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 郭子源
銀行股的走勢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進入5月份,銀行股一度全線飄紅,出現時隔多年的大漲,部分銀行的股價甚至創出歷史新高。隨后,銀行板塊整體上攻乏力,連續回調,漲跌不一。
目前,市場關于此輪上漲原因的說法較多,主流觀點是,中國經濟預期向好,將對銀行業績形成一定支撐。另外,多家上市銀行在今年3月份的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也紛紛“唱多”自家股票,投資者被較高的股息率吸引,出現了一波投資的熱潮。
長期以來,銀行股深陷“低估值之謎”。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在業績發布會上,該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農行A股、H股市凈率分別僅為0.49、0.42,這與該行的年報成績單以及分紅比例不相符。
從整體來看,目前A股42家上市銀行基本都處于“破凈”狀態。所謂“破凈”,是指市凈率低于1倍,而市凈率=每股市價/最新每股凈資產。估值高低,關乎市場對于上市公司的認可程度。
銀行股估值為何低?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有投資者認為,銀行的財務杠桿水平高,其風險也較高。二是銀行的經營風險難以被精準、有效地識別與衡量,不確定性導致其估值被打折扣。
除了上述一般性原因,銀行股估值低也與市場誤解有關。市場有聲音質疑,銀行業的逆周期管理與市場化經營理念相矛盾,因此無法對銀行進行市場化估值。這種認知是對中國銀行業乃至全球銀行業的誤讀。銀行與非金融企業不同,它的經營穩定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其風險具有極強的外溢性。正因如此,持續完善監管尤其是逆周期管理已成為全球銀行業的共識。國際清算銀行早已提出“宏觀審慎管理”的概念,旨在應對順周期性問題、系統性風險問題。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持續完善“微觀審慎+宏觀審慎”管理,從今年一季度數據看,我國銀行業經營保持穩健,資產質量處于全球較高水平。
銀行股低估值的背后,反映出的估值邏輯問題本質上是如何理解中國銀行業、如何理解銀行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問題。
建設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要將“中國特色”與“資本市場一般規律”有機融合。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此前曾公開表示,在制約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諸多因素中,既有對“中國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實有偏差,簡單搞“拿來主義”的問題,也有對“資本市場一般規律”認識不全面、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問題。因此,要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更好地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
實際上,在股市中,簡單為漲跌現象歸因,并不是分析問題的關鍵,因為所謂的“歸因”通常只是事后的解讀,對個股未來走勢并沒有太強的參考價值。相信隨著估值邏輯、投資理念的衍變,時間會給出“銀行股估值多少才合理”這一問題的答案。對于上市銀行來說,必須長期堅持做好三件事:一是“修煉內功”,處理好服務實體經濟與防范化解風險之間的關系;二是進一步強化公眾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三是繼續保持合理的分紅比例,用真金白銀、實際行動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進一步增強投資者信心。
責任編輯:楊帆 SF034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