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為什么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性格測試?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這兩天,性格顏色測試又火了,人們把極盡溢美之詞的測試結果發到朋友圈,或認可、或否認的內容塑造出了一波互聯網景觀。
這不是性格測試的第一次出圈,從去年韓國流行的性格顏色測試,到今年的“你的性格主導色”,當這種秉持平均主義的贊美方式愈發流行,變得像是年會人人有份的陽光普照獎時,很多人開始疑惑:
為啥這種有如夸夸群內核邏輯一般的性格測試能夠一再破圈呢?
為了搞清這件事,虎扯電臺的四位主播湊到了一起,打算好好聊聊,為什么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沉溺于性格測試的夸獎之中。
vol. 142
主播:竺晶瑩、小高、渣渣郡、小劉
錄制、剪輯:七六三
沒人會拒絕贊美。
在節目中,大家認為,在每一場類似的性格測試活動中,原本平凡而普通的人,在“智慧非凡的開拓者”“充滿遠見的哲學家”和“云隙中的陽光”的修飾下成為了特別的人。
在結果彈出窗口的這一刻,人們的個體價值被確認、被認可,測試結果也變成了一種展現美好和尋求同類的社交貨幣,進而流通在網絡之上,成為現象。
但在這套輕松、快樂的邏輯背后,事實上隱藏著更為深邃的動因,那就是每一個人窮盡一生希望找到的答案:我是誰,我是怎樣一個人。
三大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在這種動因下,性格測試成為了一門大生意,Merve Emre在《性格販子》中指出,性格測驗已經成為產值高達20億美元的行業,其中MBTI十六型性格測試是最受歡迎的一種。
這項起源于20世紀初的性格測試,是由布里格斯和邁爾斯這對母女發展出的測試。其初衷是為了通過這套系統展現性格的參差,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質。
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像一碗提鮮的雞湯,告訴你:不論你是怎樣的人,不論你的行為如何不被人理解,但你都是正常的人。
MBTI測試
圖片來源:Twitter
但發展到后來,它卻變了味:從二戰時戰略情報局拿這套系統評判特工,到后來通用電氣、標準石油公司、紐約人壽保險公司拿MBTI篩選員工,這項測試帶上了越來越多評判他者的意味。
以至于現在很多公司會將性格測試加入招聘環節,作為是否能夠入職的依據。而在網上,還形成了某種自詡“優越”的性格特質測試者對另一種性格測試的特質者的鄙視鏈。
網上針對性格特質鄙視鏈的討論
圖片來源:豆瓣
但,這項一再被討論的性格測試信效性卻一直存疑。
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希望推出一項類似于SAT考試(類似于美國高考的概念)的性格測試,借此來根據性格為學生歸類,它就是MBTI。
為此,他們試圖證實它的信效性,但結果是50%以上的人第二次測評的時候結果和第一次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項測試非常容易造假。”小劉認為,這項測試不該作為評價性格的唯一標準。
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生命的參差不該用幾種顏色和幾個字母就概括定義,甚至成為考核與審視的標準。
“盡管性格測試的信效性存疑,但是我覺得這不妨礙它成為社交生活的抓手。更重要的是,這些測試中正向的反饋,確實能給痛苦的人帶來力量,讓人覺得一切充滿希望。”
心理學愛好者小高在這期虎扯電臺中這樣講到。
責任編輯:張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