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2022年,我國經濟大船破浪前行。
一年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及時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保持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站在更高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穩”字出現30余次,“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依然是明年主基調。
應變局、開新局,新京報貝殼財經采訪百位企業家及數十位學者,讀懂中國經濟,把握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擘畫未來藍圖,建設健康中國便是其中一個關鍵詞。
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對此,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副會長、醫療保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二十大報告將“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提上高位,是政府決心和力度的體現。
談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吳明稱,“擴容”不是要把醫療資源無限擴大,也不是三級醫院一味擴大單體規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要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區域間的均衡發展。
在吳明看來,要在醫療水平整體提升的基礎上,讓基層居民也可以利用到優質醫療資源,但核心是要推進分級診療,建立篩選機制,避免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過度利用,提高服務體系的系統效率。
擴容不是醫療資源無限擴大
貝殼財經:二十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提及“醫療資源的擴容”和“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對于2023年的中國衛生體系來講,這意味著什么,需要做哪些工作?
吳明:“醫療資源下沉”實際上不是一個很新的提法了。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文件(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到“完善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制度,促進資源下沉”。而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主要是解決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我們國家優質醫療資源確實更多集中在北上廣以及一些省會城市,甚至一些省會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發展也是不充分的,無法滿足老百姓需求。百姓面對一些危急重癥時,很多時候還是要到北上廣等城市就醫。所以,首先要促進區域之間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衡發展。在這一點上,我國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了,比如說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提高基層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但是下沉是一個相對性的下沉,不是說基層一下子都可以利用三級醫院的服務。而是通過醫聯體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并通過轉診等方式,把一些需要利用優質醫療資源的患者轉到上面(上級醫院)去,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方式指導基層的醫生診療。一方面,基層整體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使一些確實有需求的患者不需要異地就醫,就能夠獲得優質醫療服務,這樣也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貝殼財經: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的關鍵在哪里,是服務、技術還是人才?
吳明:上面的因素都很關鍵。從中國來看,擴容下沉的目的應該是醫療資源整體提升,減少區域間不均衡,醫療資源下沉的前提是建立篩選機制。
首先,我們跟世界先進(醫療水平)還有差距,優質醫療資源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同時,基層的醫療能力也要不斷提升。所以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讓一部分危急重癥患者在本地就可以獲得優質醫療服務,讓基層患者就近就能夠可及優質醫療資源。但是,如果沒有篩選機制,大病小病都很方便地去看三級醫院醫生,也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優質醫療資源不堪重負,真正需要的患者反而有可能得不到。
因此,醫療資源下沉的前提就是要有篩選機制,使得真正有需求的患者,通過醫聯體、專科醫聯體和互聯網醫療等途徑,在本地就能夠利用優質醫療資源。
貝殼財經: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背后,區域均衡布局才是關鍵?
吳明:對,“擴容”不是要把醫療資源無限擴大,也不是三級醫院一味擴大單體規模或建很多分院,而是說要均衡發展。改變部分地區優質醫療資源多,有的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短缺或患者可及性低的這種狀況。
“三醫聯動”加碼,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核心措施
貝殼財經:二十大報告提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這對于健康中國來講重要性如何體現?
吳明:這一次明確提出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還加了“治理”,是之前沒有的。因為治理涉及協同問題,也可以理解為,在協同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現在確實“三醫聯動”還沒有完全聯動到位。改革主要是解決過去長期積累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到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二十大報告中,把“三醫聯動”放到了比較高的位置,也是體現了一個決心和力度。
貝殼財經:“三醫聯動”的核心是什么?
吳明:還是應該加快支付方式改革,這其實是一個核心的措施。目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速度相對滯后,現在藥品耗材集采的效果比較突出,但光靠集采是遠遠不夠的,配套的改革要跟上,包括支付方式改革、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等,不然政策疊加的效果就顯現不出來,反而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涉及“三醫”如何協同發展的問題,關鍵在于治理,部門協作、政策配套等。
貝殼財經:2022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被視為進入“深水區”。根據已經印發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將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你如何看待這一進程,怎樣推進醫改?
吳明:醫保支付方式現在尚處于試點階段,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改革30個試點城市,DIP(病種分值)改革70個試點城市,加起來才一百個城市。試點3年后向全國推廣,還需要時間。也正因為目前的DRG/DIP試點階段覆蓋范圍小,所以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控成本機制難以在更大范圍發揮作用。
從整體醫改情況看,集采在向前推進,但是也只覆蓋了不到一半的藥品耗材,不少地區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滯后。所以未來醫改的關鍵,是要加力推進“三醫聯動”,尤其是要加快推進醫療支付方式改革。
貝殼財經:DRG/DIP改革已提出多年,推進過程有什么難點,從技術、管理或者行動機制等問題考慮,最大阻力是什么?
吳明:都有,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推進有一定阻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DRG/DIP改革是建立公立醫院控成本的機制,跟現在的醫院運行機制很不一樣。現在醫院是做大規模、做大服務量、做大收入來獲利。將來DRG/DIP是建立控成本獲利模式,成本控制好才能有利益,跟現在的機制完全不一樣,對醫院影響還是很大的。另外還有不少技術上的難點,要通過試點來解決。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問題,是無法一蹴而就來解決的,確實需要時間。
貝殼財經:展望2023年,醫改能達到什么預期?
吳明:按照國家的醫改方案加力推進,比較核心的就是三醫聯動、分級診療,需要醫療服務體系、醫保體系的協同發展,幾個體系同步推進相關改革。 協同發展和改革做得越好,醫改的成效就會越大。
同題問答
1.二十大報告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中國式現代化”等一系列關鍵詞當中,你對哪一個(哪一段)最有感觸,為什么?
吳明: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這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因為在過去,教育、科技、人才都分散在相關文件的不同部分提到,這次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意識到了這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剛才提到的“三醫聯動”,如果我們只談醫保、醫療或醫藥改革也都沒有問題,但如果改革協同、聯動,那效果肯定就會不同。
2.2023年你個人有哪些新期待?
吳明:我更希望立足當下,沒有想那么遠。每天太忙了,展望三天可能都做不到,所以還是先走好當前腳下的路。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李云琦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
責任編輯:吳劍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