資金投入生產。
但是綜合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一線人員消息,今年不少銀行對公存款的考核指標還在逐年遞增。
一線人員:指標仍在上調,有上市銀行去年對公存款余額下降
近期各家銀行對公存款整體的壓力大嗎?財聯社記者采訪了多家銀行的對公客戶經理。
有北京地區農商行對公客戶經理告訴財聯社記者:“指標變化不大,我們網點是五千萬元左右的對公日均。”
有華南國有大行支行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指標每年都在上調。我的指標是新增日均上千萬元。”另一華南某股份行人士透露,一般來說,對公業務人員以管戶規模下任務。就大行支行來說,日均新增幾千萬是基本的。有些股份行的標準更高”。
在最新的A股上市銀行年度報告中,已有部分銀行的公司客戶存款規模減少。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平安銀行的企業存款余額 21,996.77 億元,較上年末下降 3.4%。對此,平安銀行稱,受外幣市場利率上升影響,該行適當降低外幣企業存款規模,持續加強存款成本管控,優化存款結構。
而在更早的研究和分析中,也能看出上市銀行對公存款增長乏力的趨勢。去年9月份發布《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3》指出,2022年58家上市銀行對公存款占比49.85%,占比較上年下降4.05個百分點。
細分來看,大型銀行、上市股份行、上市城商行、上市農商行的對公存款分別平均占比42.74%、70.54%、51.19%、34.21%,較上一年同期占比下降1.61個百分點、4個百分點、4.48個百分點、4.28個百分點。
貨幣信貸數據或一定程度反映對公存款面臨的壓力
人民銀行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前兩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44萬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85萬億元。有分析認為,此類季節性波動主要與春節因素有關,但也有分析認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對公存款面臨的壓力。
華創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即認為,從貨幣信貸數據來看,企業活期存款同比仍在低位,但是企業定期存款回落較為明顯。企業活期定期均減少的態勢在已有信息下尚難以得出多空的判斷,仍需后續結合包括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工業企業盈利,社零數據在內的經濟數據進行進一步觀察。
中誠信國際研究所也在年初指出,存款客戶結構方面,受宏觀經濟復蘇緩慢導致企業資金留存有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清理、財政支出增加以及銀行壓縮高成本存款等因素影響,對公存款增速放緩,而居民儲蓄意愿提升推動個人資金留存持續增長,個人存款占比繼續上升。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財聯社記者,對公存款競爭壓力大,只是銀行存款競爭的縮影。雖然近兩年存款增長快,但各銀行有市場占比、市場份額目標,因此無論是公司存款還是個人存款,競爭依舊激烈。對此,董希淼也提示,商業銀行不應僅追求規模擴張和速度增長,而是要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來合理拓展存款。
對公存款定期化趨勢比較明顯
由于目前各家銀行尚未披露一季報,今年一季度對公存款是否面臨壓力還沒有定論。但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從已經披露的年報數據來看,對公存款也如此前的居民存款一樣,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定期化趨勢。
比如,常熟銀行的企業活期存款283.1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3.64%;企業定期存款分別為242.68億元,同比增加15.97%。
董希淼進一步分析,如果是活期存款增長多,定期存款增長少,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擴大投資,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提高。但如果定期化情況比較嚴重,那可能反應企業對擴大再生產的信心比較有限。
中誠信國際研究所也分析指出,存款期限結構方面,投資意愿不足導致企業對流動資金需求減弱,同時協定存款利率下調推動企業資金流向定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規模有所回落,導致整體活期存款增長仍較為緩慢,與此同時理財凈值波動導致個人理財投資偏好下降,資金回流至定期存款,推動定期存款在總存款中占比呈上升趨勢。
責任編輯:劉天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